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所讲的知识讲在课堂,落实在课堂;让学生学在课堂,练在课堂,消化在课堂;给学生留出较多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学生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发扬其特长。如何开展“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一位初中化学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怎样看待教师的作用?
在充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教师的地位如何呢?课堂改革还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权利和尊严,同时,把教师的“绝对权威”消解、淡化了,教师成为和学生平等的学习合作者。但是教师作为平等的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不是一般的合作者,它是“平等中的首席”。面对学生交流展示,教师放任自流,或廉价地说“很好很好”,这不过是让萝卜和萝卜一起烧,结果永远是萝卜。教师应该是这锅里的牛肉,最后的结果应该是萝卜烧牛肉,萝卜从中汲取了营养才更美味。另外,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应该仅仅是组织者,更应该是引领者和拓展者。教师应该敏锐地发现或者捕捉一些契机(或者是在学生讨论时,或者是直接激疑),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把学生的视野拓展到无限开阔的地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超的教艺,教案的设计最能体现这一点。
二、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写一份优秀教案是教师教育思想、聪明、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也是开展有效教学的保证。教师在写教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的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另搞一套的做法是绝对不可以的。一个好教案首先要依标合本,具有科学性。
2.创新性
许多学校都有基础教案,备课组统一,发挥集体的智慧,甚至是电脑打印好。教师一定要进行二次备课,让自己的教艺和智慧在课堂上得以充分地发挥,千万不要把集体备课变成集体偷赖。
三、加强“预习”
课前预习有以下几点好处:1.可以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2.可以提高听讲水平。3.可以提高笔记水平。
四、引言要注重情景设计。
情景的设计要巧妙、有趣,要有新意,目的性要强。例如:“实验”导入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如在化学起始课中教师可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如小小照明弹、清水变牛奶、空杯生烟等,让学生观察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言的方法还有很多,素材要靠平时收集。引言的素材一定要有科学性。探究性思想的渗透,是新课标和重要理念。
五、开展探究性学习,课堂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教材是探究性素材的发源地。
课堂永远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教师要立足教材,在课堂上进行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在预习导引中提出教学实验的若干问题,交给学生选择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查阅资料,独立或小组合作设计初步方案,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方案,让学生进行演示、交流,介绍自己设计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由学生评定优劣,共同探讨实验成败的原因。倡导探究性学习必须深挖教材内容,为系统性的探究性学习寻找信息源。
六、让化学课堂中的意外绽放光彩。
化学实验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经常出现异常现象,不少演示实验失败的几率相对较高。即便教师充分预备的情况下,仍会出现实验失败的情况。教师若能坦然面对,因势利导,组织学生探究实验失败的原因,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很多,如:做二氧化碳熄灭蜡烛实验时,上面的蜡烛先灭了;在NaOH溶液中滴盐酸时有气泡产生;酚酞试液滴入到盐酸中有浑浊产生;在NaOH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后先变红后褪色;做中和反应时,剩余溶液蒸发时闻到刺激性气味;铁加入到硫酸铜溶液中看到少量的气泡;做喷泉实验时,水没有充满圆底烧瓶……这些略加改变,就成为了信息题、探究题中的素材。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能得到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在实验意外中探究失败原因改进实验的能力。即实验意外—意外的合理猜想—设计实验求证—改进实验。这也是中考试题中很好的素材。
七、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育中师生相互交流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具有艺术性、层次性、探索性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形式。虽然提问是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武器,但并非提问越多越好,“满堂问”和“满堂灌”同样不可取。因为提问过多,学生的精神过度紧张,极疲惫,也就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因此,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密度,做到适度适时。
八、建立学习小组,提高学习效率
一个班集体内学生人数较多,如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学习任务,而又都愿意学习呢?治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化整为零,使活动单元缩小化,任务具体化,效益就能最大化。班级内根据人数的多少可化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6人为最佳。小组内设正副组长各一名,小组内人人结成对子,互相督促、互相鼓励、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小组长既是学生中的一员,又要充当教师的角色。
九、教后记可以提高教师的品位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假如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他指的反思就是教学后记。教师都会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过程设计等花费大量的心血。在课堂教学之后,如发现确实有独具匠心之处是应该归纳和总结;另外,再具体的教案也不可能预见师生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全部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总会忽然产生一些灵感,这些聪明的闪光点往往“突如其来,忽然而去,不由自主”,不及时利用教学后记去捕捉,稍纵即逝,会再也想不起来,造成很大的遗憾。教学后记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记录学生的困惑和问题。2.记录教学中的疏漏和探索。3.记录教学中的亮点。
总之,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学习不再是只为了分数、为了升学,而在于技能掌握、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的价值观及科学态度的形成,在于科学的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在于创新潜能的激发。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为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关注社会中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学。
一、怎样看待教师的作用?
在充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教师的地位如何呢?课堂改革还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权利和尊严,同时,把教师的“绝对权威”消解、淡化了,教师成为和学生平等的学习合作者。但是教师作为平等的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不是一般的合作者,它是“平等中的首席”。面对学生交流展示,教师放任自流,或廉价地说“很好很好”,这不过是让萝卜和萝卜一起烧,结果永远是萝卜。教师应该是这锅里的牛肉,最后的结果应该是萝卜烧牛肉,萝卜从中汲取了营养才更美味。另外,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应该仅仅是组织者,更应该是引领者和拓展者。教师应该敏锐地发现或者捕捉一些契机(或者是在学生讨论时,或者是直接激疑),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把学生的视野拓展到无限开阔的地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超的教艺,教案的设计最能体现这一点。
二、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写一份优秀教案是教师教育思想、聪明、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也是开展有效教学的保证。教师在写教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的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另搞一套的做法是绝对不可以的。一个好教案首先要依标合本,具有科学性。
2.创新性
许多学校都有基础教案,备课组统一,发挥集体的智慧,甚至是电脑打印好。教师一定要进行二次备课,让自己的教艺和智慧在课堂上得以充分地发挥,千万不要把集体备课变成集体偷赖。
三、加强“预习”
课前预习有以下几点好处:1.可以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2.可以提高听讲水平。3.可以提高笔记水平。
四、引言要注重情景设计。
情景的设计要巧妙、有趣,要有新意,目的性要强。例如:“实验”导入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如在化学起始课中教师可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如小小照明弹、清水变牛奶、空杯生烟等,让学生观察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言的方法还有很多,素材要靠平时收集。引言的素材一定要有科学性。探究性思想的渗透,是新课标和重要理念。
五、开展探究性学习,课堂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教材是探究性素材的发源地。
课堂永远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教师要立足教材,在课堂上进行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在预习导引中提出教学实验的若干问题,交给学生选择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查阅资料,独立或小组合作设计初步方案,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方案,让学生进行演示、交流,介绍自己设计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由学生评定优劣,共同探讨实验成败的原因。倡导探究性学习必须深挖教材内容,为系统性的探究性学习寻找信息源。
六、让化学课堂中的意外绽放光彩。
化学实验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经常出现异常现象,不少演示实验失败的几率相对较高。即便教师充分预备的情况下,仍会出现实验失败的情况。教师若能坦然面对,因势利导,组织学生探究实验失败的原因,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很多,如:做二氧化碳熄灭蜡烛实验时,上面的蜡烛先灭了;在NaOH溶液中滴盐酸时有气泡产生;酚酞试液滴入到盐酸中有浑浊产生;在NaOH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后先变红后褪色;做中和反应时,剩余溶液蒸发时闻到刺激性气味;铁加入到硫酸铜溶液中看到少量的气泡;做喷泉实验时,水没有充满圆底烧瓶……这些略加改变,就成为了信息题、探究题中的素材。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能得到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在实验意外中探究失败原因改进实验的能力。即实验意外—意外的合理猜想—设计实验求证—改进实验。这也是中考试题中很好的素材。
七、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育中师生相互交流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具有艺术性、层次性、探索性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形式。虽然提问是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武器,但并非提问越多越好,“满堂问”和“满堂灌”同样不可取。因为提问过多,学生的精神过度紧张,极疲惫,也就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因此,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密度,做到适度适时。
八、建立学习小组,提高学习效率
一个班集体内学生人数较多,如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学习任务,而又都愿意学习呢?治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化整为零,使活动单元缩小化,任务具体化,效益就能最大化。班级内根据人数的多少可化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6人为最佳。小组内设正副组长各一名,小组内人人结成对子,互相督促、互相鼓励、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小组长既是学生中的一员,又要充当教师的角色。
九、教后记可以提高教师的品位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假如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他指的反思就是教学后记。教师都会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过程设计等花费大量的心血。在课堂教学之后,如发现确实有独具匠心之处是应该归纳和总结;另外,再具体的教案也不可能预见师生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全部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总会忽然产生一些灵感,这些聪明的闪光点往往“突如其来,忽然而去,不由自主”,不及时利用教学后记去捕捉,稍纵即逝,会再也想不起来,造成很大的遗憾。教学后记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记录学生的困惑和问题。2.记录教学中的疏漏和探索。3.记录教学中的亮点。
总之,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学习不再是只为了分数、为了升学,而在于技能掌握、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的价值观及科学态度的形成,在于科学的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在于创新潜能的激发。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为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关注社会中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