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马的悲剧源于不能“一专多能”?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1219981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场回放]
  这是一节文言文阅读课。
  师:今天学习《马说》,我们曾学过《爱莲说》,还记得什么是“说”吗?
  生①:是叙述一种事物,又说一点理由的文章,与杂文相似。
  师:我当时的原话是,“说,是一种文体,既可叙述,也可议论,与杂文相似”。(接着介绍韩愈)现在教学目标第一点已完成。
  下面我们要了解作者说了些什么意思。现在分段读,请你读第一段。(生读。)写了什么?
  生②:交代了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师:应是伯乐对千里马的关系,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作用。看看,哪一句交代了关系?
  生③:“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生④:不是。千里马本身有,但没有伯乐就没有能施展才能的千里马。
  生⑤:对,刘备去请诸葛亮,没有刘备,就没有后来的诸葛亮。
  师:但有人认为不是这样的,因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接下来逐段读,逐段问内容。教师在讲解三个“之”字,两个“其”字的用法后,匆匆讲了作者的中心意思及写作手法。最后进入以下环节。)
  师:现在思考课后第三题。学了这篇后,大家认为社会更需要哪种人才?也就是说,什么样的人才才能适应这个社会?现在我出示两个观点,一、综合人才;二、有专业的人才。请谈你的看法。
  生⑥:我认为社会需要伯乐这样的人才,他们可发现千里马。
  师:哦,你觉得要综合人才。
  生⑦:我觉得社会更需要有真才实学的人,要有专长的人。
  生⑧:我觉得人才要敢于展现自己,不能等别人来发现你。
  生⑨:我觉得人才还是要自己去争取,伯乐可有可没有。
  师:对,就是要大胆表现自己的才能,特别是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人才应该要“一专多能”!
  
  [细节解码]
  
  应该说这节课还是比较完整的:讲读了全篇的意思;讲解了重点的虚词;总结了文章中心及写作手法,进行了话题拓展。可见,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及课堂的组织等方面是下了一定工夫的,值得我们学习。但仔细解码后仍有以下几点值得商榷。
  首先,拓展话题逻辑重心有偏移。孤立地看,最后一环节的讨论内容“什么样的人才才能适应这个社会”,颇有时代意义,讨论也很热烈,师生共同得出了以下结论:社会需要综合人才,要一专多能,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人才要大胆展现自己的才能,伯乐可要可不要。如果在一节班会课上或在另一篇谈论“人才应如何适应社会”的文本阅读后安排此环节的讨论不仅无可厚非,简直是恰到好处。但是,这里所进行的是《马说》阅读后的话题拓展。所谓阅读话题拓展,指的是从文本话题发端,拓宽思路,勾连现实生活,进行深入思考,让文本在历史意义的基础上焕发出时代意义(当然可赞成,可批判)。这篇课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文章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作者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识才、重才的君主,用“伯乐不常有”而令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一事实,来揭露平庸的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同时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情。课后作业第三题也表露了编者的拓展意图“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虽出示了“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并非单指适应性人才,更是指向创新性人才)”,但重心仍是引领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避免再出现荒唐、无知的“食马者”。(当然,在谈了主要矛盾“用人才方”后,为辩证地看问题,谈谈“人才”这一方也无不可,但主次仍然有别。)教者割裂了题干完整的内涵,偏移了逻辑重心,最后留给学生的感悟是,千里马的悲剧源于不会“外见才美”,不知换一棵树,只知消极等待,不能一专多能等自我原因。
  其次,文本阅读仅限于“知道”,缺失赏析。试想,如果在阅读中能引导学生品味生动描述“食马者”无知和妄说的语句;感知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及苦恼;领悟“策之”“食之”“鸣之”等概括句的深义;想象“执策而临之”却胡说“天下无马”的荒唐愚态,学生还会认为“伯乐可有可没有,不要怪食马者,主要靠自己”吗?
  再次,学习互动中教师对学生缺失欣赏。本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不多的几次互动中,教师表现得不够尊重不够欣赏学生,且有暗示诱导之嫌。如,对生①关于文体“说”的认识的断然否定;对生②所选关系句的硬性纠正;对生④有关“千里马”前后不同内涵阐释的漠然冷处;对生⑤所举诸葛亮例的论辩暗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起了暗示诱导的作用),以及最后对生⑥的生搬硬套(将伯乐套进教师希望的答案“综合人才”),对生⑦的置之不理等。
  
  [学长赘言]
  
  教学应是师生一起探索文本的意义与价值并实现文本价值最大化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教材文本的意义与价值虽然是开放的,却是有底线的。教师一方面是底线的守护者,另一方面是学生“前行”的促进者。
  新课程要求我们,要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等待,学会欣赏。欣赏是一种晴朗的心境,一种人性的光辉,教师的心田因有了欣赏而广阔;学生成长的天空因有了被欣赏而湛蓝、美丽。
其他文献
让儿童体会古诗词中鲜明、独特而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丰富儿童的情感,发展儿童的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教学《山行》时我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由图入文——激情    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识积累较少,阅历层次较低,对一首新的古诗往往很难感知它的大意。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插图导入古诗,不仅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交给了学生一把进入诗境的钥匙。教学《
期刊
笔者在教学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前,曾在宁波效实中学东钱湖分校等几所学校的高二年级做过学生问卷调查,依据反馈情况,学生对“小说后蕴藏的创作、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较为陌生。然而,如果教师引导得法,教学有度,学生并非不能感受外国小说中蕴含的人类普遍情感。因此,在进行“情感”话题教学时,笔者有意识地使用比较方法,以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下文以加西亚·马尔克斯《礼拜二午睡时刻》这篇小说为例,重在比
期刊
《日》    文章开头就从飞蛾写起,飞蛾的行动是扑向灯火,它的目的是“为着追求光和热”,最终实现了目标,但是代价却是惨痛的——牺牲:“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对飞蛾的这一行为,作者是赞美和敬重的。  与飞蛾一样,为了追求光和热而最终牺牲的还有夸父。还有很多很多为了理想而牺牲的人们,因为他们选择的是生命的价值:宁可“轰轰烈烈”地死,也不愿“寒冷”“寂寞”地生。他们所追求的不只是为自己,更是为了整个
期刊
全阅读教育是以“阅读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为理念,以“良好阅读行为习惯的养成”为重点,通过强化学生自主阅读以实现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全科全员全程式的学校教育方式。其总体目标是:在正确认识和评价阅读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构建学校全阅读教育体系,形成以全阅读为标志的学校文化,转变和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促进专业成长,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有较高的阅读兴趣和较强的阅读能力。  
期刊
英国诗人济慈说:“忧郁总是同美丽的事物同在——那种注定要消逝的美丽之中。”姜夔与朱自清一方面感叹沧海桑田,世事无常的空幻,一方面又把品味之余的苦涩转化成美丽的诗文。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但性格操守相近,思想情感相似,使他们内心矛盾以及外化形态都不可能激烈与极端,总是有“平和”的特点,姜夔的《念奴娇》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两篇写荷的作品“闲愁”风情万种,魅力无限。  姜夔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令人心灰意冷的
期刊
在一节《秋天的树叶》的作文课上,教师问道:“树叶是什么颜色的?”“是绿色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教师又问道:“树叶是什么形状的?”不少同学答道:“是椭圆形的。”  教师并不急于对学生的回答作结论,而是把他们带出课堂,到校园里采集各种树叶。采集回来,把树叶放在课桌上,老师让学生重新回答那两个问题。这回学生知道了,原来树叶不仅有绿色的,还有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树叶的形状更是千奇百怪,锯齿形的
期刊
宜兴市实验小学的故事始于上个世纪初。1903年,兴教强国的圣火播撒在荆溪河畔、铜官山麓,“宜荆经史学堂”便应运而生。一百多年来,学校从寄于城中一隅,占地不足20亩的小学校,发展成为“一个本部、两所分校、两所附属幼儿园”的办学集团,抒写了一首亮丽的诗,谱就了一曲高昂的歌,积淀成一本厚重的书。学校践行“办真学、做真人、育真才、长真智”的本真教育,走素质教育的回家之路。    真水无色却有泽——真管理篇
期刊
熊芳芳这个名字,最早我是从钟德赣先生主持的反刍式单元教学有关活动报道中看到的,后来在语文报刊上也常常看到她活跃的身影,感到这是一位很有追求,又很有灵气的青年教师,又亲炙于钟德赣、余映潮等语文名师。2009年3月,熊芳芳给我寄来她的专著《生命语文》,才使我有机会进一步了解她的生命语文。  如她书中夹着的一张自制书签所云:“活在泥土里,向我的天空致敬。”在百花齐放的语文界,她的生命语文是朴实清新的一枝
期刊
今天早自习辅导时,有个学生不在教室,她同位告诉我她回家去办身份证了。我随口一问,怎么现在办啊?两个学生争论起来,一个说出生就该办,一个说16岁办。看着她们那认真的样子,我笑了。“你们现在多大了?”其实,我并非不知学生的年龄段,随口的一句话本是要打断这无谓的争论。然而,当学生扬起朝气蓬勃的脸庞,清亮的眸子看着我,不假思索地回答“17”时,我蓦地受到一丝震撼!  17岁,多么年轻多么美好的年华啊!看着
期刊
老葛发现绝壁上的那只青羊已经好几天了,但是那只青羊一点也不知道。它每天照例在绝壁上时隐时现,在凸凸凹凹、石缝荆棘中找草吃。  这天青羊又出现了。它如履平地在峭壁悬崖上穿行,一点也没觉出今天和每天有什么不同。当它跃上一个平台,欣喜地吃着上面的嫩草时,它忽然觉得有点不对了,它嗅到了一股味道,对,是那种比老虎豺狼更恐怖的味道。它惊恐地抬头四望,却什么也没有发现。它犹豫徘徊,猛地感到一条后腿被什么给缠住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