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不如相忘(等三则)

来源 :商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shurong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遇不如相忘
  这个城市里有两个酒吧街,一条在美术学院后门,另一条在汇集了美国领事馆和日本领事馆的胡同里。美术学院的街上,所有酒吧的名字很艺术。“方案”“自由”“诺亚方舟”“粉末生活”……我常去的是“方案”。
  “方案”是个有些西部有些阳刚的地方,白天很安静。下午常有一个民谣歌手在这里驻唱。有一个年轻女人常来,长得清爽白净,来了以后就叫一种湖蓝色的鸡尾酒,安安静静地坐着,偶尔啜饮一口。很少看见她和什么朋友一起,我猜想她来这里也许只为听听那个男孩悠悠的琴声与低沉的吟唱,也许什么也不为。我们有时坐得很近,但从没说过什么,只是当目光相对的时候会对彼此微笑。
  夜里12点过后,“方案”就变幻了模样,灯光眩目歌声四起,一改白日安静幽雅的面孔。这时调酒师会以令人眼花缭乱的花式手法调酒,灵动的身姿、炫酷的手法给色调艳丽的美酒又添几分魅惑。调酒师有时会乘兴炫一炫吐火的绝技,这时总会涌起恰到好处的掌声和欢呼。人们开始伴着节奏扭动起来,舞之蹈之,乐之饮之,无论欣喜还是忧伤。
  酒吧的主人是位姐姐,素面朝天却清雅温婉,喜欢猫、喜欢微笑、喜欢威士忌但喝得并不多。她说她经历过了太多的城市、人群和太多的事情,抛弃了太多的漂亮衣服和记忆。她说途中遇到的朋友,又都在途中消失了。她说她是只候鸟,在一个城市于下一个城市间迁徙,离开一个城市的时候,她会带些泥土。现在那些地方的泥土,铺在花盆中,花盆中天南星长势甚好……。她习惯了每天下午呼吸这里的安静,也习惯了观看每天深夜的喧嚣……原只打算在此歇脚,可一停就是五年,她或许已没有力气离开了。
  我曾经是一个喜欢喝很多种酒的人,后来却只迷恋于伏特加。瑞典产的,带有水果味道,或者是苏联的皇冠,尤其在“方案”的时候。第一次喝伏特加就是在这里,陪我一起喝的是一个从布达佩斯来的马几克。虽然我只和马几克喝过一次伏特加,但是以后每次喝伏特加,都会想起他。
  马几克是个匈牙利人,中国通,只喝伏特加。遇到马几克的时候我大学还没毕业,下午常跑去姐姐的酒吧。马几克出现在酒吧的时候我就开始注意到他了,不仅因为他长得挺拔英俊,还因为他手里有一本厚厚的拉丁文原版圣经……。姐姐把我的画挂在“方案”的墙上,偶尔可以卖出去一幅。马几克很喜欢那些画,当时就买走了一幅。知道了我是画的作者,他没有惊奇倒有几分欢喜,他拿着杯子向我走过来的时候,眼中的笑意像是遇到了多年的老友一样温暖自然。
  马几克告诉我他在布达佩斯长大,在俄罗斯念完学位以后,就一直边工作边游历,走了许多国家。他说以前在中国呆了三年,除了台湾,每个省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去南亚逗留了一年后又回到中国。他说最喜欢的地方是中国和俄罗斯,他只喜欢喝伏特加,喝不惯茅台和五粮液。他喜欢和俄罗斯人喝酒也喜欢看他们喝酒,问我知道“黄色潜水艇”吗?他告诉我“黄色潜水艇”就是喝伏特加的时候放一盎司扎啤,以前俄罗斯大兵们喜欢这样喝,因为这样喝醉得快,用不了太多的钱就可以酩酊。他还和我聊起他的宗教,其实每个活着的人心底都拥有某种信仰……。从下午聊到子夜,凌晨我们告别,彼此没有询问联络方式,拍拍对方的肩,像老友那样说了句“走了”,然后各自离开。两瓶伏特加让我在第二天子夜醒来,依稀记得离开时,酒吧里放的歌是I wish your were here,清晰记得马几克说的话:“为一些细微的东西感动,这不能叫做敏感,而是孤单。我们的生活不会因为彼此的交流和关于世界的某些而改变。”
  有些人喜欢迁徙,有些人习惯停留,每个城市都会发生停留,每个酒吧都将有偶遇,相识不若相遇,相遇不若相忘。我不知道马几克去了哪里,就像他也再找不到我一样,“如果可以再见,那么午安、晚安,还有再见。”
  
  骗子出招
  1 周一,外出办事的王小姐接到一个电话,对方称是快递公司的人,已到办公室楼下给她送快递。王小姐很纳闷,事先并没有人告诉她要送快递,但她没有多想便请同事代收。岂料次日上班后发现,快递采取“货到收快递费”方式,收了15元快递费。打开一看:里面竟是几张废纸。这是近日骗子的一个新动向:非法快递公司从不明渠道套到消费者的姓名和电话,然后伪造虚假信件,骗取快递费。建议在收到此类电话时,要先了解寄件人的信息再加以确认。
  2 老婆说,一家照相馆到儿子所在的幼儿园搞促销,为两岁的儿子拍了照片,让我们去取,免费的。于是我们去了,带着儿子。
  照相馆的女孩非常热情,说我的儿子可爱!他们给我儿子照了很多照片,老婆高兴极了,每一张都爱不释手。
  这时小女孩介绍说,只有一张是免费的,其他的按五元一张优惠给我们并且作成相册。我们算了一下,老婆大概选了30张。
  “这么贵呀!”我和爱人诧异着。
  “照片摄像,是我们的创意,你看孩子这么可爱,留作纪念吧”,女孩温柔地回答。
  “抢钱呀,普通的6寸也就8角钱一张。这里,5元一张!”在我的坚持下,我们一张都没有买。
  回来后老婆和儿子很不高兴,老婆说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许多都买了,还有跟老师的合影,大家拿着互相看,有的孩子妈妈花了千元,作了相册,我们的孩子一张都没有,没面子。不敢跟老婆理论,但心理不服气:不会是照相馆买定幼儿园了吧?
  3 上午11时,一群老人手提红纸袋站在一家宾馆门前,神情沮丧。
  “说得可好,要给我们免费做13项体检“,82岁的陈老汉说,”没想到竟被忽悠了“。和陈老汉一起过来的老人,坐满了两辆中巴车,共有60多人。
  “他们在大街上发门票,劝我们都来”,周老汉掏出一张门票。门票正面写着”XX大学XX服务中心,门票30元,凭此券在活动现场检查一次“。
  早上7时30分,他们被带到XX宾馆二楼会议厅,十几位穿着白大褂的年轻人已在那里等候多时。老人们先是被抽了血,接着每人又交了20元钱。随后,”白大褂“们让老人背绕口令,背得好的送给一把扇子或一个红色手提袋。
  至上午10时,一女”白大褂“称这次体检结束了,其他项目放在以后再进行,抽血结果会通知到家。
  有人表示不满,发生争吵后,拨打了110。
  听说民警要来,“白大褂”们四散逃窜。在老人和交巡警三大队民警的堵截下,两个“白大褂”被抓住。
  一男“白大褂”说,一个月前,在人才市场外,他看到XX大学XX服务中心招人,就报名了。结果发现,服务中心并没有固定的办公地址,他和别人见面都是电话约好。而公司分给他的工作就是负责在街上发门票,每天酬劳15元。
  
  品位男人的雪茄
  传统上享受雪茄的场所一般是某个酒吧或者私宅,那些爵爷们的家里除了有酒窖,还有雪茄窖。他们一手端着干邑,一手举着雪茄,在雪茄的淡雅香气中侃侃而谈。
  时过境迁,现代社会的绅士们吸食雪茄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烦琐了,但仍很讲究,比如包括克林顿在内的美国大腕们,经常会在好莱坞一家名叫“哈瓦那俱乐部”的高尚会所吸食雪茄,而演员出身的州长施瓦辛格,则在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一都要在洛杉矶的一家奥地利餐馆举办“雪茄之夜”。
  历史上最早的雪茄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玛雅文化。Cigar一词可能出自于玛雅文的Sicar,意思是薰香或薰烟。人们普遍认为是哥伦布的船员在探索古巴时发现了雪茄。一开始,吸食雪茄曾被认为是一种异教徒的仪式,哥伦布手下的一名船员就因此而受到了监禁。几年之后,吸食雪茄被普遍接受了。塞维利亚成为雪茄制造业的中心,并且被人们看作是现代雪茄的发源地。
  西班牙从古巴进口原材料并自己制造雪茄。1821年西班牙允许古巴制造雪茄,从此古巴雪茄便诞生了。为了回报西班牙的友好姿态,古巴人每年都会将一盒最好的雪茄送给西班牙国王。这就是传说中的特立尼达雪茄。
  到1790年雪茄制造已经延伸到了比利牛斯山脉北部,法国和德国建立了许多小型工厂。但是直到对抗拿破仑的半岛战争(1806-12)结束后,法国和英国人才开始吸食雪茄,英国和法国的老兵在回国后将他们在西班牙服役时养成的习惯带回了本国。此时吸鼻烟已经取代了烟斗成为吸食烟草的主要方法,雪茄也成了吸烟的时髦方式。1820年人们开始在英国制造雪茄。很快,在欧洲便出现了对更高质量雪茄的需求,西班牙雪茄(Sevillas)被古巴(当时的西班牙殖民地)雪茄所取代。吸食雪茄在英国和法国变得如此普遍,以至于欧洲火车上都设有专门的吸烟车厢,吸烟室也被引进了俱乐部和旅馆。
  林肯时期雪茄在美国流行起来。纽约、康涅狄格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纷纷设立了工厂。雪茄行业发展得一直都很顺利,直到1960年代美国人开始关注吸烟对于健康的影响。同时,美国对古巴实行了禁运,任何美国公民从古巴进口商品都是非法的。今天雪茄已卷土重来,代表了一种最为时尚的生活方式。
  雪茄是一种有生命的东西,需要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才能保证品质,所以顶级雪茄客会在自己的府邸搞一个雪茄窖,超级雪茄客会在雪茄房订一个私人雪茄位,初级的雪茄客至少也应该配置一个保湿箱,把自己的雪茄供养起来。假如你的家里有一只西班牙杉木保湿箱,那也会是一件品位不凡的摆设,极大地提升室内气氛。
  雪茄器具也做得极尽奢华,常见的有德国SOLINGEN公司的雪茄剪,剪身是K金的,但刃部是钢的。本来就很贵的东西,再打上大卫道夫的商标,就更加贵族化了。吸雪茄的用具太多了,如果抽的是烟丝,装烟丝的真皮烟包也要好几千,保证是瑞士制造,小牛皮的,烟斗也是3000到5000元一个,保湿盒和加湿器就更贵了,以万元来计。这套行头就是身份和品位的象征,昂贵是其次的。吸雪茄与其说是一种习惯,倒不如说是表达一种名贵的风格。
  抽过滤嘴香烟有一只打火机就可以了,而雪茄则需要一系列专门的烟具来伺候。成熟的雪茄客,会配置全套的雪茄烟具,包括:保湿箱、雪茄剪、穿刺器、烟灰缸、旅行装羊皮套、长支无硫火柴……当然,用打火机也无伤大雅,但至少应该是Zippo或者Dupont,才能对得起你这支哈瓦那雪茄。一支50美元的雪茄,可能需要配置一套2万美元烟具,这就是奢侈的定义。
  享受雪茄的时候,还需要搭配一定的怡情饮品,比如咖啡、红酒、威士忌、白兰地,这些含有一定糖分的饮品,可使雪茄的口感柔润而饱满。能够与哈瓦那雪茄相匹配的东西,当然应该是蓝山咖啡、勃艮第红酒、苏格兰威士忌、科涅克白兰地,这又是雪茄奢侈的理由。
  有一种说法是,“每天的第一支”应该选择味道温和的H.UPMANN,“午餐之后”应该选择味道浓烈、口感饱满的CORONA,“丰盛的晚宴之前”应该选择能给你带来振奋感受的REYDEL MUNDO,“稍事休息的时候”应该选择清新淡雅的、口感舒畅的FONSECA,“难忘的时刻”应该选择珍贵的COHIBA……当然,很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
  对于一支经过222道人工工序的哈瓦那雪茄来说,你一定要拿出一大段完整的时间来,关掉手机,关上屋门,一个人坐在那里,以虔诚的态度慢慢地、专心致志地去品味。从剪口、取火、吸食到处理烟灰,严格遵从雪茄的礼仪。
  雪茄的首端是封闭的,得用雪茄剪把这个密封头剪一个切口,才能吸食。切口的直径应该掌握在雪茄主干直径的3/4。点火的时候,要待火苗稳定后,横着拿住雪茄将尾端以45°倾斜,凑近火苗的2.5厘米处,缓缓地旋转一周,把雪茄预热一下;然后再靠近火苗的2.5厘米处,让它从边缘至中央均匀地燃烧。雪茄点好了,那浓郁的香气已经扑鼻而来。但你不要急于吸食,相反,倒是轻轻反吹两口,为的是驱除点烟时吸入的杂气和热流。待驱除杂气和热流之后,最好再稍事片刻,让味道稳定一下,平衡一下。现在你终于可以抽第一口了,但是千万不要迫不及待地猛烈吸食,会使雪茄出现不均匀的燃烧,破坏了雪茄的味道。应该再做短暂停留,把烟支转动一个角度,酝酿一下情绪,轻轻地吸入一口。至于烟灰,保留一定长度的烟灰,可以保持理想的温度和味道。上好的雪茄,烟灰大约可保持5~6厘米而不会断裂。注意把握时机,最好让烟灰自然断裂,整齐地跌落在烟灰缸里,不要像抽过滤嘴香烟那样频频地弹,但是也不应该让雪茄灰掉到你的衣服上、地毯上以及写字台上。
  抽雪茄的乐趣就体现在这些繁琐的讲究中,一个成熟男人的绅士风度也往往体现在这个从容不迫的过程中。事实上,正是这一系列复杂的雪茄礼仪,会不知不觉地缓解了你的压力、改善了你的心情、延长了你思考问题的时间。一个男人,只有修炼到一定的人生境界,才能把握好手里那支粗壮有力的雪茄。
  当你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吸入第一口雪茄,把身体往椅背上一靠,轻轻地吐出第一缕烟雾,让你的目光随着那袅袅的烟雾缓慢地盘旋、流连,这个时候,你一生中所有的美好回忆都会渐渐地浮现在脑海里,温暖的亲情,宝贵的友情,难忘的恋人,一次愉快的旅行,一种可口的美食,事业上的成就感,财务方面的利好消息……。
  “抽雪茄是一种近乎于宗教仪式般的神秘力量。”这是迈克尔·道格拉斯在电影《致命的诱惑》里说的。
其他文献
艺术家或准艺术家们多半不会跟钱结仇,就像曹雪芹,他写作文学巨著《红楼梦》的时候贫病交加,几乎每天靠喝粥度日,如果当时有哪位书商或出版人出银子买断他的版权,估计老曹没意见。由此推断,最初进入798艺术区的画家、出版人、音乐人虽然都比老曹的境遇好,但他们和后来跟进来的经纪人、文化掮客及各类买卖人一样,都怀有可以告人的商业目的。尤其是在798艺术区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之后,这里就逐步被商人变成了生意场或摇钱
期刊
继2005年之后,北京中复电讯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再次荣获2006年度“北京十大商业品牌”称号。面对来自社会的肯定和众多消费者的认可,邰武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对于第一次获奖的兴奋与喜悦,这一次中复体会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  “买手机,到中复”,这是中复电讯的广告。  经过了16年的发展,中复电讯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上升势头,在北京已拥有119家店。多数北京人在买手机时,都要先去邻近的中复店里看看。北京
期刊
走在这里,就象走在城市步行街上,一个个小商店散落着,装饰新奇,没有规范,也不信奉权威,唯一张扬的便是个性。逛得差不多了,向后转回家,却总会隐隐觉得还有什么东西如影随行地跟你上路。    在798的人形形色色,去的人各种各样,挺有意思。  798有不少地儿正在施工,曾碰到过一个建筑小工的哥们特搞笑,每到一个画廊就跟画廊老板大谈艺术,不过基本上是大哥自言自语,说自己是艺术评论家,没上过学,自学成才,对
期刊
红砖墙上至今尚存的“车间到处红旗飘,质量质量逐日高”,“思想红专放红星”之类的标语,为人们提供一种怀旧情调。目前,798厂内现有近50家机构,还聚集了大大小小近30多位艺术家的工作室。    7月17日,北京798艺术区被授予朝阳区首批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称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北京798艺术区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地标、一个符号和一个窗口。2003年10月,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北京是“世界城
期刊
尽管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参加中移动“规范移动信息服务专项活动”部署大会的SP与会代表们,还是被当天公布的几项新“游戏规则”震得目瞪口呆,很多人汗流浃背了……    没有手机那会儿,看着电视上的老板拿着大哥大,暗自在想,哪天咱哥儿们有钱了也弄一个!有了手机的日子,短信、彩铃之类成了不可缺少的生活功能,连登门拜年都用短信代替了。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从2000年的10亿条,发展到2004年超过2177亿
期刊
任何一家商业企业都要面对形形色色的顾客,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顾客永远是对的。    金猪手机  >>小柳      我的手机终于要引退了,一开始是触摸屏完全没个准星儿,得点离中心半厘米的地方才能选中,后来耳机也出了问题,声音朦朦胧胧仿佛天籁,一直到右耳机完全歇菜。于是,我开始天天上网查信息,瞄上了一款机型。  去哪儿买呢?这是个问题。  上街逛了几家手机专卖店,感觉都是王婆,自己家的瓜儿都个儿大瓤儿
期刊
·网络·    马云和阿里巴巴最害怕的事情发生了  /布砍南    2002年淘宝网成立的时候,为了打击易趣,打出了“免费”的狠招,并且把期限定为“三年”;在2005年免费承诺到期的时候,拍拍成立了,为了打击拍拍,淘宝决定将免费期限再延续“三年”。有意思的是,在淘宝犹豫是否取消招财进宝的时候,拍拍又打出了“三年免费”的旗号。同样是免费的承诺,承诺期限都是“三年”。仔细思考起来,还是颇有一些味道的.
期刊
废旧电池回收 一吨能卖3万元  今后,当你扔掉电池时要掂量掂量了,这些东西可以卖钱,而且价格不菲。目前市场上废旧电池的收购价最高每吨达3万元,是废旧报纸价格的几十倍。   深圳格林美公司是一家生产贵重金属的企业,年产超细钴粉、镍粉500吨,产值1.5亿元。很大一部分原料来自废旧电池。以现在的产量,每年可消化废旧电池1500吨。该公司董事长许开华说,从电池中可提炼锌、锰、镉、镍、钴、铜等金属。他们从
期刊
新兴职业:民间验房师    民间验房师正在郑州兴起,是专门帮助买房市民在办理新居入住手续前查看房屋质量的一个新兴服务群体。  因房屋质量产生的大量纠纷,使越来越多的业主开始懂得在拿钥匙前,让专业人士给自己的新房把把脉的重要性,“验房师”只是民间的叫法,官方还没有一个“名分”,注册公司得用咨询公司的名义。到目前为止,郑州现在的验房公司不到10家。  “开业以来,我们已经验了一二百套房子。”被称为郑州
期刊
聪明的脑袋会拐弯    门口的年轻人  小区大门口有两个年轻人的报摊,以同样的价格卖同样的报纸,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可是人们都到左边去买报。  早上,如果在左边的报摊儿一元钱买两份报纸,《襄樊晚报》和《楚天都市报》,3点钟前送还,就可以免费换一份《大家文摘》; 3点钟后买《服务导报》和《经济早报》的,只需交五毛钱就够了。在这儿买报,一元钱可以看三份报纸。  紧挨着报摊是两个卖馒头的姑娘,她们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