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wanmeilia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
  一、创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教师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营造敢于开口、怀疑、提问,甚至说不的教学氛围。教学中要做到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只有这样,学生才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信任带入课堂。只有在足够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才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问题、大胆设想、敢于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源于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有学生提出:五壮士既然光荣地完成了掩护任务,为什么还要跳崖呢?通过质疑,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有时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在课文中的疑点。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隐含疑点处质疑,投石击浪,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引起学生注意,激起其思维的浪花。
  三、引导学生发展求异思维,以促进创新活动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异想天开”是未来发展的先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引导学生想:“乌鸦的办法是最好的吗?你能想出其他办法让乌鸦也能喝到水吗?”学生纷纷发言,创造思维的火花自然就迸发出来了。
  四、激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以求达到自主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可设疑延伸想象:如果乌鸦再找到一片肉,狐狸又想得到这片肉,情况会怎样?同学们思维活跃,纷纷争着发言。有一学生说:“狐狸先说好话,乌鸦毫不理睬,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随即破口大骂起来,诬陷乌鸦偷人家的东西、迫害小麻雀、造小白兔的谣言等等。这时乌鸦沉不住气了,立即还击:‘你这是胡说!’刚一张口,肉就掉到狐狸的嘴里……”这位同学的想法多富有创意,他突破了定势思维的束缚,迈入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点燃了创新意识的火花。于是教师紧接着设疑:狐狸第二次得到那片肉,乌鸦又一次上当,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呢?学生发言十分热烈。其中有一个同学说得更准确也更深入:这说明我们既不能爱听奉承话,也不能经不住造谣陷害、受不得一点委屈,遇事要冷静分析,排除各种干扰。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能使其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思想和思维也得到了升华。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其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师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素材,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
其他文献
我国的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为情造文”等等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文”是“情”的载体。可以说,语文教材一篇文章都是有“情”之物,或直抒胸臆,或借物抒情,或情景交融……品读好文章,总能让人如痴如醉。语文教材正是培养学生情感的好材料。  初中教学对象是未成年人,他们的情感世界纯真多彩。在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一旦被激活,便能形成一种内驱力,学生就能学得主动、学得愉快,这是教学
启发式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也是现代教学方法的灵魂和特征。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记》中指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指出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根据古今教育家对“启发式”这一问题的论述,笔者深切地体会到应把“启”字活用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一、导语中——创设情景,设疑启发 
作文是表达思想的载体,而思想则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悟与提炼。然而,如今小学作文教学却限制于空洞的命题,侧重于写作技巧传授,导致很多学生将作文等同于作业,缺乏作文兴趣,作文内容虚假化、套路化,毫无灵魂。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恰如鱼与水的关系,远离生活的写作犹如缘木求鱼,只会使学生丧失对作文甚至生活的敏感与热情。因此,本文倡导生活作文,引领学生打开生活的宝库,让学生充分感悟生活之美,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尽享
作文评语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怎样把作文评语写得艺术而具有指导性,我有自己的几点体会,希望请教于专家。  首先,作文评语应坚持有效原则。作文是可以不写评语的,能不写就不写,必须写的就应写好,追求有效性。一般说来,写评语应以作文和作者的具体情况而确定写与不写。好作文要写鼓励性评语,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发扬优点,使其优点变为自觉的作文技巧。最差的作文也要写指导性和示范性的评语,要让学生知道怎
期刊
【摘 要】新课导入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艺术性地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本人就新课导入的原则与方法,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关键词】新课导入 原则 方法  新课的导入在每节课所起的作用很重要。新课的成功导入不仅可以有效地组织教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思维品质。那么,如何使新课导入得好,下面就新课导入的原则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常言道: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中学生来说,兴趣就是其学习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到了作文课时他们就会愁眉苦脸、无话可说;而学生一旦对作文有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爱好,就能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定会满腔热忱地参与到作文训练中去。所以,训练学生写作首先得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要想让学生喜欢作文,就得从激发学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