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解密档案证实:抗美援朝是中国自主决策的战略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hkj1gjdgjsj4568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沈志华主编,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1945—1991)》(全12册)(以下简称《档案》)正式出版。有学者根据《档案》中“1950年10月1日、6日斯大林先后给毛泽东电报(信),要求中国出兵”的记载,推论说,毛泽东想了一夜,终于明白斯大林是要借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让中国出兵,如果中国不出兵,便会失去斯大林的信任。甚至进一步推论说,中国是迫于斯大林的压力,或者说是按斯大林的要求才出兵朝鲜的。此说法在事实上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将《档案》记载的当时斯大林和毛泽东来往电报(信)进行梳理,并与我国同时期的相关档案资料一起综合分析解读,就会得出客观结论,即中国出兵朝鲜完全是自主决策的,并不存在有斯大林的强求或是毛泽东考虑维护中苏友好条约不得不出兵等因素。
  从文电往来时间顺序看,中国抗美援朝的决策并非受斯大林的主导
  中国人民天性是爱好和平的,况且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还百废待兴。1950年6月上旬,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发表《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讲话,全党全国都准备把重心放到发展经济上来。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美国介入朝鲜战争,打乱了中国人民和平发展的愿望。自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始终关注,并从防患于未然的安全考虑,在7月7日就以第十三兵团为主,组建东北边防军。其任务一方面是为保证东北的安全,另一方面是一旦有需要,则赴朝作战。为此,中方曾向朝方表示过此意,并要求提供朝鲜人民军军服样式和500份朝鲜地图。东北边防军的训练也是针对“计划与新的敌人作战”要求而展开的。9月30日,周恩来在出席政协全国委员会举行的国庆节庆祝大会上作题为《为巩固和发展人民的胜利而奋斗》的报告。针对朝鲜战争,他郑重声明:“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这些都是中共中央对当时朝鲜局势的主动应对。
  到9月底,朝鲜局势严峻,金日成同时向苏联和中国求助。斯大林对朝鲜表示苏联不能出兵后,于10月1日给毛泽东发出第一封请中国出兵的电报,在讲明朝鲜局势的危机形势后提出:“我考虑,根据眼下的形势,如果您认为能为朝鲜人提供援军,哪怕五六个师也好,应即刻向三八线开进,从而使朝鲜同志能够在你们部队的掩护下,在三八线以北组织后备力量。”[《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三卷(1950.8—1951.8),第72—73页]
  此电报是10月1日下午3点由苏联驻中国大使罗申转交给毛泽东的。北京同时也得到朝鲜请求出兵的信息。10月1日晚,中共中央领导人参加国庆一周年庆祝活动。2日凌晨2时,毛泽东给在东北的高岗、十三兵团司令员邓华发电报,要高岗立即进京开会,让邓华“令边防军提前结束准备工作,随时待命出动,按原定计划与新的敌人作战”。同日清晨,毛泽东修改了周恩来给金日成的电报。上午,又给斯大林写好了电报,明确指出中国出兵朝鲜的必要性、出战之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各项战略战术考虑以及需要苏联帮助等6个问题,但这封电报当时并未发出。可能是毛泽东考虑到下午中央书记处会议要讨论出兵朝鲜问题,想等开过会后再发。令毛泽东感到意外的是,会上几乎一边倒的意见是不同意出兵。虽然至今没有完整的会议记录披露,但当天晚上,毛泽东将上午写的电报压下没发,又重新给斯大林写了一封回电(就是存留《档案》里的、被一般学者说的不同意出兵的电报),主要内容为:
  1950年10月1日来电收悉。我们原先曾打算,当敌人向三八线以北进攻时,调动几个师的志愿军到北朝鲜帮助朝鲜同志。但是,经过慎重考虑,我们现在认为,这一举动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第一,靠几个师很难解决朝鲜问题(我军装备极差,同美军作战无胜利把握),敵人会迫使我们退却。
  第二,最大的可能是,这将引起美国与中国的公开冲突,结果苏联也可能被拖进战争中来。这样一来,问题就变得极其严重了。
  中共中央的许多同志认为,对此必须谨慎行事。
  但如果我们出动几个师,随后又被敌人驱赶回来,并由此引起美国与中国的公开冲突,那么我们整个的和平建设计划将被全部打乱,国内许多人将会对我们不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尚未医治,人民需要和平)。
  因此,目前最好还是克制一下,暂不出兵……
  我们将召开党中央会议,中央各部门负责同志都将出席。对此问题尚未作出最后决定。这是我们的初步电报,我们想同您商量一下。
  如果您同意,我们准备立刻让周恩来和林彪同志飞到您的休养地,同您讨论这件事,并报告中国和朝鲜的形势。
  [《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三卷(1950.8—1951.8),第77—78页]
  3日中午斯大林收到这封电报后,于5日给毛泽东写了回信,6日晚上22点30分由罗申当面转给毛泽东。斯大林回信的要点是:
  我向您提出派五六个师志愿军的问题,是因为我清楚地了解中国领导同志曾多次声明,如果敌人越过三八线,就准备派几个军去援助朝鲜同志。因此,我理解中国同志之所以准备派兵去朝鲜,是为了防止朝鲜变为美国和未来军国主义日本反对中国的军事基地,这与中国是利害攸关的。
  我向您提出向朝鲜派兵问题,而且至少而不是最多派五六个师,是出于以下几点对国际形势的考虑:
  一、如朝鲜战事表明的那样,美国目前还没有为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做好准备;
  二、日本因其军国主义势力尚未复原,没有能力给美国以军事援助;
  三、有鉴于此,美国将被迫在朝鲜问题上向有苏联盟国为其后盾的中国作出让步,将不得不接受就朝鲜问题进行调停的条件,这些条件将有利于朝鲜而使敌人无法将朝鲜变为它的军事基地;
  四、基于以上同样的原因,美国最后将不仅被迫放弃台湾,而且还将拒绝与日本反动派单独缔结和约,放弃复活日本军国主义的活动及使日本成为他们在远东的跳板的企图。   由此我考虑到,如果中国只是消极地等待,而不是进行一场认真的较量,再一次使人信服地显示出自己的力量,那么中国就得不到这些让步。中国不仅得不到所有这些让步,甚至连台湾也得不到,美国人将会把持台湾,把它当作基地……
  当然,我也考虑过,美国尽管没有做好大战的准备,仍可能为了面子而被拖入大战,这样一来,自然中国将被拖入战争,苏联也将同时被拖入战争,因为它同中国签有互助条约。对此应该害怕吗?我认为不应该,因为我们联合起来将比美国和英国更有力量……如果战争不可避免,那么让它现在就打,而不要过几年以后,到那时日本军国主义将复活起来并成为美国的盟国,而在李承晚控制整个朝鲜的情况下,美国和日本将会在大陆有一个现成的桥头堡。
  以上就是我向您提出至少派五六个师时所依据的对国际形势及前景的考虑。
  关于中国国内的状况……这个问题只能由中国同志来决定。
  [《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三卷(1950.8—1951.8),第80—81页]
  这无疑是一封很重要的电报。电报中斯大林正面回答了毛泽东在2日信中的疑虑,讲了中方出兵和不出兵的利害关系和对未来国际形势发展的判断。他还明确表示,苏联将恪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不要怕美国扩大战争以至世界大战。这种分析判断,是正常的对世界局势和朝鲜未来形势的分析预测。今天看来,斯大林的这封电报的态度和立场并无大错,而且是同中国商量的口吻,并无强求之意。
  问题并不仅在于此。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毛泽东看到这封电报的时候,已经是6日晚上22点30分。事实上,在中国,经过4日到5日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毛泽东和彭德怀的力主下,党中央已经统一认识,决定出兵,并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根据5日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讨论如何落实出国作战行动方案和相关事宜。这标志着中共中央关于出兵的决策已经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可以说,斯大林5日这封回信虽然表示苏联愿意作为中国的后盾,但很显然,它对中国改变2日晚上不出兵的意向,并定下出兵的决心,没有产生实际影响。当然,毛泽东在事后看到这封信还是很高兴的。这有罗申于7日晨给斯大林的汇报可证,其要点如下:
  10月6日北京时间22时30分,我拜会了毛泽东,并向他转交了您的答复。
  毛泽东在听完我的话之后说:
  一、他完全同意您对国际形势及其今后可能发展的前景所作的评价。
  二、他对于您在答复中谈到中国和苏联共同进行反对美国人的斗争,感到非常高兴。
  他强调指出,如果谈到打仗,那么,毫无疑问,现在就应该打。同时他还说,类似的想法他刚刚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也说了。
  [《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三卷(1950.8—1951.8),第84页]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对朝鲜战争形势的分析,毛泽东同斯大林是一致的。关键是这句话:“同时他(毛泽东)还说,类似的想法他刚刚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也说了。”这说明,4日、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毛泽东2日电报向斯大林提出担心的两个问题,又经过充分讨论,有了新的看法或应对举措。例如,彭德怀在5日的会上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他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可以得到借口。”这十分清楚地证明,中国最高决策层是在没有看到斯大林5日答复毛泽东电报的情况下,经过反复讨论,得出了同斯大林5日答复电报中一样的思想认识。这也证明中苏高层在对世界形势和朝鲜局势的认识上具有一致性。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战略家,考虑出兵朝鲜,当然会首先考虑和研究世界的总体局势。也就是说,斯大林虽然讲了让中国出兵抗美援朝,但是中国并不是在听了斯大林的话之后决策的,而是自主决策的。
  最能证明中国自主决策出兵的是在11日之后出现的波折。
  8日,周恩来赴莫斯科具体谈苏联援助问题。可11日以同斯大林联名的方式,周恩来给毛泽东发电报表示,苏联空军得两个月之后才能出动。如果中国认为没有胜算把握,同意中国暂不出兵。这对已经决定出兵抗美援朝的中国领导人,自然是一个意外。以前决策出兵都是以有苏联空军支援为前提的(因为前有斯大林的承诺),周恩来专程去莫斯科也主要是为了落实苏联空军掩护等问题。这次斯大林放弃以前的承诺,标志着中国将用落后的步兵武器对付现代化程度极高的海、陆、空联合作战的“联合国军”。这封电报,是12日15时30分通过罗申转达的。毛泽东虽然表示同意斯大林不出兵的决定,但不想就此作罢,将准备赴朝的彭德怀召回北京,于13日再度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在没有苏联空军掩护情况下究竟是否可以出兵问题。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在美军越过三八线大举北进的情况下依然应该出兵。在第一时间里,可以专打南朝鲜军,对付南朝鲜军还是有办法的。当日21时,毛泽东将罗申找去,宣布仍然出兵抗美援朝。罗申给斯大林的电报要点是这样的:
  “10月13日21时,毛泽东把我叫去宣布了下列事项:
  中共中央再次讨论了菲利波夫(斯大林化名)同志的最近一封电报和我的决定。我们的领导同志认为,我们应当帮助朝鲜人。
  鉴于上述原因,毛泽东同志马上把周恩来拦在了莫斯科,给他下达了同您讨论朝鲜问题的新指示。”
  “毛泽东还谈到:
  我们的领导同志认为,如果美国人打到中国的边境,那么朝鲜就是我们的一块心病,而且东北将处于经常的威胁之下。
  我们的同志以前下不了决心,是因为他们对国际局势问题、苏联的军事援助问题、空中掩护问题还不清楚。现在,所有这些问题都已经清楚了。
  毛泽东指出,现在派中国部队去朝鲜是有利的。中国人有义务派出部队。
  暂时先派出由9个师组成的第一梯队,虽然装备差,但他们能够打李承晚的军队。在此期间,中国同志将抓紧准备第二梯队。”
  (以下提出关于出兵需要苏联具体帮助的一些問题,略)   [《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三卷(1950.8—1951.8),第97页]
  从上述来往电报的时间顺序看,最后的决策是中国在没有苏联空军掩护的情况下,也要出兵抗美援朝。这个决策正是在斯大林决定放弃朝鲜并于12日正式通知朝鲜作疏散转移军队和党政机关以后作出的。[《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三卷(1950.8—1951.8),第93—94页]这证明,中国最终确定出兵抗美援朝,是自主决策的结果,大大出乎斯大林的意料。
  从电文内容看,证实毛泽东想要了解斯大林原则上答应支持的具体情况
  众所周知,抗美援朝是毛泽东一生中最艰难的抉择之一。毛泽东作为最高决策人,对抗美援朝需要考虑、了解、解决的问题和困难甚多,并且事先都要逐一准备可靠的应对预案和举措才行。特别是要对世界大势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对敌、我、友三方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的了解。无疑,苏方的态度和因素在这些待“求解”的问题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分量。《档案》客观上反映了毛泽东在决策出兵过程中,是如何了解、考虑苏联因素的。
  如果继续深入解读《档案》内的相关内容就会发现,对10月2日的“不出兵”电报,长期以来,不少人只注意其真假,而没有注意其多重内涵。
  仔细分析,此电报只标明2日,没有标注具体时间,发出的时间无疑是2日开完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后匆忙间写成。书记处会议结束时应该已到深夜。按莫斯科收到这封电报已是3日中午12时推算,此电报发出的时间应该是2日午夜,接近3日凌晨。那么,紧接此事还有一个重要事件。就在10月3日凌晨l时,毛泽东又同周恩来商定,由周恩来出面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就朝鲜战争问题郑重地说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让其转告美国政府:“美国军队正企图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美国军队果真如此做的话,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当天,印度政府把中国的立场转告美国。这是正式给美军划出“底线”。而这封“不同意”出兵的电报同给美军划出“底线”的警告谈话,相距时间恐怕只有一两个小时。这两个决策迥然不同是显然的。
  如果再把上述在24小时内发生的6件事(見前文所述:凌晨2时给邓华准备好出兵的电报、改写周恩来给金日成的电报、写中国出兵的电报、开书记处会议、再写不出兵的电报、周恩来找印度大使传话给美国划“不能过三八线”的底线)联系起来综合分析,那么,我们对2日“不出兵”的电报,有理由得出这样一些结论:
  其一,这封“不出兵”的电报,只是反映了中央讨论出兵时,对一些问题的忧虑,而不是一定不出兵的决定;从前后文看,特别是通过印度大使转给美国的“警告”表明,在毛泽东、周恩来看来,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出兵已是定局的事了。从中可以推断,这封“不出兵”的电报,仅是中央一些人的意见。毛泽东把这些意见向斯大林作了反馈,但并不代表他内心深处的想法。适当时机出兵帮助朝鲜,是毛泽东深思熟虑的决策。
  其二,“不出兵”的电文中最后有“我们将召开党中央会议,中央各部门负责同志都将出席。对此问题尚未作出最后决定。这是我们的初步电报,我们想同您商量一下”。并告知将派周恩来、林彪去苏联面商。这“未作最后决定”“想同您商量一下”实际是毛泽东需要斯大林明确表态,特别是如果美军将战争扩大到中国,苏联是什么态度。也就是说,电报可能有征询斯大林意见的意思,意在取得斯大林的支持。作为最高决策者的毛泽东,这是出兵前必须弄清楚的问题。
  其三,“靠几个师很难解决朝鲜问题(我军装备极差,同美军作战无胜利把握),敌人会迫使我们退却。”这也是毛泽东明确表示,要出兵朝鲜不是斯大林说的五六个师能解决问题的。斯大林1日的电报证明,他并不了解朝鲜战局的实际情况,甚至没有明确对策。他自己也承认这点。[见1950年10月1日《斯大林致什特科夫和马特维耶夫电:对朝鲜局势处理的意见》,承认“我们难以在朝鲜问题上作出决断”,见《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三卷(1950.8—1951.8),第73页]这里,二人的分歧已隐隐可见。
  虽然斯大林在5日的回信中作出令人高兴的答复,但毛泽东在8日的电报中仍提出要周恩来、林彪去苏联面谈。为什么斯大林5日答复了,还要去面谈?因为斯大林5日的电报有一定的模糊性。中国出兵抗美援朝需要苏联帮助的许多事项是具体的,必须当面逐条明确才行。周、林同斯大林当面会谈的结果证明,仅有斯大林5日的电报远远不够。会谈结果果然出人意料,如前所述,斯大林当初多次承诺的中国如果出兵抗美援朝,苏联将出动空军掩护这个极为重要的条件没有了。同时,在斯大林看来,没有空中掩护的中国军队,必败不可。这个思想在斯大林给朝鲜的电报中说得明白:“中国军队在装备差和准备不足的情况下,目前不可能在朝鲜取得胜利,相反,会陷入危险境地。”[《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三卷(1950.8—1951.8),第94页]可见,斯大林和周恩来联名的电报,实际是反映了斯大林的意图:放弃朝鲜。总之,周、林去莫斯科最大的收获就是彻底摸清了斯大林全部的“底”,主要有如下4点:1.中国出兵后,一旦美国将战火烧到中国本土,苏联将履行中苏同盟条约的义务,参战保卫中国,这基本解除了中国领导人对同美国发生全面战争的担忧。2.苏联向中国提供所需的全部武器装备和各种军用物资,将用租借的方式,这满足了中国军队的作战需求,并大大缓解了中国国内经济建设困难。3.苏联空军可以给中国的大城市和战略要塞提供空中保护,这极大地解除了中国的后顾之忧。4.苏联空军两个月后不会进入朝鲜境内为中国提供空中保护和作战支持,只能在鸭绿江以北。这最后一点,自然给志愿军在战场上增加了极大的困难,但是中国最高领导层经过13日的再研究,制订了在没有空中掩护情况下的战略策略。例如,“先打南朝鲜军”就是对策之一。这样就在实际上做到了不打无把握之战,在战场上就可能处于主动地位。
  苏联给中国的支持和帮助到底能到什么程度?这是毛泽东决策抗美援朝时必须弄清楚的关键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毛泽东在10月2日、6日、8日三次提出周、林去面见斯大林的原因即在于此。   中国决策出兵抗美援朝过程中,发生了两次“动摇”,以前之所以出兵的决心不好下,主要是“对国际局势问题、苏联的军事援助问题、空中掩护问题还不清楚。现在,所有这些问题都已经清楚了”。
  从上述对有关解密档案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决策过程是何等的细密审慎,而又不失巧妙的斗争艺术。
  从《档案》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抗美援朝中的作用
  我们说中国出兵抗美援朝是自主决策的,而不是简单地听从斯大林的一句话,为履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义务而出兵的。但绝不是说,该《条约》与抗美援朝战争没有任何关联。它实际上直接影响了中苏领导人对抗美援朝的决策。
  先说对斯大林的影响。斯大林将中苏条约当作“国际形势变化”的重要标志和制定国际外交政策的重要根据之一。在处理朝鲜问题上,他多次考虑到中苏条约对美国的影响力。如前文所述,斯大林在5日复毛泽东电报中对中国出兵朝鲜的判断是,“美国将被迫在朝鲜问题上向有苏联盟国为其后盾的中国作出让步,将不得不接受就朝鲜问题进行调停的条件”,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个判断有其合理性。美国对中国的参战,虽然没有因为有苏联背景而却步,但中苏条约对美国在抗美援朝中的影响还是有的,麦克阿瑟几次想将战争扩大到中国,而杜鲁门没有同意,也沒有敢用原子弹,潜在原因之一就是美国怕引起同苏联的直接冲突甚至引发世界大战。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是国际上的一件大事。它使当时的和平民主 (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更加壮大,成为中国的强大后盾。因此,该条约也是毛泽东当时出兵决策时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在13日毛泽东给斯大林的决定出兵的电报中说,“对国际局势问题”由“还不清楚”到“已经清楚了”。毛泽东这里说的“国际局势”很重要的是指由中苏条约的存在而可能引发和影响的一系列国际形势发展。他在2日给斯大林的电报中说:“最大的可能是,这将引起美国与中国的公开冲突,结果苏联也可能被拖进战争中来,这样一来,问题就变得极其严重了。”他在3日同朝鲜内务相朴一禹的谈话中也说,可以尽力提供帮助,但是不能派军队。原因在于,如果中国(派军队)帮助朝鲜,那么此举实际上就会将苏联拖入这场战争。目前的世界政治形势不允许我们这样做,因为这将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三卷(1950.8—1951.8),第83页]
  所谓由“还不清楚”到“已经清楚了”当指毛泽东由2日、3日电报和谈话的立场,转变到明确了苏联可以为中国承担多大风险,即前文所述周恩来去苏联明确的4个问题。这样使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对出兵做到了心中有数。
  总之,从解密档案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决策抗美援朝虽几经曲折,但其考虑的重点完全是中国出兵朝鲜的利弊和后果,而看不到任何一条理由是单纯为了斯大林的要求而出兵的。中国的抗美援朝是美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正如1951年10月23日,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出兵的3条原因:“我们不要去侵犯任何国家,我们只是反对帝国主义对于我国的侵略。大家明白,如果不是美国军队占领我国的台湾、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打到了我国的东北边疆,中国人民是不会和美国军队作战的。但是既然美国侵略者已经向我们进攻了,我们就不能不举起反侵略的旗帜,这是完全必要的和完全正义的。”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达到了保家卫国的目的,自鸦片战争以来始终处于外国侵略者压迫下的中华民族,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第一次战胜了世界头号帝国主义国家。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海岸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责编 申世杰)
其他文献
林巧稚(1901—1983),福建厦门人,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她筹建的北京妇产医院,为中国妇产科学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接班人。她是被誉为“万婴之母”的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先后获得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林巧稚去世后,又于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被授予“最美奋斗者”
期刊
长征的胜利是红军将士前仆后继、不怕牺牲换来的。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崇高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集中体现。长征精神最为突出之处在于其生成的恶劣环境,在失去根据地依托的艰难情况下,广大红军指战员以顽强意志和乐观精神,与党内“左”倾错误思想进行坚决斗争,突破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恶劣自然环境的考验,爬雪山、过草地、夺险隘,绝处逢生。可以说,在世界军事史上,
期刊
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学习党的历史,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在庆祝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2021年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
期刊
回望百年党史,我们不难发现,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与中国的历史不可分割,在中国,如果不认真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无法认知近代中国;如果不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放置于中国社会的大环境,就无法理解中国共产党。回望百年党史 ,就是要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土壤,夯实党史史料基础,深化党史理论建设,加强党史学科发展,才能清晰地认知与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时代之问。  夯实党史史料基础  习近
期刊
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万千感慨,受教良多。百年荜路蓝缕,百年奋斗不息,百年旌霜履血,百年屡创辉煌……这一切,皆根源于崇高的信仰、伟大的初心。  马克思一生在清贫中度过,有时穷到买不起面包,甚至典当上衣去买稿纸,当《政治经济学批判》写完后,竟穷得无钱买邮票,无法寄出书稿……他只想着“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写的《共产党宣言》成为全世界无产者的“圣经”,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把精准脱贫确定为基本方略,对脱贫攻坚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等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形成  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成立的当天,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
期刊
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严峻的形势迫使中国共产党人不得不走上武装革命之路。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南昌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再度高举革命的大旗,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朱德参与了南昌起义,在起义军南下途中,他不惧艰险、勇挑重担,担当起开路先锋和断后干将;在起义军主力失败后,他审时度势、一锤定音,主张转兵湘南,与毛泽东分别独立地开启了由
期刊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以党的历史为重点的“四史”宣传教育,人民出版社近日出版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所著的《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一书。  全书收入了曲青山同志的十篇相关理论文章。这些理论文章围绕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围绕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展开。本书的出版对广大
期刊
正当中国人民为争取新中国财政经济状况的全面好转而斗争的时候,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军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面对严重威胁,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以巨大的胆识和气魄,作出重大决策——抗美援朝。  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全面介入  1945年8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为反法西斯联盟的美国和苏联,在朝鲜问题上达成妥协,确定以“三八线”为界分别进入朝鲜接受
期刊
几度夕阳红,几度芳草绿,又到雨纷纷情绵绵的清明时节。我再次回到故乡兴县,走进在黄河岸边的任家湾村,瞻仰无产阶级革命家、我们党早期重要领导人张闻天抗战初期开展调查研究时的旧居。年近九旬的房东王大爷拉着我的手,讲起了几十年前的往事……  一  1941年5月,毛泽东发表题为《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在毛泽东的提议下,党中央作出关于开展调查研究的决定,结合整风整顿主观主义的作风,把提倡调查研究看成是加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