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鉴赏文本的美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i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当今语文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当然,如今学生所学习的文本中也不缺乏美的素材。因此可以充分捕捉文本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和美的意境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实践证明这不失为一种简洁而行之有效的好策略。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鉴赏 文本美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因为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其内涵不仅仅限于“审美”。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它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它是令人愉快的,是让人心甘情愿、乐而忘返的;它是动人内心的,是从情感的角度去打动人的;其目的在于培养人,使人们审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创造力得到培养,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那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鉴赏文本的美呢?
  一、捕捉文本中美的语言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美的思想情感要通过精妙的语言来表现。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不论是研究诗词的构思美,还是分析散文的意境美,都是要经过对语言美的分析才能完成。有的作品句式灵活,变化多端,这些都要引导学生去体味、琢磨,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高尔基说过:“文学是借助语言来雕塑描写的艺术。”语言是美的核心,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的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就要引导学生重锤敲打,使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得以闪光,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荷塘月色》一文语言细腻,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文中的叠词运用精巧传神,给人以美感,堪称一绝,如文中的开头和结尾,作者不愿打破一个“静”字,用“悄悄”出门,“轻轻”回来。这两个叠词巧妙地融进了作者的深沉的心情,与全文的意境、情调也和谐统一。月色下的荷塘呢?“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有“田田”的像“亭亭”舞女裙的叶子,这一连三个叠词,展现了荷塘的“曲线”美和叶子的丰盛美姿。接着,朦胧月下,微风善解人意,送来“缕缕”荷香。这一“缕缕”不仅写出了荷香的时隐时现,若有若无,更写出了沁人心脾的温馨。叶美,花美,当然离不开“脉脉”的流水,这一“脉脉”传神之笔,赋予了水的姿和情。它不仅写出了流水的文静之态,更绘出了流水饱含情思之韵。全篇课文像这样的叠词,共有二十处之多,它使文章产生了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在教学中如能抓住一些关键性叠词分析,拨动学生美的心弦,启示他们情思萌发,从而也就增强了他们的审美情感。
  二、认识文本中美的形象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術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所谓“诗情画意,诗中有情,画中有意”。选入课本的诗歌和散文,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才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我们总是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去开拓最美的意境。如《风景谈》中的“沙漠驼铃”就是一幅要求从视觉、听觉、触觉多方面去直接感受美的画面。画面的开头是:“茫茫一片”、“纯然一色”、“寂静”、“热空气作哄哄的火响”,这样的画面让人联想到的是:死寂、干渴、燥热,使人感受到的是肌体的疲惫和虚弱。然而作者笔锋一转:驼队出现了“柔美的铃声”,压倒了“哄哄的火响”,“猩红的大旗”战胜了“柔弱的目光”。驼队的出现带来了生的希望,昂然高步的骆驼队的方阵出现,使人感到无比的壮美。这时不由得使人感到:“是人点缀了自然”,“自然是伟大的,而人更伟大”。这样的感受你能说不是对人性美的一种认识?
  三、领悟文本中美的意境
  分析文本的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确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有人说:“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一首诗文是一段历史的反映。”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心灵的相叠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如讲解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我先用多媒体展现了“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又插播了美伊战争后巴格达的断壁残垣,百姓的流离失所,离乡背井的惨状。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深情朗诵,引导他们探究诗人复杂的情感。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很容易深刻理解包含在诗的形象中的喜因是: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自己生活平静、全家人的团聚和能返乡的兴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品味到“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等诗句美的内涵,赞扬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思想,爱国之情也得到熏陶。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分析点拨,学生读着这些诗句,仿佛看到了历史上的无数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和发展英勇奋斗的雄姿。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会感受到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还能看到一条历史人物的丰满画廊,进一步鉴赏到词句的意境美。
  当今语文教育中已大大提升了人文情感教育的地位,而人文教育本身又应注重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所以,我们绝对不能放弃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而去追求别的东西,把语文教学等同于其他学科来教育。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新美学原理.广西人民出版社.
  [2]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 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当代大学生直接受到文化的熏陶,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价值观的变化及发展趋势。本文基于文化维度模式理论,通过对吉林省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分析和研究,力图探求大学生不同价值观产生的原因,进而对大学生价值观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在全球化及中英双语学习的大环境下,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频繁接触西方文化,尤其是受到西方主流价值观的影
目的:分析乳腺癌根治术手术室护理情况.方法:将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本医院住院治疗的62例乳腺癌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采用扔币法将其分为二组,观察组患者共31例,对
目的: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yosin light chain kinase MLCK)能够磷酸化肌球蛋白(myosin)的20kDa轻链,磷酸化的mosin与肌动蛋白(actin)相结合,引起肌肉收缩,MLCK对于肌肉的收缩和松弛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课程的决策者,是学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具备的技能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已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程,必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此,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一定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及相关的理论文章,尽快突破传统的教学策略,积
新课程,新教材,要求新课堂。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的教学活动充满了新意与生气。但同时,我们注意到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浪费”现象比比皆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现象一:媚俗的语言。  语言是教学的主要中介,但教学中常常充斥着这样的语言:“你太聪明了,答得太好了,真了不起”等。这种毫无启发性的语言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心智,浪费了教学时间,而且有损素质教育的严肃性,更容易造成相互吹捧的教学炒作。  这两
众所周知,莫高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众多学者纷纷展开对莫高窟的研究.在莫高窟的第285窟里面,窟顶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元素,在这其中布局非常精美,有丰富的内容,而且构图的
葡萄属植物是植物界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其中富含活性成分,是新化合物的重要来源.近几年,许多结构独特新颖的骨架化合物不断从葡萄属植物中分离获得,其中一些类型的化合物表现
摘 要: 高中音乐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以音乐的艺术形象来培养学生的美感,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坚持对学生严格训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鉴赏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声乐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独立歌唱的能力。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音乐教学 基本策略  我所教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基层中学,他们的声乐素质差异很大,有些山村中学的学生从没上过音乐课,更谈
摘要: “五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为现代广告提供广泛的创意诉求点,又可以为现代广告提供相适应的道德伦理规范。“五常”思想与现代广告之间的有机结合,必将对整个社会文化产生积极的能动作用。  关键词: 儒家“五常”思想 现代广告 道德伦理规范  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的商业信息传播方式,现代广告传播所遵循的早已不再是简单纯粹的单向传播模式。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普通民众
摘要: 审美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中学阶段进行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一步,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通过课本对学生进行审美形态结构的感受能力培养,从感知、想象到情感、理解以至借鉴模仿,最终成为具有丰富的、完美个性的人,为社会的稳定、协调和进步打好基础。  关键词: 审美教育 语文课堂 审美观念 语言美 审美意识  一、用一双慧眼去发现课文中作者独特的审美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大任务就是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