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注人文关怀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li21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中存在着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人生。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中,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哲学原理和学生的人生、生活结合起来,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学生一起感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带来的精彩。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学; 人文关怀; 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2-0067-04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薄弱的环节,就是哲学教学脱离学生的现实和生活,缺乏人文关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正是对多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深刻阐述,也为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这同样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多的倾注人文关怀,使其走向学生、走向他们的生活甚至走向他们的生命,则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过程应予以加强的环节之一。
  
  一、作为人文关怀的哲学
  
  哲学作为一种爱智慧的学问,从其诞生之日起便一直在关注关于人自身的一些重大问题,本体论解决的是这个世界是什么,认识论解决的是这个世界能否被人类所认识,而存在论更是直接转向个体的生存状态,不管哲学主题如何变幻,但始终都在围绕人这个特殊的类而展开的,是为了能够在一个无边的宇宙中把握住人类自身这个既伟大又渺小的类存在物。西方哲学的这种人文关怀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时候表现得更加直接和明确,当时社会意识的主流表现为追求人类的解放、自由、权利和幸福,人这时候成为宇宙的中心。如果没有这种博大的人文胸怀,卢梭也不会发出如此的感慨“人生而自由,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1],康德更不会在自己的墓碑上留下这样美丽又动人的话语:“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它们,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法则”[2];如果没有炙热的人文关怀,马克思也就不会毕生为人类的解放和自由而奋斗,萨特也就不会独断地宣称人是绝对自由的。所有的这一切都绵延着一种亲切的人文关怀,正是这种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驱使着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挣扎在生活和思想的矛盾和斗争之中。
  而中国哲学在这方面更加突出,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哲学也都表达了一个主题,那就是人类该如何从容而潇洒地把握自己的生活,掌握自己的命运。儒家哲学教导人们如何在红尘世界之中达到生命的最高境界——“中庸”,道家用”大音希声“的哲理启发人们如何达到天人合一的逍遥境界,佛家哲学在自我的了悟中摆脱欲望之苦,从而超越红尘。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更直接地认为,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地反思的思想,他本人的“人生四境界”说便是对人生进行反思的精华。
  哲学是塑造人类精神文明的灵魂,是人文精神的内核。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不会过时,它从不会因为自身的晦涩和抽象失去自身的魅力,因为它和我们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全体的人类息息相关,如果说一个时代对哲学本身的存在提出了怀疑,在一定意义上说明这个时代的人类本身缺乏一种真正内在的人文关怀,从而无法理解和领会哲学其内在的人文精神。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别样的人文关怀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西方哲学承前启后的一种理论,其人文关怀不仅仅表现在理论的字里行间,而且更加直接体现在马克思身上。马克思真正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他毕生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终身实践着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正如法国工人党的创始人拉法格所说的,“除非我们同时把他当作科学家和社会主义战士,我们就永远不能了解他”[3]。马克思最喜欢的名言是“为人类服务”,在他读初中的时候,就表现出要为人类服务的伟大理想,而资本主义社会残酷的现实更加激发了马克思这种理想,使得理想不断转化为动人心魄的天才著作和勇往直前的革命实践。这种努力是意义深远的,在一定意义上,马克思及其理论改变了社会,创造了历史,拯救了人类,尤其是那些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这可以从19世纪以来西方和东方各个国家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看出来。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这样一种语言:数百万人用它来表达他们对一个更公正的社会的希望。直到今天马克思仍然活在人们的心中,正如后现代主义大师德里达所强调的“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回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精神。”[4]马克思留给我们的遗产并不仅仅是那些闪烁着天才光芒的著作,而更主要的是那种永不磨灭的精神: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正如一位前共产主义者依纳齐奥·斯隆所说:“宣称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越大,这些理论的生命也就越短暂,但是社会主义的价值将是永恒的。理论和价值之间的区别没有被充分地认识,但是这种区别是根本性的。依靠一套理论,一个人可以创建一个学派,但是依靠一套价值,一个人可以创建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一种共同生活的新方式。”[5]马克思主义“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状态的精神一样”[6]。这种精神表现的如此彻底、深刻、亲切而无私,这种人文关怀深切涌动在每个人的心中,激荡着人类的内心世界,外化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精华、概括,以精练的文字简明扼要地表达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准确地传达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对于深刻理解和领会、广泛传播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对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武器,让马克思主义走入这一群体的生活和生命世界,不论对社会来说还是对他们每个人来说,都将是一笔财富。这门课程不仅仅教授给学生一些科学的理论,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从而对自我的生命有一个深刻的把握,对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有一种正确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虽然是以条条框框的形式出现的,但这并不妨碍那字里行间所散发出来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气息,这些生命力极强的理论最终指向一个崇高的目的:实现共产主义,也就是实现人类的解放和自由。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种“自由的联合体”,在这个自由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7],在这里每个人的个性和能力都得到了全面的自由的发展。如果没有这种终极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的人文关怀,很难想象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依然活在人们的心中。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人文关怀的缺失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从设立以来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合格人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据上海市10所高校的学工部所做的联合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认为“很有意义”的占26.6%,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只是“形式上的需要”的占57.4%,“可有可无”的占8.2%,“没有意义”的占7.9%;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队伍工作效果的评价,认为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效果“相当有效”的占18.5%, “效果一般”的占53.9%, “不怎么有效”的占21.9%,“不清楚”的占6.3%。[8]这一组数据说明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并不是很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单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来看,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课程过于侧重理论说教,存在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不够,忽视了课程自身的丰富性和人文性,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很好的统一起来。而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必要把人文关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人文关怀。这种问题同样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中。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部分重复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初中开设一直贯穿于高中和大学,虽然内容有所不同,但的确也存在着一些重复的地方,而教师又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重复的内容,在教学中做到详略得当,从而使得学生对此课程产生一些厌倦心理。同时哲学本身过于注重抽象而又晦涩的概念,远远偏离了学生生活的世界和现实,学生难以把握这种抽象概念所内含的具体人文价值。因此,如何把这种学生早已熟知的而且抽象的理论用一种感性的语言讲出来,这依然是一个难题。
  2.教学形式较为呆板
  教学形式始终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老师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而学生始终是被动地接受。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严重伤害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一种悄无声息的伤害。笔者在最近的一次课堂曾让学生提过讲课意见,在119人所提的意见中,将近有一半建议老师要改变教学方式,由此可见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如何用一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启发式教学便是教学中遇到的另外一个问题。
  3.教学缺乏人文关怀
  在一定意义上,这个问题是最为主要的,它包含了前两个方面,教学讲稿的纯理论性说教、教学形式僵化、呆板,这些本身都是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违背,是对人文关怀的忽视。理论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仅仅在理性思维的领域中自我陶醉,它不仅仅是“解释世界”,而更重要的是掌握群众,“改变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中国新公民,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起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但是现实说明,当前的原理教学中存在着过于注重世界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而忽视了人生观教育,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当前课程遨游在远离尘世的太空中,学生也放逐了这门重要的课程,对于他们最为真实的人生、生活和生命都被哲学的玄而又玄冲走了,人文性作为教师和学生、课程和学生互动的中介必须恢复起来。
  如何让学生真正了解哲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让哲学用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表达出来,更多的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走进他们的生命的深处、走进他们的人生之中,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感到一种被边缘化,而是处处感到马克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原来就在自己的一举一动之中,就在生活的零零散散之中,就在灵魂的隐蔽处,这样学生才会在哲学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走进哲学,走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程。
  
  四、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倾注人文关怀的几点建议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从古代社会到近现代社会,教育的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摆脱了宗教和神权的统治之后,“学科中心”成为工业化时代学校教育的基本价值。20世纪初,世界范围内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奠定了“儿童中心”的新坐标,使教育哲学由“学科本位”转变为人本位、生活本位。以人为本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而在我国,这一教育理念正在逐步深入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而要实现这种价值观的转变就必须以学校和老师为中心,恢复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
  2.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教学和人生教育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对宏大的社会历史规律的把握并不排斥人生哲学,相反二者是同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继承和超越,其内在精神依然是哲学那种对智慧的不懈追求和关注人类幸福和解放的人道主义。哲学对人生的那种把握在马克思那里更多的表现在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对罪恶社会的勇敢批判。例如,马克思关于人的哲学有利于学生在思考之余反思自己的人生。人在马克思主义那里始终是“大写的人”,这种人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是真正的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会出现。而共产主义社会之前的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的本性的失落和异化,是人的迷失。资产阶级在金钱和市场中变得似乎拥有一切,实际是一无所有,而无产阶级在维持生计的过程中则变得似乎一无所有,其实他们拥有整个历史。这些观点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学生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如何避免在物欲横流的浮华世界中保持自己生命的一片天地,如何将自己的人生有意义的贯彻到底,这些我们都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那里找到启示或者找到答案。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提供了如何去审视自己生活的一种方法,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省查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如何省查呢?那就是不断的反思自我的生活,不断的批判,学会辩证的理性思维,站在理性思维高度,你就能站的高望的远。
  3.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和生活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不应该仅仅拘泥于课本的教学内容,而应该理论联系实际,把哲学和生活结合起来,哲学虽然抽象,但如果和每个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结合起来,那么哲学就会变为抽象的具体。杨魁森先生把哲学概括为“生活观”,他认为生活观“就是关于人类生活的根本观点,即通过对生活世界的深刻观察和理解,为人类提供一种能充分表达生活目的、特点和意义的生活理念。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生活世界,研究主题是人类的存在方式,研究的核心是人类生活的意义,而总的研究成果则是对于人类“生活理念”的系统表达。”[9]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今天,每个人都失落自我的时代,哲学走向生活,服务于生活,为迷途的生命提供一种有意义的参考,这是历史赋予哲学的使命。那么如何把原理和生活结合起来呢?一方面教导学生如何通过一种大家非常熟悉的命题来分析每个学生的具体生活,只要分析的彻底,那么就能把握学生,只要把握学生,那么哲学和生活便实现了统一;另一方面,从一具体的生活案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道理,在这么做的时候可以适当引用别的思想,大家的相关论述以辅证,只要案例鲜活,推导丝丝入扣,引证经典,那么最后的道理也必然深入人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才会真正牢牢地理解和把握原理的一些基本内容。当然这只是一种非常简便却非常难的方式,还有其他各种方式,比如观摩和哲学有关的经典电影、进行小组讨论等,只要是有利于促进哲学原理和生活相结合的方式都可以加以利用。
  4.教师主动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详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的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教师也应该在实际生活中放下教师高高在上的的身份,和学生成为真正的朋友,关心他们的生活,给予他们生活的指导,这种细节处的人文关怀对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大有帮助,而这种魅力往往会吸引学生走进你的内心世界和思想世界,从而真正走进你的课堂。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只是笔者就目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一点期望和建议,而要真正把人文关怀倾注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过程中,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需要学校相关方面的配套,不仅仅是教师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其实学子们并不是拒绝哲学教育,而是在呼唤一种精彩的哲学教育,正如一位大学生在《学子呼唤哲学》这篇短论中所说的:“年轻一代需要的是贴近时代又高于时代的哲学,它扎根于社会现实发展又不囿于具体的一事一物,它在一定程度上超脱了现实以求对现实发展起着推动作用。”[10]在现有的条件下,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推动这门课程的发展,为学生提供精彩的倾注人文关怀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6.
  [2][德]康德著.康德文集[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29.
  [3][法]保尔·拉法格等著.回忆马克思和恩格斯[M].马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2.
  [4][法]雅克·德里达著.马克思的幽灵[M].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1.
  [5]转引自[英]戴维·麦克莱伦著.卡尔·马克思传[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34.
  [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73.
  [8]王宗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0(7):7-8.
  [9]杨魁森.哲学就是生活观[J].学习与探索,2004(3):27-30.
  [10]转引自孙正聿,李璐玮.现代教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21.
   [责任编辑:张俊华]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基于网络进行小学作文教学的策略探讨逐步展开。写作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文表达水平的综合能力的体现,一篇完整的文章,是各种语文知识能力的综合应用,及各种生活经历和感受聚集提炼的结果。通过教学实践,探讨了基于网络式教学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网络式;作文教学;新策略  一、领会,建立学生的写作意愿  (一)小学生写作排斥心理分析  1.“作文
我区教育系统“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是“上品教化”教育理念的重要抓手,是提高办学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举措。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学生学的过程,从传授知识过渡到研的方法上,从学生单纯的被动学习过渡到先预习,再在课堂小组合作交流,从被动接受知识过渡到思考后主动提出问题。在区研学后教的理论支持下,我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直到问题解决。现就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
摘 要: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功能的实现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需要多方面协同努力。在不同利益群体的社会成员之间实现评价标准通约与共享,是其重要前提。只有实现了评价标准通约与共享,不同利益群体社会成员之间的认识分歧才会缩小,共识才会形成。要实现不同利益群体的社会成员评价标准的通约和共享,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评价标准的转换与具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2020年4月,笔者为无锡市滨湖区命制了一份初三中考模拟试卷。现就第28题(全卷共28题)的试题生成及相关思考与各位读者交流分享。  1 初步思考  根据本地区近几年中考试卷的框架特点,全卷共设置28题。其中第27、28題综合性较强,难度系数一般控制在0.3-0.5左右。笔者在命制这份模拟试卷第28题时,根据全卷知识点布局情况,初步拟定以下三条基本命题思路:一是考查“几何变换”,二是注重“能力立意
【摘 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校本培训工作,积极开展校本科研活动,是促使教师综合素质跨越式提升和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转变观念,树立“人人可做科研”的思想;营造氛围,可蓄“自主提升”之势;组织培训,要重“系统整合”之计;岗位练兵,要求“实践应用”之效;借“题”发挥,要走“科研出人”之路。  【关键词】校本科研;校本培训;素质教育  伴随着21世纪的脚步,“知识经济”、“WTO
【摘 要】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良好的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运用一些数学概念,掌握一些数学方法,还应当使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一些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从强调“分析与解决问题”到提出“发现、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思维激活;敢问;探索;引导;
【摘 要】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巩固和运用知识,提高能力素质和培养情感态度的重要途径。有效地进行英语作业设计,能够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分析传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并从作业内容的选择,难度的调控,形式的多样性等方面阐述了如何有效地进行作业设计。  【关键词】弊端;有效作业;学习效率  一、传统的
【摘 要】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不能单纯地让学生去模仿和记忆,应根据学生身心思维特点引导他们会说,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会做,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会想,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会问,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通过说一说、问一问、摆一摆、想一想等各种学习形式,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他们在体验中学会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学会创造,发展语言表达、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低段数学;
【摘 要】学具操作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使用学具操作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标准理念。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学具操作作为辅助,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学具操作;小学数学;兴趣激发  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来源于动作。”引导学生使用学具操作是学好数学、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重视直观教学,增加
【摘 要】沙墟二小学结合学校实际,明确“日行一善”的规则,将其细化为《“日行一善”十提醒》,并制定了《记善本》,对学生的善行进行表扬,提高学生行善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行善的行为养成。通过长期的坚持,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正确的道德标准,从而养成健全的人格品质,最终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关键词】“日行一善”;行善;《记善本》  中国民间一向有句浅显易懂的俗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乃是劝世道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