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存高远绘丹青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hp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青妙笔
  
  2007年12月12日,在北京市爱家国际收藏市场,海淀区文联四香书画协会举办书画作品展。我在翰墨清远、丹青飘香的长廊里徜徉,大饱眼福。特别有几幅画给我耳目一新之感:《梅香》笔墨不俗,在众多的颂梅画中独树一帜。枝干行笔老辣、粗犷奔放;花朵凌寒吐艳,争俏斗芳。铁骨冰心傲霜迎春,充分表现了美化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是画家在世俗中一尘不染崇高品格的体现。经了解,原来这位画家刘文和是花鸟名家娄师白的得意门生,而娄师白又是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关门弟子,算起来刘文和也是齐氏门庭的第三代弟子了。可谓“名师出高徒”啊!
  


  他的另一张画《大吉》,画得是一只雄鸡,笔墨挥洒自如、豪放纵逸。当今很多画鸡者,以模仿为主,难免千篇一律有板滞之感。而刘先生创作的雄鸡,则是以写生为基础,根据素材整理、构思成画的。所以他画的鸡姿态多变,栩栩如生,显示出一种唯我称雄的气质。构思奇异,境界独特,虚实相济,浓淡相宜,故而形象逼真、气韵生动。
  最夺目的是刘先生画的《幽香》水仙,舒展大方,布局开阔,灵动自然,其乐未央,有兰草的潇洒,翠竹的挺拔,可以说是神形并茂。隽永的风格、诗般的意境,袒露着旺盛的生命力,你看那一朵朵白花,一团团、一簇簇,在油亮发绿的叶丛间绽放,那花皎洁晶莹如月华浸染,给人一种神心摇荡之感。它的优美、神韵使观者无法躲避,只有沉浸在它的情境之中,叹为观止婀娜多姿。
  由画及人,我想到了采访刘文和先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我来到夏霖园小区。草坪散发着青春的气息,缤纷的小花闪烁着人间的绚丽,一株株塔松浓郁的树冠对视着一排排崭新的楼房,在小鸟啾啾的鸣唱声中,我走进了刘文和先生的家门。他中等身材,体态微胖,紫红色的脸庞,眼睛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一头黑发披向脑后,透着艺术家的风采。他热情的走上来和我握手让座,忙呼:“老伴,沏茶!”他的夫人虽已年逾花甲,却依稀当年农村少妇的风韵:朴实纯静、温柔似水,散发处淳朴天然的醇香。
  刘文和先生性情豪爽,直露胸臆,使我有一见如故之感。他虽然身体欠佳、腿脚不便,说话却有一股洒脱、利索的帅气,脸上不时泛着红光,洋溢着自信与自豪。就着庭院里的禽鸟和鸣,他向我滔滔讲述了自己的从艺生涯。
  
  少年立志
  
  1945年,刘文和出生在北京西郊西北旺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他的父亲一周岁时,刘文和的祖父就去世了,留下了孤儿寡母苦熬岁月。所以刘文和出世,这个家庭已是三代贫寒,刘文和从小就饱尝食不果腹的饥寒滋味。
  1953年,他开始上小学,每天黄昏时分,走在回家的路上,茫茫暮色,雾岚中常常还看到父亲在田地里劳作的身影。这时候,总希望看见自家房顶上袅袅的炊烟,那炊烟是晚饭的象征,它是那么美好,那么馨香,立刻就点亮了他渴望的双眼。“在幽幽的灯光下,听到母亲一声喊‘吃饭了!’,那声音是那么温暖、那么动心。尽管每年春天,青黄不接的日子里,一日三餐稀粥,比起今天吃鸡鸭鱼肉来还急切,还香甜!”老刘笑着说。
  1959年,刘文和考入了北京第125中学(今天的农大附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升入初中略懂文学艺术的他,在不经意中接触到了绘画艺术。我问:“您出身于农民家庭,却能成为一位著名画家,初源是什么?”他仰起头想了想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民国初期,我的姑母给一位姓潘的副总理的三姨太当保姆。潘副总理十分宠爱他的三姨太,一切珍品宝物均由她收管。你想啊,凭他的权势,处在副总理的地位,上层社会的多少权贵结交他,多少富豪巴结他,他家的珍玩古董数量甚多!我姑母出身农家,勤劳善良,爱子如己出,博得了这位三姨太十二分的欢心,所以经常赏赐给姑母一些收藏品,大多是清末的古字画和民国年间社会名流的题字与美术作品。一次我翻箱倒柜查看姑母的遗物,发现了这些名人字画,其中有书法艺术《春眠不觉晓》真草隶篆四条屏;有美术珍品《三羊开泰》、《一竹三公》、《喜上眉梢》……一大箱字画呀,可惜后来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毁坏了,若放到今天,价值亿万呀!那时候字画虽然不值钱,但是我像走进了动人心魄的童话世界,又像卷入了五彩缤纷的迷宫,犹如畅游辉煌绚丽的艺术殿堂,欣赏那五光十色灿烂夺目的丹青。一副牡丹画吸引住了我,看着画好像看到花在风中轻轻舒展开放,而且好似听到了花开的声音。还有一副奔马图,那马像是去战场厮杀,它的眼睛闪闪发亮看着远方,跃跃欲驰即将跨越万里关山。从此我树立了理想,做起了画家梦。”看来少年时的记忆太深了,年逾花甲的老刘神态语气俨然回到了十五六岁。
  “黄帝之梦在华胥,孔子之梦见周公。庄子之梦为蝴蝶,陶侃之梦登天门”。人,永远是自己未来的设计者,没有奋斗就没有人生,只要不失却梦想,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孜孜不倦的向前走,人生就是充实的、美丽的,终究会梦想成真。
  


  应该说,刘文和少年时期与书画大家的意外接触,为他今后的人生道路树立了航标。
  
  圆梦岁月
  
  1962年,刘文和初中毕业回乡务农,生产队的农活虽然辛苦,但是对他来说,劳动之余可以实现他专心绘画的愿望了,于是他欣喜的开始了业余爱好的生涯。他相信只要心中有一盏不熄的灯光,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随着一个个鲜红的日出,岁月常新,事业长青,画出艺术的绚丽,创造生命的辉煌。
  最初他拜郭北峦先生为师,学画山水,继而又向田世光先生学工笔花鸟画。这两位德高望重的名师是他走上画坛的启蒙老师。不仅教他认真勤奋的学画,而且教他诚恳正直的做人,为他日后成才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他每日下地干活,随身带着本子和笔,社员们田间地头放歇休息时,他就争分夺秒的画画儿……
  1964年,刘文和应征入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因为他能写善画,在总后勤部二八一部队做宣传工作。这个有利的条件,使他有幸拜在国画大师娄师白的门下。这更坚定了他日后成功的信心,他给我讲了一段孔、颜师生对话:
  ——孔子的弟子颜渊,横渡黄河,风高浪大,水流湍急,可是老艄公稳掌船舵,乘风破浪,平稳的到达了彼岸。颜渊问老艄公:“学成您这样的技能很难吧?”老艄公说:“若是会水的人,只要学上几次就行了,若是会潜水的人,上船就能操纵。”颜渊百思不得其解,就去问孔老夫子,孔子说:“会游泳的人,忘记了水会淹死人,所以学得很快;而会潜水的人,是深渊如平地,不用学就会,这是心态与水性不可分隔的问题。”
  “你看,”他接着说,“名师就是名师,几句话就把问题讲得明晰透彻了。娄老师常教导我说:‘画画儿和写文章一样,生活是唯一的源泉,要到实际生活中去写生,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有了深厚的素材功底,才能画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来’。我1966年结婚,1968年复员,跟着娄老师学画更踏实执着了,白天上班,晚上骑车去城内白塔寺附近的娄老师家,夜十二点再骑车回家,每晚往返80里路啊!”他感叹的回味:“不知有多少个月冷灯暗的深夜我单人独车飞驰在西郊的马路上,又不知在多少个晨曦初露的黎明伏案丹青。”
  是啊,勤奋和斗志是成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缺乏操守的人,不可能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刘文和寂寞的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在静静的夜里独对孤灯,铺展宣纸挥笔驰骋,让自己的情愫随画笔流泻,让思绪在画面上飞扬,如同驾一叶扁舟在艺术的大海上远航。江河行地、日月经天,伏案之中,年复一年。十五年的孜孜以求不懈奋斗,他终于迎来了海上的日出,沐浴着明媚的阳光。1977年,他名声鹊起,他的《社员都是向阳花》参加了联合国的画展并被收藏。
  我们说艰苦的经历也是一笔财富,而这笔所谓的财富是有前提条件的,当你克服困难,踏平坎坷、取得成功,获得胜利时才能算是财富,人家学习你的是坚强的意志和苦干的精神。刘文和的经历使我想起了《有志者,事竟成》的故事: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带兵攻打张步,战斗十分残酷,他的部将耿弇大腿中箭,但耿弇毫无退缩之意,抽刀砍箭继续战斗,终于平定了山东并取得了胜利。刘秀感慨万端的说:“你几年前就有平定山东的建议,当时我还对实力估计不足,可见有志气的人,终归是能成功的。”
  


  刘文和先生就是有志气的人,他胸怀坦荡,性情豪爽,勤奋好学,埋头苦干,为绘画艺术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和全部的精力,能不成功吗?
  
  画风清丽
  
  日久天长,刘文和的画艺声名鹊起,1978年,他被调到中日友好公社外事科专事美术工作。他终于凭借自己的绘画才能成为国家干部,享受一份可观的工资待遇。照理说他应该心满意足了,然而他不愿做一颗小草,躲在大树底下安然自在的享用自己的成绩。他还想成为一颗大树,吸收更多的阳光和雨露。他有意识的博采众家之长,求新求变,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尝试着创新。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介于娄师白和王雪涛两位名家之间的一种独特的画风。他每次作画总是先静下心来构思图形,然后思维活跃美感上升,内气送于手腕一气呵成。所以他的画摇曳生姿,清新而美丽。如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的牡丹《欣欣向荣》,设色清新,艳而不俗。特别是巨幅花鸟画《锦绣前程》,长八尺、宽四尺,一只锦鸡站在百花之中,似是即将远行高翔,飞往美好的前程。这幅画勾勒挺劲,气势宏伟,既是写意,又有工笔的基韵,色调明快,细腻逼真。天上是丽日晴空,地上是百花争春,阳光流泻,花絮细语,花光日影好像传递着天籁之声,洋溢着画家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的深情。
  1987年,文和报请职称为国家三级美术师,考入北京画院研究生班深造。他在这里发奋学习,寻找明晰艺术的学说,不仅增长了知识,也进一步提高了绘画的修养。1990年研究生班毕业,他成立了“田园书画社”。1992年—1993年文和主编的《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家》和《锦绣中国书画篆刻集》两书,为华夏美学文库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1994年刘文和晋级国家二级美术师,其间完成了很多传世之作,曾多次参加全国花鸟大展。他的《竹石图》、《秋雨潇潇》、《初春》等作品分别获得过金奖。1993年出访日本并举办画展,1997年香港回归书画大展获得银奖,1998年出访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并举办画展,深受东南亚人民的喜爱。作品多次作为礼品赠送日本、新加坡、英国、韩国、美国、马来西亚等国。人大会堂、中央档案馆、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城楼、李可染故居等博物馆都收藏有他的巨幅花鸟画。1999年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书法在展组织委员会命名为:“海峡两岸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2000年出版了《刘文和作品选集》,2003年晋级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2005年退休之后,刘文和依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成立老年书画学习班,使京西大地的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用,提高文化素质,为和谐社会安定团结发挥着光和热……
  采访结束,我走在京密运河边,河畔一片片草地生机盎然,一株株鲜花在春风里翩跹曼舞,一条河水映着晚霞,粼粼碧波使我浮想联翩,我想起了清代画家郑板桥的诗句: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雅就是清新惬意,花香不多则是美丽精巧,可见清新和美丽是历代画家追求的境界,刘文和先生的花鸟画就有这种清丽风格。
  
  链接:
  
  刘文和,1945年出生于北京,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东方艺术研究员教授,北京艺术家联谊会会员,中华书画院顾问,文化部中国艺术院院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师白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海淀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其他文献
2007年,为了向北京奥运会献礼,北京奥组委参与策划,海内外电影艺术家共同参与,以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为原形的影片《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正式投拍。  这是一部主旋律大片,也是一部史诗巨制。该片的制片人是国家一级编剧、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艺术总监王浙滨。    弘扬主旋律,歌颂真善美,是资深电影人王浙滨孜孜以求的目标,她为此奋斗了30年。  30年的真情付出,30年的励精图治,30年的光荣与梦想,如春蚕
期刊
“片心高与月徘徊,不知身外有浮云”,用它来形容田家三代画家对生活与事业的态度与追求,真是太贴切不过了,只有具备这样的态度与修养才会有出现逸品与妙品的可能。    想写田添,由来已久,但总机不逢时,所以一拖再拖。今年是我国近现代花鸟画大家田世光先生去世十周年,时过境迁,物换星移,我带着对先生的缅怀之心,走访了田世光先生长孙——中青年花鸟画家田添。  记得当年每每去田老先生府上采访,总能看到二十出头的
期刊
文一波先生有很多头衔,桑德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会长、伊普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等,光看这些举足轻重的角色就能想象到他日理万机的忙碌。加上之前约采访屡碰壁,未谙世事的记者掂量了半天,才鼓起勇气拨打他的手机。  我更愿意称他为文老师。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每一次采访都是记者学习的过程,更是通过媒体向社会传播知识的过程。    电话接通,我尽量开门见
期刊
我们的祖先发明黑白水墨是一个极其伟大的创造。黑色和白色是颜色之王。黑色和白色在棱镜分色的图谱中是找不到的。三基色浓到极处就是黑,浅到极处就是白。黑白两色犹如一阴一阳,成为颜色上的一对矛盾。黑白两色具有博大、神秘、庄重的特点,黑白色及其浅淡组成的色阶,运用得当,具有深刻的表现力。具有印象和抽象风格的王永生水墨画展,6月8日在北京图书大厦开幕。记者在这里看到了表现手法和内容与传统水墨不大相同的二十多幅
期刊
月前,由全球IPv6论坛和北京天地互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BII)共同主办的“2008年全球IPv6暨新一代互联网高峰会议”在北京国宾酒店召开;随后,主题为“IPv6:未来最佳之路”的“欧盟IPv6日”活动在布鲁塞尔落下帷幕。作为全球IPv6论坛常任理事、中国工作组组长的BII总裁刘东,谈到这两次会议的经历时,慷慨激扬、神采飞扬,“IPv6网络时代即将来临!”他激动地说,“这对于BII,对于中国
期刊
游览中国的古都古迹,忽略了对中国古建筑的美学框架——“木构”的关注,或是对这种建筑神韵无所感受、无所理解,便会极大地损失了“旅游值”。   中国古建筑的特征之一就是“木构”。   木构是深邃的哲理诗,是精湛的静物画。   先举一个例子: 山西应县的佛宫寺有座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建于1056年。这座塔是全木结构,整个塔体都用的是木料,不辅一砖一瓦。从外面看,它是五象积木。上层柱子的下端削成凸体,下
期刊
曾经,她的梦是蓝色的、绿色的、白色的、玫瑰色的,五光十色,七彩斑斓。那是在自由放飞想象的校园。最终,浅显归于深沉,纷繁趋于简单,一双追求人生崇高理想的大眼睛,紧紧盯住了燃烧的、拥有千度以上高温的金黄色!  那是钢花的颜色!钢花,最富有热情和硬度的花,最为灿烂夺目的花!  就这样,她寻梦首钢,从西北名城一路走来。很快,她青春的脉搏和着首钢前进的脚步一起跳动,一起感受改革的阵痛与欢欣,一起追逐火红的世
期刊
如若不是有机会采访杨少锋,我恐怕很难知道是谁让千万学子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大都市的教育服务,更不会知道是谁让网络教育在中国的普及变成可能。  偏偏记者就曾是这一高新技术的受益者。  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满怀着感激的心情,采访了七易时代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杨少锋,对这个人和这份任重道远的事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天将降大任于七易人    跟杨少锋谈话很轻松,采访过程充满了欢声笑语。这
期刊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老子》道篇开篇的一句话。看到文章的副标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句耐人寻味的话,并揣测这家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取此玄名背后的故事。其实,起初给公司取此名纯属偶然。因为公司的主要股东是3位有海外学习背景的女人,当时在工商局注册时她们就想申请以3W(三个女人,三个女巫)作为公司的名字,没想到工商局不批准,这可真让3位女士为难。取什么名字好呢?虽说都是学成归来的海外
期刊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武汉这座有着独特山水和深厚历史的文化名城在闪烁霓虹灯的摇曳风姿下实现了古代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在温厚迷醉的夜晚,在人群涌动欢腾的街头,在古朴与时尚间上演着一幕幕戏剧,而最精彩的那出,是在夜生活的大舞台上,80后为主角的热情演绎。  80后,从年代来讲,就是1980年至1989年生人。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80后一代是中国最有希望的一代,他们最具个性和创新。80后再次成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