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阅读的教育解读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ny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阅读教育是以“阅读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为理念,以“良好阅读行为习惯的养成”为重点,通过强化学生自主阅读以实现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全科全员全程式的学校教育方式。其总体目标是:在正确认识和评价阅读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构建学校全阅读教育体系,形成以全阅读为标志的学校文化,转变和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促进专业成长,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有较高的阅读兴趣和较强的阅读能力。
  全阅读指出:人生的阅读不仅仅指学生的校园人生,它将伴随一个人的终生。在工具论看来,阅读只是手段,是用来认识世界的工具,一种习得知识、吸收文化的过程,它主要是青少年学习阶段的事。而在本课题的视野里,阅读不只是手段,更是目的,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一种人生意义的获得,一种生活的内容和“存在”的姿态。它不只是青少年学习阶段的事情,而应该伴随每个人的一生。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迄,但是可以改变人生的进程;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外观,但是可以改变人生的内涵;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注定,但是可以改变人生的表情。总之,阅读使“活着”变得有意义有品味了,所以,福楼拜才说:“阅读是为了活着。”快乐地活着,有灵魂地活着,高质量地活着,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活着,一息尚存,读书不止。“通过阅读(工具论),为了阅读(目的论)”,两者的有机融合,才是“全阅读教育”的真谛。
  全阅读指出:学科阅读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文本阅读,它将“全学科”的阅读作为阅读的学科视域。在传统课程观看来,阅读训练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随着科技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字化”,仅具语文阅读能力的社会人已明显地显露出其能力的不足,现代及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的阅读能力已不再只是语文阅读能力,而是一种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等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因此,认到识学科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探索学科阅读教学的特殊性及教育功能在今天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科阅读的意义在于各学科的符号阅读。新课程推进以来,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即“去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变得“时髦”了。但是,学科的特征,尤其是表征人类文化的各自符合特征,正是学科存在的文化生命所在。要匡正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各学科的认知性学习已经不重要,把所谓“生活化”“综合性”奉为圭臬。全阅读的观点认为,特殊学科阅读时学科知识的习得,是儿童“读”懂特定的人类文化的先决和前提,所以对表征人类文化的各科知识决不可轻忽,必须纳入“全阅读”的视野。
  全阅读指出:阅读主体不仅仅指教育的对象——学生,它将学校全体成员,甚至与学校教育相关的人群——家庭与社区成员纳入阅读主体的范围。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功利主义抬头,不仅学生的阅读状况堪忧,教师的阅读也不容乐观:很多老师眼中只有考分,没时间或不愿意读其他的书,他们只读教材、教参,只钻研解题思路及押题技巧,陷入到“题海战术”的泥淖,生活视野越来越狭窄,文化素养越来越低。只有爱读书的老师才能教出爱读书的学生来,很难想象,一个厌恶读书、情感枯竭的老师,能够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学生。孩子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外与家人一同度过。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也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怎样辅导子女阅读?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家长的自己喜欢读书。家庭的读书氛围,比一万次的耳提面命更有效。一个热爱读书的家长,是孩子最好的精神引路人,他对阅读的执着与热情一定会注入孩子的生命中,融入他们的血液里。从这样家庭走出的孩子,他的人生一定会因阅读而丰实和厚重!
  全阅读指出:阅读的内容不仅仅指“经典的阅读”和专门“针对”儿童的读物,它将一切人类文化的结晶作为阅读的对象。在打造“书香校园”“书香家庭”的大前提下,许多孩子(尤其是不再受升学考试困扰的小学生)已从只读教科书的窠臼里解放了出来。但是,在老师或家长规定下的偏狭性阅读又给他们套上了另一种桎梏:孩子的阅读变成了在老师、家长强拉硬拽下的亦步亦趋,阅读什么,怎样阅读,全在于教师或家长的决定。经典阅读、儿童阅读当然是必要的,但只读经典和儿童文学与只读教科书一样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狭隘性和被动性,又会造成另一种营养不良。生命的活力在于它的弹性与张力,学生时代的生命弹性,除了游戏和运动,更重要的体现为对世界整体的自由接纳和自主反应。阅读是自由的心灵之舞,应该给予孩子充沛的自由阅读时间,从人类一切优秀文化中吸收营养,让阅读成为他们的自由呼吸与生命歌唱。这样,真正绵延一生、影响一生的阅读才开始了。
  全阅读指出:阅读的介质不仅仅指向单一的纸质书籍,它将介质规定扩大到立体复合的所有的阅读媒介。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网络等新的阅读介质应运而生。各种阅读介质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也不可以互相替代,而是各有千秋,以自己传播方式的独特性和传播内容的相融性吸引公众更多的注意,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要,令人们的媒体接触面普遍加大,媒体接触时间普遍加长。每一种阅读方式有其适合的人群;每一个人,也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以互补。信息时代的孩子,需要的不是单一的阅读模式,而是复合型阅读、多重阅读、互动阅读、立体阅读。我们应该建立一种立体阅读的理念,即借助于纸介、广播、电视、网络多种媒体,整合它们的优势,形成对信息综合处理的最佳方式,构建更个性化、更快捷、更有效、更准确、更具权威性的交流信息、情感、思想的媒介系统。在E时代的阅读构架中,N种阅读方式提供给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应以自己的阅读方式及速度来享用文化以演绎精彩的人生。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城中小学语文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其他文献
语文是人文学科,语文教学担有人文教育的职责,这是毫无疑义的。即使力主语文的本质是“工具”论者其实也并不否认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盖儒者之争皆在名实”,分歧在于对人文性的理解以及人文性如何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呈现。  “人文性”的基本含义当指一种精神品质,是以人为对象的思考,是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注。教育就其实质而言,是要培养学生自发的向上之心和向善之心,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养成一种德性。在学校的各科
期刊
父亲有一辆“永久牌”单车,从我记事起,他就骑着它摇摇晃晃地上街,嘴里吹着口哨。母亲说,父亲和她谈恋爱时,坐的就是这辆单车。母亲说时,脸上有一圈红晕。我便在脑海里想象,父亲骑着单车带着母亲行驶在春草弥漫的小路上,父亲为母亲唱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么美丽的歌曲。那该是多么浪漫的事啊。  听说这辆单车是爷爷送给父亲的。父亲当了三年的兵,退伍后,爷爷就送了他一辆单车。其实爷爷对父亲并不好,他最
期刊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任滁州太守。他时常游山玩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和尚智仙结为好友。为便于欧阳修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醉翁亭”,并写下了散文名篇《醉翁亭记》。第二年,欧阳修携客去丰山游览,见这里不但泉好,风景也美,于是在此疏泉筑池,辟地建亭,取“岁物丰成”“与民同乐”之意,将亭命名为“丰乐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的姊妹篇——
期刊
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两翼。但在现实教学中,严重存在着重能力培养,轻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的现象,致使语文变成瘸腿,学生语文营养不良,语文的“人文性”得不到充分的体现与实现。那么,如何切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呢?对话,是重要路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与自己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领悟文章内涵,认识生活,了解世间百态,感悟人生,提升自我。我以《送
期刊
2010年9月14日17时40分,著名出版家范用先生因病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87岁。许多年,许多次了,晚年的他反复地跟前去看望他的“小朋友”们念叨:“我的朋友部走了,我现在的生活还有什么意思?”这种感受在范用先生的爱人丁仙宝10年前突发脑溢血去世后变得愈发强烈。爱人去世对他打击很大,他经常坐在床上,连饭也不想吃。1989年,范用先生体检时疑患胰腺癌,自拟了一份讣闻,还留下话:“匆匆过客,终成归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目标之一是“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这里的“有关词语”不仅包括指向实在意思的实词,也应该包括指明语法关系的关联词语。本文就关联词语的教学提几点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关联词语使用误区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存在很多误区。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1.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批改
期刊
教一篇课文,大家都说要“依纲据本”,但具体到某一课、某一篇课文或某一部分教学时,却不知如何“依纲据本”。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这些问题常常解决不好。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第二段的教学,同样要处理好这三个问题。  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
期刊
让儿童体会古诗词中鲜明、独特而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丰富儿童的情感,发展儿童的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教学《山行》时我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由图入文——激情    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识积累较少,阅历层次较低,对一首新的古诗往往很难感知它的大意。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插图导入古诗,不仅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交给了学生一把进入诗境的钥匙。教学《
期刊
笔者在教学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前,曾在宁波效实中学东钱湖分校等几所学校的高二年级做过学生问卷调查,依据反馈情况,学生对“小说后蕴藏的创作、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较为陌生。然而,如果教师引导得法,教学有度,学生并非不能感受外国小说中蕴含的人类普遍情感。因此,在进行“情感”话题教学时,笔者有意识地使用比较方法,以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下文以加西亚·马尔克斯《礼拜二午睡时刻》这篇小说为例,重在比
期刊
《日》    文章开头就从飞蛾写起,飞蛾的行动是扑向灯火,它的目的是“为着追求光和热”,最终实现了目标,但是代价却是惨痛的——牺牲:“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对飞蛾的这一行为,作者是赞美和敬重的。  与飞蛾一样,为了追求光和热而最终牺牲的还有夸父。还有很多很多为了理想而牺牲的人们,因为他们选择的是生命的价值:宁可“轰轰烈烈”地死,也不愿“寒冷”“寂寞”地生。他们所追求的不只是为自己,更是为了整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