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ylao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对工业化现代化不断认识和不懈奋斗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工业化现代化都有新的认识,新的推进。回顾和,总结这个历史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三点重要启示:一是党不断认识工业化现代化并为此进行不懈奋斗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本源,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强根基。三是工业化现代化阶段不可逾越,但旧式工业化道路可以避免。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工业化;现代化;民族复兴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09)05—0006—05
  
  党的十五大在论述近代中国发展时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第一大历史任务的完成和为实现第二大历史任务而奋斗的开始。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领导人民为完成第二大历史任务而进行艰苦探索的过程中,党对工业化现代化的不断认识和不懈奋斗始终是贯穿这个过程的一条主线。
  
  一、建国以来党对工业化现代化不断认识和不懈奋斗的历程
  
  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6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深懂得,为完成第二大历史任务而奋斗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而工业化、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提出了要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任务。1954年写进我国第一部宪法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被称为是“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体”。是指以逐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两翼”是指对我国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在党的八大开幕词中提出,“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为新中国制定的建国纲领中,将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并领导人民进行艰苦探索而且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
  1、指出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我们党认为要从中国是农业大国这个情况出发,发展工业化。不要机械照搬外国经验,尤其要注意苏联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
  2、提出并适时调整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方针。建国初期,针对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状况和当时的国际环境,我们党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毛泽东同志还把这个方针同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联系起来。20世纪50年代中期,鉴于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出现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这是关系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重大问题。1958年党提出了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1959年提出国民经济安排要以“农、轻、重”为序。60年代初,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3、论述了推进我国工业化要处理好一系列重要的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论十大关系》首先论述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而后还论述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央和地方等九大关系。毛泽东同志认为,提出这十大关系表明我们“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
  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人民探索我国工业化道路在实践中的最重要成就是,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据统计,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建立起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国家为此投入600多亿资金。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一五”期间我国工业生产取得的成就,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与其他国家工业起飞时期的增速相比。我国也是名列前茅的。这一期间的经济发展成就,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这一期间我国的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也得到明显的发展,尤其需要提到的是,1961年党中央作出以研制“两弹”(原子弹和导弹)为中心,加速国防科研和工业发展的重大决策。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原子弹。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实践,人们对如何走适合中国情况的工业化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发生了曲折,甚至出现了像“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给我国工业化、现代化造成了巨大损失。
  江泽民同志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和胡锦涛同志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都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且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开始进行全面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党的十七大指出。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其中就包括积极探索我国的工业化道路取得的重大成就。
  第二阶段(1978—199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的新时期。与此同时,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工业化、现代化的认识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1、更加明确地把工业化和现代化紧密联系起来。应当说在前一个阶段,我们党大体上是把工业化和现代化当作同一的概念加以理解和使用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即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上来,而且在四个现代化的排序中把工业移到农业的前面,这是强调现代化要以工业化为主导。
  2、对工业化的内涵作了新的阐释。党的十三大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历史任务。这个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并指出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阶段。
  3、制定了现代化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党的十 三大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战略设想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第二步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4、提出了关系现代化发展全局的许多重要思想。要支持并推动农村改革,夯实农业基础。要适时推进城市改革。现代化建设要防止单打一。注意综合平衡。要把教育科学技术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等。
  5、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根据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这个大政策,提出要让拥有两亿人口的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这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大局,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关系到现代化大局,沿海也要顾全这个大局。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全面回顾和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4年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指出这14年是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充分肯定了这一期间我国工业化、现代化所取得的成就。指出党中央在这一期间作出了关于开放上海浦东的决策。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作出了关于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决定,通过了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等等。十四大指出,这14年是真正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14年,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14年。开创了历史新局面。
  第三阶段(1992—2002年)以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工业化、现代化又有了新的深刻认识。
  1、提出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发展方针。我们党认为我国是在世界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和信息社会初见端倪的背景下发展工业化的。在全球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我们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2、指出国有企业仍然是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主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国有企业的自身和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坚持认为,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搞好国有企业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3、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于原先我们搞的计划经济而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虽然困难多阻力大,但这是实现我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前无古人的创举。
  4、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1997年我们党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写进十五大报告。十六大把继续实施这两大战略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结合起来。
  5、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趋势,积极参与也就是要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善于趋利避害,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党的十六大充分肯定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的成就和基本经验,指出这13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其中包括在党的领导下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取得了显著成就。到2001年底,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十六大报告特别指出,这一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且不断得到完善。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第四阶段(2002年以来)这一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世纪新的发展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又赋予工业化、现代化以新的丰富的内涵。
  1、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并对此作了概括。这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道路的一条具体道路。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点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确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3、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紧迫而重大的任务。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只有两个字的改动。但却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经济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途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4、提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坚持“好”字当先,在“好”的前提下,实现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增长。如果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是无法实现真正发展的。
  5、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来。建设生态文明实质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2009年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向中央政治局作了通报参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的报告。这个报告从五个方面总结了十六大以来党领导人民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和成就,其中充分肯定了在工业化和现代化方面做了以下卓有成效的工作:坚持把“三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出建设创新国家,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继续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完善区域互动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等等。报告指出经过努力从2002年到2007年这五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人民币)从12万多亿增长到25万多亿,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财政收入从1.89万亿增长到5.13万亿,年均增长22.1%:进出口总额从6千多亿美元增长到2.1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28.5%;粮食生产连续5年丰收。我国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到2007年底,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三位。
  
  二、建国以来党对工业化现代化认识和奋斗过程的重要启示
     马克思有句名言,“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完成的结果开始的。”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工业化、现代化不断认识和不懈奋斗的过程可以得出很多重要的启示。
  1、我们党不断认识工业化现代化并为此进行不懈奋斗的惟一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先进的中国人也曾为振兴中华民族而进行过种种努力,甚至流血牺牲。但是,正如毛泽东同志说过的“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都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中国人没有找到正确的“主义”,没有从根本制度上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面临着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奋斗这两大历史任务。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识到只有完成第一大历史任务才能为实现第二大历史任务而奋斗。因此,只有领导中国人民用革命的手段彻底推翻三座大山,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落后就要挨打”,以及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渴求。我们党深刻认识到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更加艰巨,道路更加漫长。深刻认识到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坚决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惟有如此,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大预备会上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你有那么多人,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发展起来,你像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从中可见毛泽东同志的忧患意识溢于言表。1989年国内政治风波平息后,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当我听到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制裁中国,马上就联想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这就是老一代革命家的忧患意识。邓小平同志还多次谈到:“没有四个现代化,中国在世界上就没有地位”。1989年后,邓小平同志多次说过,中国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来,就一定有能力永远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在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指出,到21世纪中叶即建国一百年时把我国建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即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我们要一切着眼于确保这个伟大目标的实现。
  2、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强根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旧中国的基本国情,所以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后的相当长的时期里,只能在几乎没有现代工业的最为落后的偏僻农村开展革命活动,但是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对属于先进生产力范畴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寄予强烈的渴望。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说过,“对于经济工作,尤其是工业,我们还不大懂,可是这一门又是决定一切的,是决定军事、政治、文化、思想、道德、宗教这一切东西的,是决定社会变化的。”目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召开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他指出,“中国一切政党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本源。
  但是,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受“左”的思想影响。我们党一度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轨道,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在十年动乱中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当作“唯生产力论”加以批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拨乱反正解放思想,从思想路线上端正了对生产力原理的认识,并确立了“三个有利于”这衡量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生产力标准。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总结80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一的整体。它统一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为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落脚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我们党不断认识和不懈追求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可以得出这个鲜明的正确结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党的先进性的本源,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强根基。那种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说成是“只讲生产力,不讲阶级性”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3、工业化现代化阶段不可逾越,但旧式工业化道路可以避免。我们党在对工业化、现代化不断认识和进行不懈奋斗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个理论提出后曾出现了两种“补课论”,一是认为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要补资本主义课,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二是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也就是要补这“四化”的课,这是正确的观点,也是我们党的主张。因此,有必要划清两种“补课论”的界限。
  工业化和现代化阶段不可逾越,但是不能由此得出旧式工业化道路不可避免这个结论。应当看到,旧式工业化道路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曾起过推动作用,但是它的特点是“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虽然世界上不少国家都经历过旧式工业化道路,但是现在这条道路已经难以为继了。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就开始改变旧式工业化道路,而且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天它们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这个阶段。如果我们今天还继续走这种旧式工业化道路,重复西方国家走过的弯路,其后果是严重的,因为它违背发展规律,违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应该说旧式工业化道路可以避免,今天已成为共识。但是我们也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有一种观点认为,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因此可以跨越工业化阶段直接进入现代化阶段(即“去工业化”的观点)。对此,要作具体分析,对于当今少数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它们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可以利用信息化时代提供的机遇实现再发展,即进入更高水平的现代化阶段,但是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像我们这样原先经济基础落后的大国,一定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注释:
  [1][5]毛泽东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146,14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92.
  [3]毛泽东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89.
  [4][6]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57,28.
  
  责任编辑:李翠玲
其他文献
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较大篇幅讲述了民生问题。可谓顺民心、得民意,成为令全国亿万人民振奋的一大亮点。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党的宗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上至中央、下至基层的每一个领导干部必须遵从的价值理性。体现这一理念、实现这一理念,就要抓住发展不放,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因为共产党人所做的一切,我们改革和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从这
期刊
[摘要]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把人类历史依次划分为资本主义前、资本主义和在资本主义基础上产生的第三个阶段。马克思主要从劳动条件和自然关系的约束方面考察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对资本主义前的一些社会形态进行了科学概括,说明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资本将对传统社会实行全面的改造,资本将突破地方性和民族的狭隘眼界,创造一个世界性的市场体系。资本在全世界胜利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的解体
期刊
[摘要] 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在开创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过程中,不仅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且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这些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一个伟大战略家的辩证思维。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今天,认真回顾和总结这些重大决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蕴涵的辩证思维,是对这位总设计师的最好缅怀。  [关键词] 改革开放;邓小平;重大决策;辩证思维  [中图分类号] A
期刊
[摘要]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最重要的是系统地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并将其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改革开放实质上是一次真正的革命,其主要任务是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在于从传统的社会主义道路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的核心问题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的判断标准是“生产力标准”,而科学发展是改革开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其中,我
期刊
2008年10月11-13日,全国第八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在武汉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隆重举行。本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来自国内5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一大批著名专家、知名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正式代表160多人,收到论文90多篇。本届论坛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与会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源流与历史进程、发展
期刊
[摘要]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探讨和实践过程中,对当代西方社群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两种公平正义观进行比较,是有借鉴意义的。社群主义的正义与以罗尔斯为首的新自由主义的正义是两种不同的正义。前者从整体出发论证正义的合理性,后者从个人出发论证正义的合理性;前者强调实现正义要以道德教育为途径,后者强调正义的实现要有制度保障;前者的正义是从具体社群、社会和国家条件出发的正义,后者的正义是普适的正义。制度
期刊
[摘 要] 本文对马克思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制度分析实质上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分析方法之一。马克思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中去寻找制度演变的原因,并从哲学的高度说明了经济增长中制度与人力资本的辩证关系。新制度经济学虽然拓展了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方法,但存在过于绝对和片面地理解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作用的缺陷。在我国运用制度分析方法,必须立足于马克思制度分析方法,
期刊
[摘要] 民族主义是晚清以来各种思潮的底色,女性主义概莫能外,故两者能在“兴女学”上形成某种或某些契合,构成互构关系,但由于存在假设主体、存在基础和政治诉求诸多差异,贤妻良母主义成为两者发生碰撞的关节点。  [关键词] 女性主义;民族国家;民族主义  [中图分类号] D4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6470(2007)02-0067-06    民族主义作为晚清以来各种思潮的底色
期刊
[摘要] 本文着重阐述了苏联模式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之间的关系,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深刻认识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及其后果。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曾丢弃“新民主主义论”这一理论创造,他虽曾致力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但生前基本上没有摆脱斯大林体制和苏联模式的樊篱。邓小平在新时期实质性地突破了苏联模式的影响,真正开创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社会主义开辟了新天地。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的伟大战略的两个方面,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为民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