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旅生涯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gjtd44qx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熊芳芳这个名字,最早我是从钟德赣先生主持的反刍式单元教学有关活动报道中看到的,后来在语文报刊上也常常看到她活跃的身影,感到这是一位很有追求,又很有灵气的青年教师,又亲炙于钟德赣、余映潮等语文名师。2009年3月,熊芳芳给我寄来她的专著《生命语文》,才使我有机会进一步了解她的生命语文。
  如她书中夹着的一张自制书签所云:“活在泥土里,向我的天空致敬。”在百花齐放的语文界,她的生命语文是朴实清新的一枝,也是饱满而有重量的一枝。正如她在一首诗中这样深情地写道:
  还是做一棵麦子吧
  做土地的女儿
  做春天的母亲
  用脚丈量季节的距离
  用手传递花儿的信息
  还是做一棵麦子吧
  把头低下去
  把根扎下去
  成熟不用高度衡量
  生命只凭重量定义
  还是做一棵麦子吧
  从黑暗走出
  却信仰光明
  独自面对凄风苦雨
  却与世界分享美丽
  还是做一棵麦子吧
  诚恳地拔节
  自由地呼吸
  当春天绿成一个梦想
  夏天便成为一个奇迹
  还是做一棵麦子吧
  有倔强的麦芒
  有憨实的麦穗
  在没有火焰的地方燃烧
  在没有声音的地方低语
  还是做一棵麦子吧
  是谁在呼召
  是谁在回答
  我在这里
  我在泥土里
  我已经死去
  我正在兴起
  我从你那里承继了生命
  所以我也会将生命延续
  我为洋溢在《生命语文》中的生命气息与思想张力而欣喜,为她执著的事业追求和朴素的生命宣言而感动,就在回信中用以下几句话表示祝贺:
  华中名校,姑苏新城。
  生命语文,江水奔涌。
  天生浪漫,麦子有声。
  扎根泥土,向往光明。
  诚恳拔节,昂扬攀升。
  共舞青春,欢歌生命。
  享受语文,华彩人生。
  夏丐尊写过一篇《无奈》,说一位教师撰了一副对联:“命苦不如趁早死,家贫无奈做先生”,作者把“无奈”区分成“客观的‘无奈”’和“主观的‘无奈’”:
  惯吃黄酒的人遇到没有黄酒的时候只好用白酒解瘾,这是客观的“无奈”;本来就喜欢吃白酒的人,非白酒不吃,只能吃白酒,这是主观的“无奈”。
  基督的上十字架出于“无奈”,释迦的弃国出家也出于“无奈”,南丁格尔“无奈”而亲往战场救护伤兵,列宁“无奈”而主张革命。啊!“无奈”——“主观的‘无奈”’的伟大啊!
  在夏丐尊看来,被“客观的‘无奈’”所左右的生命显然是“悲哀”的,是“烦闷不自由”的,也是“渺小无价值”的。在当今这个充满了诱惑的浮华时代,有多少教师出于“客观的‘无奈”’,又有多少教师出于“主观的‘无奈”’?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想想我们曾经受过的教育,想想我们是如何一天天变得平庸的。如果教育只是用模具塑造各种标准样式的人,教导人们去寻求安全或成为重要人物,或是早日过上舒服的日子。那么,教育无疑是助长了这个世界的不幸与毁灭。如果教育只是一个职业,一种赚钱的方法,那么老师怎么会用爱心去帮助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对自己和这个世界充满好奇!”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生分析了教师的三种工作状态:第一种是将教书当作一项工作,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按流程完成工作,领取工资;第二种是热爱教师工作,善于吸收新鲜元素,但过多关注自己,上课教书更多的是“以我为中心”;第三种是把教书当作一种事业,热爱工作和学生,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本,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显然,熊芳芳的生命语文完全出于一种“主观的‘无奈”’,宣示着她对语文教育事业执著的爱,也让我们看到一个语文教师快乐、自由、浪漫和诗意的生活状态。她把自己的个性、才学、情感和智慧融入到每一节课中,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吸收文化营养,获得人生经验,充实生命内容,提升精神境界,这正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语文天生浪漫,充满诗意。愿麦子的生命语文,是一次诗意的旅行。
其他文献
2010年9月14日17时40分,著名出版家范用先生因病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87岁。许多年,许多次了,晚年的他反复地跟前去看望他的“小朋友”们念叨:“我的朋友部走了,我现在的生活还有什么意思?”这种感受在范用先生的爱人丁仙宝10年前突发脑溢血去世后变得愈发强烈。爱人去世对他打击很大,他经常坐在床上,连饭也不想吃。1989年,范用先生体检时疑患胰腺癌,自拟了一份讣闻,还留下话:“匆匆过客,终成归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目标之一是“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这里的“有关词语”不仅包括指向实在意思的实词,也应该包括指明语法关系的关联词语。本文就关联词语的教学提几点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关联词语使用误区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存在很多误区。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1.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批改
期刊
教一篇课文,大家都说要“依纲据本”,但具体到某一课、某一篇课文或某一部分教学时,却不知如何“依纲据本”。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这些问题常常解决不好。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第二段的教学,同样要处理好这三个问题。  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
期刊
让儿童体会古诗词中鲜明、独特而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丰富儿童的情感,发展儿童的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教学《山行》时我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由图入文——激情    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识积累较少,阅历层次较低,对一首新的古诗往往很难感知它的大意。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插图导入古诗,不仅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交给了学生一把进入诗境的钥匙。教学《
期刊
笔者在教学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前,曾在宁波效实中学东钱湖分校等几所学校的高二年级做过学生问卷调查,依据反馈情况,学生对“小说后蕴藏的创作、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较为陌生。然而,如果教师引导得法,教学有度,学生并非不能感受外国小说中蕴含的人类普遍情感。因此,在进行“情感”话题教学时,笔者有意识地使用比较方法,以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下文以加西亚·马尔克斯《礼拜二午睡时刻》这篇小说为例,重在比
期刊
《日》    文章开头就从飞蛾写起,飞蛾的行动是扑向灯火,它的目的是“为着追求光和热”,最终实现了目标,但是代价却是惨痛的——牺牲:“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对飞蛾的这一行为,作者是赞美和敬重的。  与飞蛾一样,为了追求光和热而最终牺牲的还有夸父。还有很多很多为了理想而牺牲的人们,因为他们选择的是生命的价值:宁可“轰轰烈烈”地死,也不愿“寒冷”“寂寞”地生。他们所追求的不只是为自己,更是为了整个
期刊
全阅读教育是以“阅读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为理念,以“良好阅读行为习惯的养成”为重点,通过强化学生自主阅读以实现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全科全员全程式的学校教育方式。其总体目标是:在正确认识和评价阅读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构建学校全阅读教育体系,形成以全阅读为标志的学校文化,转变和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促进专业成长,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有较高的阅读兴趣和较强的阅读能力。  
期刊
英国诗人济慈说:“忧郁总是同美丽的事物同在——那种注定要消逝的美丽之中。”姜夔与朱自清一方面感叹沧海桑田,世事无常的空幻,一方面又把品味之余的苦涩转化成美丽的诗文。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但性格操守相近,思想情感相似,使他们内心矛盾以及外化形态都不可能激烈与极端,总是有“平和”的特点,姜夔的《念奴娇》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两篇写荷的作品“闲愁”风情万种,魅力无限。  姜夔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令人心灰意冷的
期刊
在一节《秋天的树叶》的作文课上,教师问道:“树叶是什么颜色的?”“是绿色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教师又问道:“树叶是什么形状的?”不少同学答道:“是椭圆形的。”  教师并不急于对学生的回答作结论,而是把他们带出课堂,到校园里采集各种树叶。采集回来,把树叶放在课桌上,老师让学生重新回答那两个问题。这回学生知道了,原来树叶不仅有绿色的,还有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树叶的形状更是千奇百怪,锯齿形的
期刊
宜兴市实验小学的故事始于上个世纪初。1903年,兴教强国的圣火播撒在荆溪河畔、铜官山麓,“宜荆经史学堂”便应运而生。一百多年来,学校从寄于城中一隅,占地不足20亩的小学校,发展成为“一个本部、两所分校、两所附属幼儿园”的办学集团,抒写了一首亮丽的诗,谱就了一曲高昂的歌,积淀成一本厚重的书。学校践行“办真学、做真人、育真才、长真智”的本真教育,走素质教育的回家之路。    真水无色却有泽——真管理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