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牡丹亭》搬进皇家粮仓

来源 :商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aq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翔,1986年大学毕业,1994年开始经营普罗艺术公司,主营西方古典音乐唱片,现在是北京普罗之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厅堂版《牡丹亭》出品人。
  
  时间:2008年1月
  地点:北京,皇家粮仓咖啡厅
  采访:老牧
  说起皇家粮仓,很多北京人也不知道其准确位置。这座比六百年故宫年龄还大十岁的建筑,曾是明清两代皇家囤集粮食的仓库,虽历尽沧桑,却相对完整地幸存下来,并且还维持着旧貌。近年来,由于政府开始加大对古建筑的保护利用,这里已经成为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旅游景点和商业服务区,尤其是当这个叫王翔的人把昆剧《牡丹亭》搬进皇家粮仓以后,这座埋没在历史云烟中的古建筑,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商业文化: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这地方的?
  王翔:2005年我开车从这里经过,完全被震撼了。有时跟别人说:这东西怎么就600年了,我觉得是凭空从地里长出来的东西。小时候骑自行车在这里穿来穿去的,只知道这是个仓库,前面是门市,从来没注意还有这么大体量的东西。你看,小时候觉得四合院很大,现在回去会觉得原来这院子怎么这么小啊?可像这么个庞然大物居然没有察觉到,很奇怪。
  商业文化:北京的古建筑太多了,许多就在身边,一不留神就会错过,拆也就拆了。再加上原来有些古建筑被许多单位占用着,不容易被发现。其实这些建筑都很有特色。
  王翔:对。一开始就觉得这个建筑比较奇特,因为在北京城很少有这样的建筑。这种建筑特别像明式建筑,因为在清代以前,建筑造型都是简约流畅,到清朝的时候,建筑就已经追求奢靡,开始繁复,怎么复杂怎么来,雕梁画栋啊,前庭后院啊,几乎是登峰造极。
  商业文化:这粮仓是明朝的?
  王翔:不是。北京建都是从元代开始,粮仓是元代修建起来的,叫元北太仓。后来朱元璋的儿子朱棣迁都北京,在修紫襟城之前先修粮仓。兵车未到粮草先行嘛!明朝人把元北太仓重新规划了一遍,在北太仓的基础上改建成适合明代要求的粮仓。我们推算,紫禁城是1420年竣工,粮仓于1409修建,只用了一年就改造完了,比紫禁城早10年完工。从元代到明清两朝,再到民国和1949年以后,粮仓见证了整个北京的历史。
  
  商业文化:看这仓里的砖跟北京老城墙的差不多。
  王翔:对,和长城的城砖是一样的规格。因为粮仓在封建社会是最重要的,是保证军事政治统治的命脉,所以粮仓修建成这种规格是有他的道理的。正因为是粮仓,所以没有寻求审美价值,而寻求的是实用价值,也就是储物。你看,这墙两米厚,冬暖夏凉,而且下面有排风口,可以进行循环式的空气对流,使得粮食不发霉,不生虫,不被蛀。我们进来快三年了,没见过一只耗子。
  商业文化:600多年了,留下来就不容易。
  王翔:现在很多人都注重自己私宅的家居风水。有个风水大师就在我们隔壁粮仓讲风水课。他说:一个建筑有自己的灵性,比如说,像这样一个建筑,和写字楼的一个空间是不一样的,它是顶天立地,独立于世的,经过600年的风风雨雨,24朝皇帝,加上民国、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它居然还站在那里,这就是灵性。要知道,像紫禁城、前门楼子,一般不会有人去拆,而这个旧粮仓,没有谁去刻意保护它,打仗的时候随便一个军长、师长来,都能把它拆了,而且说拆就拆。这是大师说的,也不知道他说的是真是假。
  商业文化:北京城拆了那么多建筑,居然没拆这座仓库,本身就说明它有实用价值,你看,如果不是原来商业部门一直在利用这里的仓储功能,现在是什么样就很难说了。这也是一种缘分吧!
  王翔:有道理。我们跟建筑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确实就是缘分。
  商业文化:没有你05年的那次偶然发现,也就没有了现在的皇家粮仓,也就少了一种昆曲的表演形式。
  王翔:哈,我跟这座粮仓还是很有缘分的。
  商业文化:你这里是几号仓?
  王翔:我们这个院里是18、19号仓。旁边还有一个仓是19号仓,是新的仓库,当时是一商局百货批发仓库自己编的号,编号不太规范。实际上这院里就9个老仓,包括我们这两个仓。
  商业文化:毕竟是600多年的老建筑了,改造起来很麻烦吧?
  
  王翔:我们这两个仓是保持得比较完好的两个。当时接手这个仓首先考虑的是安全,请建筑专家看过,还请林业局测试过木头的承重能力。建筑已经600年了,树龄已经1000年了,测完之后才知道是危房。这关系到人的安全问题,很重要。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加固,怎么加固?而且还要体现仓的原貌?于是用了很多玻璃,打开灯之后可以看见另一个空间。还做了一个天井,十分通透,能够感受到举架的高度,这种空间感和恢宏感,能把粮仓的原貌维系住。
  商业文化:这样做在使用面积上很吃亏的。
  王翔:对,粮仓现在是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归属单位是北京市文物局,使用者还是北京一商局,现在叫一商集团。他们按建筑平米租给我们,租的时候我们就非常吃亏,因为这墙有两米厚,这一转圈,500平米的一个仓库就变成300平米了。当时我就跟他们商量,能不能在这里面起一个二层,扩展一下可利用的面积,这样才做了一些调整。现在看来,整个改建还是比较成功的。
  商业文化:一开始就想做昆曲吗?
  王翔:没有。一开始是考虑把他做成古典音乐,我是做古典音乐的,也有自己的杂志,叫《留声机》,从英国拿的版权,是英国从1923年创刊的古典音乐杂志。原来想把这里做成一个《留声机》视听中心。事实证明我当时过于理想化了,因为听音乐的人都是比较闲的人,闲的人未必是有钱人。
  商业文化:你在粮仓的投入巨大,指望音乐发烧友的消费来获得回报很难,也不太对路子。
  王翔:是啊,后来我们就开始改造。一个是会所,另外一个改造成公共使用的多功能空间。比如说会议、展览、发布会、庆功宴。我们认为,粮仓有它特殊的文化价值,希望它能体现富足与丰收,是vip可以选择的一个场地。后来就变成了这样一个格局。
  商业文化:后来就选择了昆曲?
  王翔:也有一个过程。如果没有自己的表演项目,这个场地始终跟一个物流方似的,这不是我们想干的。我们毕竟是一个文化公司,所以就继续寻找项目。原来我想做一个爵士音乐会,或者室内音乐会。也完全可以做。包括今年我们做了12场室内音乐会,还要再做12场爵士音乐会。意大利使馆、德国使馆,还有一些北欧丹麦的使馆,他们有很多非常优秀的爵士艺术家,来中国的时候也可以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演出。
  商业文化:那你怎么又接触到昆曲了?
  
  王翔:那是2006年6月,在民族宫礼堂举办的一个中国遗产日的晚会上,我第一次看昆曲,是《京梦》,也是《牡丹亭》当中的一折。看了之后触动很大。中国的传统戏曲不是我们所想象的老朽、破败,还是有惊艳之美的。回来之后我就开始研究《牡丹亭》,研究昆曲,发现昆曲跟皇家粮仓有很多契合的地方,比如在时间上,昆曲也是元末明初,有600多年历史,粮仓是1409年永乐年间,到现在接近600年。这不能说是纯粹的巧合。
  商业文化:昆曲是阳春白雪,过去都是文人雅士看的,太小众了。
  王翔:是的,太雅了。昆曲没有办法普及,是因为太曲高和寡了。昆曲都不属于小资,而是大资,而且是大资当中的顶尖。为什么呢?因为像中国历代的科举考试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通过科举拿状元、榜眼、探花,造成了大官人就是大文人,大文人就是大官人。这些人绝对是有修养的,也因为有官位,就有经济基础,才有这种消费的基本条件和这种层面的品位。
  商业文化:昆曲其实是比较私人的。
  
  王翔:是啊。你看江南园林,造园林光看风景是不行的,还得畜养家班,给老爷唱戏。唱的这些戏呢,有可能是老爷写的本,老爷填的曲,老爷玩的东西。而且跟老爷交往的这些朋友,也都是当地名仕,那绝对都是社会名流。他们看昆曲的时候,什么是似水流年,什么是姹紫嫣红……这里面的学问太深了!
  商业文化:当年昆曲是在江南的私家园林里以家班形式发展起来的,皇家粮仓的《牡丹亭》也是类似家班的演出形式。
  王翔:厅堂版《牡丹亭》就是要回归传统,以家班的演出形式展现昆曲,最具有原真特色。而且,家班的表演形式与皇家粮仓的氛围最吻合,比较协调。
  商业文化:但家班的演出形式对演员的要求也更高。
  王翔:当然。厅堂版《牡丹亭》的演出班底是以苏州昆剧院为主,演出过程中没有麦克风,由乐师现场演奏,演员全靠嗓子和身段来表演,演唱分贝起码要提高一倍。演员就在观众中表演,水袖几乎可以打到观众鼻尖,演出中出现的一点纰漏都一目了然。
  商业文化:你请昆曲演员来演出,请林兆华来导演,可林兆华是话剧导演,而且还是先锋意识很强的导演,这好像有点不伦不类。
  王翔:不仅是林导,我们厅堂版《牡丹亭》的导演还有汪世瑜,他是著名的昆曲艺术家。俞振飞之后就是他了,当然还有上海蔡振仁先生,都是属于大师级的人物,我们叫人间国宝。
  商业文化:两位导演,一个是戏剧名导,一位是戏曲名家,看得出,你是在追求另外的一种艺术效果。
  王翔:哈哈,准确说,我是由于追求商业而陷入文化泥潭的。反正是要表现出差异性。你看,《牡丹亭》有多个版本,怎么才能创造另外一种审美机制,或者说,怎么才能用更独特的形式来表现汤显祖老先生的《牡丹亭》?琢磨这些,人就完全变了,变得越来越痴迷。
  商业文化:你的想法跟导演有冲突吗?
  王翔:那得共同探讨,因为我想做的既不是戏剧,也不是纯粹的戏曲,而是戏剧和戏曲的组成。
  商业文化:实际上你是在做一个产品。
  王翔:对啊,现在是商品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化就是一种商品或者一种产品。而文化作为一种商品出品,就不应该完全听导演的,也不应该完全听某一个大牌主演的,应该听出品人的。当然,出品人不应该只有商业的判断力,而没有一个审美的标准。如果你审美标准不行,老去强奸大导演和大演员的创意,结果就是,你出的那些东西就狗屁不是。
  
  商业文化:两位导演的合作顺利吗?
  王翔:挺好的。当然,把这两个人拉在一起,这里头的功夫就比较大。因为他们俩一见面,互相都特别尊重。这个说:唉呀,汪老先生!那个说:哎呀,林先生!实际上,他们两个都有些不以为然。
  商业文化:他们俩是错位的。
  王翔:比如林老师说:我不懂戏,这得听汪先生的;汪先生又说:您是大导,我们得听您的。但是在合作过程当中,就出现了一些矛盾,当然这些矛盾都是很微妙的那些。怎么能够把他们纠集在一起,然后融合成一种符合出品人要求的一种结果?
  商业文化:你的决策相当关键。
  王翔:而且还要有技巧。
  商业文化:艺术家在他有感觉的时候都很固执。
  王翔:艺术家是很认真的。没有这两位老先生,这部戏也成功不了。他们很细致,从给演员说戏,从整个戏曲的角度给演员抠戏,都能从老艺术家身上感受到不少东西。
  商业文化:把昆曲搬进粮仓需要创意,尤其看你这里的结构,应该说是从未有过的舞台形式。
  王翔:是啊,戏曲从民国以来都是“两门帘一挑出来了,一挑门帘又下去了,上抬口下抬口”嘛!你说这粮仓怎么唱呀?八根大柱子,中间一处。这空间怎么用?这是下了功夫,费了脑筋的。
  商业文化:任何舞台规划都不能和粮仓抗衡。
  王翔:没错,粮仓不可改变。不仅是因为这是文物,还因为这里的艺术魅力就在这些柱子上、墙面上,这些东西是根本抗衡不了的。怎么办?你就得尊重它,只有当他变成背景的时候,你戏里的神和魂以及精神核心的东西就找着了。所以经过很多曲折、反复和周折,大家甚至有一些争论,最后有一个这样的结果是殊途同归了。
  
  商业文化:这段经历大概有多少时间呢?
  王翔:两三个月吧。
  商业文化:时间不算长啊!
  王翔:还算顺利吧。因为组班子之后一直在苏州排戏,北京这边就琢磨这空间怎么用。等这个戏排得差不多了,把所有演员都装到仓里以后,我们的考虑也基本成熟了。当然这期间又发现出了很多问题,然后又重新来。最煎熬人的是首演前的二十天,林老师、旺老师加上我们整个剧组,没日没黑的滚了二十天,因为不只是单单的唱戏就完了,还有灯光,空间安排。
  商业文化:皇家粮仓已经有一些品牌影响力了,吸引了不少名流和知名企业来这里欣赏昆曲,这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
  王翔:还不够。文化产业需要相对稳定又不断更新的机制,文化产品也需要稳定的落脚点,同时又要体现艺术特征以及文化的差异性。我们还有许多想法,或者说是创意,需要在探索中实现。
  商业文化:相信能够一一实现!
  王翔:谢谢!
其他文献
任何一家商业企业都要面对形形色色的顾客,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顾客永远是对的。    金猪手机  >>小柳      我的手机终于要引退了,一开始是触摸屏完全没个准星儿,得点离中心半厘米的地方才能选中,后来耳机也出了问题,声音朦朦胧胧仿佛天籁,一直到右耳机完全歇菜。于是,我开始天天上网查信息,瞄上了一款机型。  去哪儿买呢?这是个问题。  上街逛了几家手机专卖店,感觉都是王婆,自己家的瓜儿都个儿大瓤儿
期刊
·网络·    马云和阿里巴巴最害怕的事情发生了  /布砍南    2002年淘宝网成立的时候,为了打击易趣,打出了“免费”的狠招,并且把期限定为“三年”;在2005年免费承诺到期的时候,拍拍成立了,为了打击拍拍,淘宝决定将免费期限再延续“三年”。有意思的是,在淘宝犹豫是否取消招财进宝的时候,拍拍又打出了“三年免费”的旗号。同样是免费的承诺,承诺期限都是“三年”。仔细思考起来,还是颇有一些味道的.
期刊
废旧电池回收 一吨能卖3万元  今后,当你扔掉电池时要掂量掂量了,这些东西可以卖钱,而且价格不菲。目前市场上废旧电池的收购价最高每吨达3万元,是废旧报纸价格的几十倍。   深圳格林美公司是一家生产贵重金属的企业,年产超细钴粉、镍粉500吨,产值1.5亿元。很大一部分原料来自废旧电池。以现在的产量,每年可消化废旧电池1500吨。该公司董事长许开华说,从电池中可提炼锌、锰、镉、镍、钴、铜等金属。他们从
期刊
新兴职业:民间验房师    民间验房师正在郑州兴起,是专门帮助买房市民在办理新居入住手续前查看房屋质量的一个新兴服务群体。  因房屋质量产生的大量纠纷,使越来越多的业主开始懂得在拿钥匙前,让专业人士给自己的新房把把脉的重要性,“验房师”只是民间的叫法,官方还没有一个“名分”,注册公司得用咨询公司的名义。到目前为止,郑州现在的验房公司不到10家。  “开业以来,我们已经验了一二百套房子。”被称为郑州
期刊
聪明的脑袋会拐弯    门口的年轻人  小区大门口有两个年轻人的报摊,以同样的价格卖同样的报纸,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可是人们都到左边去买报。  早上,如果在左边的报摊儿一元钱买两份报纸,《襄樊晚报》和《楚天都市报》,3点钟前送还,就可以免费换一份《大家文摘》; 3点钟后买《服务导报》和《经济早报》的,只需交五毛钱就够了。在这儿买报,一元钱可以看三份报纸。  紧挨着报摊是两个卖馒头的姑娘,她们的
期刊
相遇不如相忘  这个城市里有两个酒吧街,一条在美术学院后门,另一条在汇集了美国领事馆和日本领事馆的胡同里。美术学院的街上,所有酒吧的名字很艺术。“方案”“自由”“诺亚方舟”“粉末生活”……我常去的是“方案”。   “方案”是个有些西部有些阳刚的地方,白天很安静。下午常有一个民谣歌手在这里驻唱。有一个年轻女人常来,长得清爽白净,来了以后就叫一种湖蓝色的鸡尾酒,安安静静地坐着,偶尔啜饮一口。很少看见她
期刊
赵地,女,陕西渭南人。1938年生,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技术员、第七机械工业部一院技术员、工程组组长;开封汽车发动机厂工程师、开封市科委副主任、开封市副市长;中共河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副书记;全国妇联第六届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中共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四届中纪委委员、九届全国人大常委。现任十届人大常委、中国企业联
期刊
2007年初,随着60款共计20万部特价手机在中复电讯连锁店的柜台里亮相,一年一度的手机春节销售战就此打响。作为京城手机零售行业的龙头老大,中复电讯这次又扮演了北京手机市场的主要角色。此次特价产品数量庞大,价格实惠,其中不乏外观时尚、功能齐全的抢手货。而除了价格方面的优惠,还有许多手机配件礼品相送,有的品牌抽奖中奖率达到了100%,消费者可以在京城一百多家中复连锁店的任何一家门店买到特价产品。  
期刊
每一个执着前行的脚步,丈量着梦想,更成就着梦想。08梦想是中国的大国梦想,梦想制造者们共同期待“08成功,我参与”。  中国体育代表团将穿着奥康皮鞋进入奥运会开幕式现场。——奥康代表了“08,中国脚步”。    2003年,经过前期十个核心城市的周密调研,奥康重新规划五年发展战略方针,精准定位了品牌核心价值,创新品牌视觉识别系统,并在全国展开了“千店工程”,即终端形象系统(简称S.I.S系统)的全
期刊
张同禄,1942年出生于河北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市特级工艺美术大师。1958年进北京景泰蓝厂学艺,1962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联谊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金属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同时在北京市工艺美术学会、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北京市工艺美术评审委员会以及北京市工艺美术珍精品鉴定委员会等专业或行业机构担任重要职务。  继承和发展是传统艺术的共同命题,没有继承就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