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对酌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z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夏的傍晚,和风习习.林家小院里,格外清静.林长根在小院的南瓜架下,摆好一张小桌子,又搬了两个小凳子,放在桌子两边.林大妈围着围裙,在厨房里弄了几个小菜,端出来,放在小桌上.转过身她又拿来碗筷和一瓶陈年老酒.林长根和他儿子林建新坐在小桌旁,爷儿俩要在这儿喝点老酒聊聊天.林大妈坐在堂屋里,看着他们爷儿俩那么亲切地坐在一起喝酒,打心眼儿里高兴.她看着、笑着,眼睛里不知不觉竟然滚动着泪水.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苏轼是一代词人,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他一生崇尚自由,喜欢奔放的人生境遇.故此,苏轼的散文及词句中都表现出他的艺术境界和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他的生平到他的文学作品,不同的内容综合展现了一个文学艺术造诣极深的词人的艺术境界.当然,他散文的艺术境界也并非仅仅因为他出生于文学世家,也来源于生活中他受到不同人文的感染.
期刊
《诗经》包罗了西周至春秋中叶各部族民众生动有趣的丰富情感,其中群体生活中的伦理更是《诗经》重点表现的内容.包含宗教文化背景,同时其隐含的思想观念与神话传说等均在《诗经》中有所反映.作为反映周代人们日常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文学著作,研究学者们针对《诗经》当时的朝代、时代背景等对婚俗与西周历史文化元素进行了具体分析.根据研究结果能够明显发现《诗经》所处年代的恋爱与婚姻均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征,西周礼制下的婚俗内容和周室东迁后的婚俗之所以有着明显的不同,主要受当时的时代背景影响,同时地域变迁与族群因素也对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目前的阅读教学,比较重视学生低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教师要有创新探索的意识.在课堂上,问题设计要切准学生的思维特点,留白补充要引导学生多向思维,语言鉴赏要体现学生个性思维,读写训练要追求学生立体思维,这样就能给学生的高阶思维成长提供空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科育人效能,成为当前教学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和挑战.江苏徐州市煤港路小学,为了有效落实学科育人,让教师从“教知识”走向“会育人”,从“唯分数”走向“全面发展”,进行了“四化一主体”的学科育人校本化实践.
语文是一门考查学生的文化学习和语言应用的综合性人文学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紧扣词句、精选词句、感知词句、理解词句和训练词句等途径,引导学生展开鉴赏性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成熟的语言鉴赏维度,使学生不断内化语言鉴赏技巧,形成文本阅读与感知能力.教师要为学生读赏式阅读学习提供更多的切入视角和方法指导,让学生在读赏训练中形成自主解读文本的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实践活动的广泛应用,能够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对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帮助.深挖教材活动资源、增加实践训练作业、拓宽生活活动设计域度、传授实践活动方法,教师从更多角度展开教学创新探索,能够使语文课堂形成丰富的学习成长点.
自从有了小孙女,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她给家庭带来了欢乐,带来了生机.rn小孙女名叫石依然,她爸爸起的名字.我们都叫她依然.她有个小名,叫小石榴.小朋友刚几个月大的时候,就显得非常机灵.我抱着她,指着餐厅里的电风扇对她说:“这是我们家的电风扇.”她眨巴着眼睛盯着看.几次过后,我有意考她:“依然,我们家的电风扇在哪?”她虽不会讲话,但小眼睛却不停地看着餐厅里的电风扇.我说:“嗯!依然真聪明,能知道这是电风扇,好样的!”
期刊
孔子出生在礼崩乐坏、诸侯割裂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意味着社会原有的价值系统受到了冲击和改变.因此,当时的诸子百家都为了改变这一事实而不断地进行活动,由此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就是其中比较绚丽夺目的一种,而孔子的美学思想作为组成儒家思想的一块基石,深深地影响了儒家美学体系的发展.此外,仁学又是孔子思想中基础、核心的部分,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孔子所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实现“仁”和“礼”的主要方法和具体过程.而君子又是“仁”和“礼”实现过程的主体,以及理想的人格形
期刊
我的童年正值20世纪60年代末期.记事时,经常一日三顿喝稀饭,冬季缺粮时,往往就靠吃山芋、南瓜过日子.日子虽然艰难,但在父母的爱的呵护下,我的童年算是无忧无虑的.但后来,随着父亲的病倒,再不能下地干重体力活,家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我们姐弟五人嗷嗷待哺,坚强的母亲勇敢地撑起了风雨飘摇的家.母亲聪慧、贤淑,有一手过硬的针线活,特别是做鞋,在我们那一带是出了名的.为了养家糊口,母亲总在农闲时辛苦地做鞋补贴家用.一双鞋做好后就能挣上五毛钱,买回好几斤大米,我们就不会挨饿了.
期刊
“数”是数学中最基本的知识之一,学生对于数学的研究就是从“认数”开始,从“数数”走向深处;人教版教材对于“数的认识”的编排也蕴含着从“认数”到“数数”的过程.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从无意识的“数数”走向有意识的“数数”,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