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ky8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所讲的知识讲在课堂,落实在课堂;让学生学在课堂,练在课堂,消化在课堂;给学生留出较多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让学生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发扬其特长。如何开展“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一位初中化学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怎样看待教师的作用?
  在充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教师的地位如何呢?课堂改革还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权利和尊严,同时,把教师的“绝对权威”消解、淡化了,教师成为和学生平等的学习合作者。但是教师作为平等的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不是一般的合作者,它是“平等中的首席”。面对学生交流展示,教师放任自流,或廉价地说“很好很好”,这不过是让萝卜和萝卜一起烧,结果永远是萝卜。教师应该是这锅里的牛肉,最后的结果应该是萝卜烧牛肉,萝卜从中汲取了营养才更美味。另外,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应该仅仅是组织者,更应该是引领者和拓展者。教师应该敏锐地发现或者捕捉一些契机(或者是在学生讨论时,或者是直接激疑),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把学生的视野拓展到无限开阔的地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超的教艺,教案的设计最能体现这一点。
  二、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写一份优秀教案是教师教育思想、聪明、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也是开展有效教学的保证。教师在写教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的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另搞一套的做法是绝对不可以的。一个好教案首先要依标合本,具有科学性。
  2.创新性
  许多学校都有基础教案,备课组统一,发挥集体的智慧,甚至是电脑打印好。教师一定要进行二次备课,让自己的教艺和智慧在课堂上得以充分地发挥,千万不要把集体备课变成集体偷赖。
  三、加强“预习”
  课前预习有以下几点好处:1.可以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2.可以提高听讲水平。3.可以提高笔记水平。
  四、引言要注重情景设计。
  情景的设计要巧妙、有趣,要有新意,目的性要强。例如:“实验”导入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如在化学起始课中教师可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如小小照明弹、清水变牛奶、空杯生烟等,让学生观察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言的方法还有很多,素材要靠平时收集。引言的素材一定要有科学性。探究性思想的渗透,是新课标和重要理念。
  五、开展探究性学习,课堂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教材是探究性素材的发源地。
  课堂永远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教师要立足教材,在课堂上进行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在预习导引中提出教学实验的若干问题,交给学生选择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查阅资料,独立或小组合作设计初步方案,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方案,让学生进行演示、交流,介绍自己设计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由学生评定优劣,共同探讨实验成败的原因。倡导探究性学习必须深挖教材内容,为系统性的探究性学习寻找信息源。
  六、让化学课堂中的意外绽放光彩。
  化学实验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经常出现异常现象,不少演示实验失败的几率相对较高。即便教师充分预备的情况下,仍会出现实验失败的情况。教师若能坦然面对,因势利导,组织学生探究实验失败的原因,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很多,如:做二氧化碳熄灭蜡烛实验时,上面的蜡烛先灭了;在NaOH溶液中滴盐酸时有气泡产生;酚酞试液滴入到盐酸中有浑浊产生;在NaOH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后先变红后褪色;做中和反应时,剩余溶液蒸发时闻到刺激性气味;铁加入到硫酸铜溶液中看到少量的气泡;做喷泉实验时,水没有充满圆底烧瓶……这些略加改变,就成为了信息题、探究题中的素材。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能得到解决问题的快乐,培养在实验意外中探究失败原因改进实验的能力。即实验意外—意外的合理猜想—设计实验求证—改进实验。这也是中考试题中很好的素材。
  七、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育中师生相互交流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具有艺术性、层次性、探索性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形式。虽然提问是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武器,但并非提问越多越好,“满堂问”和“满堂灌”同样不可取。因为提问过多,学生的精神过度紧张,极疲惫,也就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因此,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密度,做到适度适时。
  八、建立学习小组,提高学习效率
  一个班集体内学生人数较多,如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学习任务,而又都愿意学习呢?治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化整为零,使活动单元缩小化,任务具体化,效益就能最大化。班级内根据人数的多少可化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6人为最佳。小组内设正副组长各一名,小组内人人结成对子,互相督促、互相鼓励、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小组长既是学生中的一员,又要充当教师的角色。
  九、教后记可以提高教师的品位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假如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他指的反思就是教学后记。教师都会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过程设计等花费大量的心血。在课堂教学之后,如发现确实有独具匠心之处是应该归纳和总结;另外,再具体的教案也不可能预见师生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全部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总会忽然产生一些灵感,这些聪明的闪光点往往“突如其来,忽然而去,不由自主”,不及时利用教学后记去捕捉,稍纵即逝,会再也想不起来,造成很大的遗憾。教学后记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记录学生的困惑和问题。2.记录教学中的疏漏和探索。3.记录教学中的亮点。
  总之,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学习不再是只为了分数、为了升学,而在于技能掌握、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的价值观及科学态度的形成,在于科学的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在于创新潜能的激发。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为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关注社会中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学。
其他文献
一  点拨是指教师用简炼精辟的语言或鲜明生动的实验等方式指点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已越来越受到师生们的普遍认同。因为它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对提高学生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好点拨这一手段,是教师共同探讨的问题。经过思考与实践,我认为要遵循以下原则。  1.启发性。点拨要点在点子上,拨在关键处,
随着课改的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已成为广大教学工作者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思维能力是上述学力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诱发学生的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内在动力的源泉”。学生只有对化学学科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浓厚兴趣,才能激发出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因此,在化学教学中
1.问题的提出  当前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大体上有三种:①功利性学习。把学习简单地看成是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敲门砖,为了升学而学习。②盲目性学习。对学习没有预期的目标,不想也不会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③被迫性学习。学生个体不愿意学习,完全是在家庭和教师的压迫下进行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化学教师应该利用化学实验这一有利条件,设计自我提问单,培养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的能力,
如何提高生化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掌握各项生物化学实验技能,是目前实验课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克服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几年来,我们对生化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也有了很多的体会。  1.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实验场地和设备不足。  由于经费不足,很多地方院校的生物化学实验仪器设备更新速率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