《女界之兴起——晚清天津女子教育与女性形象建构》

来源 :近代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_fly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庚子事变后,在开民智、开女智的诉求下,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得以迅速发展。本书以晚清以来天津37所女学、1000多名女教习和女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从创办女学到建构“女界”的历史进程。作者认为,女子教育不只是校园内师生之间传递知识的行为,也是包括士绅在内的各类参与者重新探索社会规范、确立自我认同的场域。
其他文献
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了旅顺、大连地区以及“南满”铁路及附属地一切权利。为把大连建设成为对东北地区进行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的桥头堡,日本开辟大连港为自由港。此后,日本帝国主义依靠殖民统治,利用自由港制度的便利以及对大连海关的绝对掌控,以对外贸易为幌子,一方面把巧取豪夺来的东北资源或输出到日本国内为其工农业发展提供原料,或销售到世界各地赚取高额利润,另一方面把其国内生产的工业产品倾销到中国内地,为其侵华战争提供物资保障和资本支持。
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其创设被视为推动社会流动、扩大统治基础、维系社会稳定的关键举措。因此,通常认为,科举制的废除阻断了乡村社会流动,伴随着精英阶层的城镇化,乡村文教衰败、经济衰退、社会权力异化,这是酿成20世纪前中期中国普遍乡村危机的主要原因。但在江南,由于经济文化水平与举额的失衡,肇始于明代中期士绅地主的城镇化并带动经济、文化的空间转移,以及日益扩大的城乡生活差距等因素的影响,清中期后以科举实现社会流动的士子几乎全部源自城镇。废科举解除了强加在江南的制度束缚,加之历史上和转型时期独特
五四时期,杜威在北京大学以“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为题进行的16次公开讲演,是其生平第一次关于实验主义政治哲学的系统论述。在新发现的第五、六讲英文原稿中,杜威集中阐释了“共同生活”理论。这一理论反映了杜威对于民主的独特理解,是其民主思想从《民主与教育》(1916年)发展至《公众及其问题》(1927年)的中间阶段。讲演经胡适口译后在各报登载,经比对可知,四个版本的中文记录稿与英文原稿之间存在结构性差异,包括大段的删减、明显的增添和自相矛盾的修改。胡适的翻译淡化了讲演中的“共同生活”部分,而突出了其中的方法面向
长期被学者广泛征引的哈汉章回忆录,将练兵处调入留日士官生的原因归结为派系权力斗争,片面强调士官生与北洋派的冲突。这并不完全符合史实。事实上,练兵处调入留日士官生是在袁世凯主导下进行的,与所谓的派系斗争并无直接关系,而是另有他因:袁世凯需要士官生淡化练兵处的北洋色彩,以钳言官之口,避朝廷猜疑;练兵处需要士官生补充紧缺的军事人才,并借机从地方督抚手中收回留日军事教育主导权。士官生进入练兵处后,与北洋派的关系随着袁世凯、铁良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经历了从前期合作到后期冲突的过程。
本研究探讨疼痛条件下时间目标对时距估计的影响。结果发现:疼痛条件下时距估计值小于非疼痛条件下时距估计值,疼痛条件下具体时间目标的时距估计值显著大于无目标的时距估计值。临床上给患荇提供具体的时间目标或许有助于他们应对疼痛。
视角效应是指四卡问题解决中,当被试从不同的角度对条件规则进行检验时,其选择偏向会在卡片P,q和-P,q之间发生稳定变化的现象。视角效应对四卡问题的解决有重要影响,但其存在条件及发生机制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探讨四卡问题中的视角效应。实验1和实验2采用混合实验设计,结果表明,转换社会契约、因果规则的四卡问题中,发现视角效应,抽象规则中,提供反例比提供充分必要条件更有利于产生视角效应。实验3表明,四卡问题与条件推理之间不具有逻辑一致性,产生分离现象。总之,视角效应在抽象规则和特定规则中均存在,而提供
在近代世界,卫生事业的开展已成为各个地区统治机构重组的契机,对社会制度的变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该书把对传染病流行的应对,特别是卫生事业的发展作为研究课题,是以医疗社会文化史的理念和方法探究中国疾病史的创新性研究。书中广泛利用方志、海关报告、地方档案和报刊等资料,系统地梳理了晚清民国时期发生在中国(包括港、台地区)的鼠疫以及霍乱等重要传染病,全面分析了近代中国引入和实施卫生行政的过程。
如果将研究视线聚焦于县及县以下的国民党地方基层党部,可以在呈现国民党组织发展普遍特征的同时,进一步解释其在基层社会发展的地区差异。从1927—1931年浙江国民党的党务发展中可见,即使如浙江这样的国民党核心统治区域,其党务发展在城乡分布上亦极不均衡;但另一方面,国民党在杭州、嘉兴、湖州等发达地区和金华、衢州等相对落后地区又表现各异。“上层有党,下层无党”“城市有党,农村无党”的现象不能一概而论。各地党部往往借助旧议会的权力转移、宗族和地方派系深入地方,这也成为国民党党部尤其是落后地区党部嵌入地方的重要基础
中国近代少数民族自治制度探索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历史进程,基本宗旨是通过确立王朝帝制部落自治转变为民族国家政区治理的具体形式,重塑单一制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从抗战胜利至制宪国大期间,国民政府、知识界、行省当局和蒙古族精英就内蒙古自治问题展开了反复争论,形成了盟旗等于省县的蒙汉联合自治、分省蒙旗自治、脱省联盟自治和废省联盟自治四种代表性主张,焦点是盟的行政定位问题,表面上是蒙汉民族矛盾,本质上是民族自治和地方自治两种理念的对立和融通。国民党虽然把握了内蒙古地区是各民族杂居共有而不是一民族独有、自治是各民族
定县乡村的个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华北平原尤其是冀中农业雇佣关系的本相。该地区雇工以短工最为普遍,其作用不可小视。雇佣劳动的比例明显高于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但这一差异并不存在所谓经济落后与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悖论。雇佣劳动关系的形成是雇主与雇工自由选择和理性选择的结果,与雇工的供求密切相关。雇主与雇工之间已无明显的经济契约之外的人身限制,雇工工资基本体现了自身价值和供求变化的关系,其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均有一定增长。长工工资和伙食待遇除了养活自己以外,还可以供养家里一两个人。与贫农相比,雇农生活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