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

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ge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0月11-13日,全国第八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在武汉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隆重举行。本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来自国内5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一大批著名专家、知名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正式代表160多人,收到论文90多篇。本届论坛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建设”,与会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源流与历史进程、发展方向和理论视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重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经验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源流与历史进程
  
  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源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就是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但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科书体系的批判,使得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历史联系没有得到合理的阐释。鉴于此,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源流关系凸显出来,成为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有学者指出,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民族形式,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区分了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把它的普遍性转化为方法论,用以思考中国的现实问题,从而创造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是在接受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诞生的,但有自己的原创性理论,而不是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模本。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会学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激烈探讨。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和中国实践创新的过程;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中国问题进而推进中国发展的过程,也是用中国的方式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化,其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化,第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化,最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
  也有学者从历时关系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做了系统梳理,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创性成果。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邓小平理论的创生,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肩负着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问题。在吸取前苏联和中国文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只能从中国实际出发而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形态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纲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中国化的姿态所做出的科学回答。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视野与发展方向
  
  关于新时期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课题,与会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野、多角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当代中国哲学建设的发展方向。
  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应该包括两个路向,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走出富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及建设的道路;另一方面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即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介绍到国外去,使之成为国际上最有生命力和影响因子的理论思潮之一。只有把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创造性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与此相关,有学者认为新时期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拓宽研究视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形成“世界向度”和“中国向度”紧密结合的学术视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中国向度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用以指导中国的实践,并获得理论上的创新成果。这是通常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主要表现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由外向内”的单向输入的向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世界向度是指要在全球化的语境和世界视野中审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结合问题,并强调中国经验的对外开放和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话语权。它呈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同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双向互动。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国向度和世界向度是紧密连接、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主要偏重于中国向度,因此,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世界向度应该是我们新时期重点思考的问题。
  还有学者提出从建设精神家园路向上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统一起来,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意义上探索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内容、新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深入发展。以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精神家园路向,也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道路。
  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同时也就是中国哲学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且同时也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不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就难以中国化,而如果单纯固守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之去“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不可能使中国哲学现代化。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使中国的现实问题上升为哲学中的问题,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分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吸取其精粹,并对其进行批判性改造,使之融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之中,推进中国哲学的现代化。
  此外,很多学者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自改革开放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建设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当前以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目的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觉意识还远未形成,这使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成为脱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的自说自话,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很难成为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的理论资源。这意味着以何种态度和方法来对待和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前哲学建设中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是世界化和民族化的双向运动,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内在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同各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不能对它们采取非此即彼的态度来定位它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而是应立足于当代中国实际和历史文化传统,积极吸取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果来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设。展开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对话与交流,通过考察不同哲学范式对同一理论和问题的研究路径,扩展我们的理论视野,从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重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
  
  在八十多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有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有学者系统研究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最初探索的李大钊的哲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李大钊的哲学思想有其独特贡献和历史地位。李大钊哲学思想的核心不是照搬俄国民粹派,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早尝试与独特创新。李大钊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而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早探索者,他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大创新,有活生生的创造活动。在马克思主义观、国情观、中国革命观、文化观四个重要层面上,李大钊都做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初探索。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驱和榜样的李达的哲学思想也是与会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李达哲学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特别注重用中国化的方式来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他独辟蹊径地开辟了一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道路。李达在他的早年、中年、晚年分别留下了三部重要著作:《现代社会学》、《社会学大纲》、《唯物辩证法大纲》,这三部重要著作分别代表了那三个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走向系统化、体系化的最高水平。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也是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碰撞中重建的典范,因而深入考察毛泽东哲学的构成方式,对于处在文化复兴的中国人来说,仍然具有重大意义。但以往研究对于毛泽东哲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作用估计不足。鉴于此,有学者提出了“重估毛泽东哲学中的中国传统元素”这一问题,“重估”一方面是对毛泽东哲学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这一事实的重新考量,另一方面则是对这一事实意义的重新考量。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富有自己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是简单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强调的是作为外来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并由此创造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和结果。这一中国化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审视、反思和铸造中国传统文化,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用以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二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当前的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考察中国当前现实,从中提升出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的哲学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创造性回答,指导中国当前实践,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因而其指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还有学者从思想路向上来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验,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须坚持“从实践的需要看理论”的思想路向,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得以实现的保障。如果考虑问题时坚持“从理论原则看实践”,用马克思主义来裁剪中国现实问题,也很可能滑向教条主义的误区,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为一句空话。
  
  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 社区建设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落实的有效途径,社会公平正义落实不落实又是社区建设成效如何的试金石。社会建设必然包含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的实质是把社会公平正义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型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中,通过制度创新推进和落实公平正义,是社区建设、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和重要性所在。  [关键词] 公平正义;社区建设;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 C912.8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应当注意的问题  黄楠森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撰文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绝不仅是对一些哲学范畴的取舍和范畴顺序的安排,如果没有新颖的科学内容,仅仅在形式上做文章是无济于事的。新颖的科学内容要从以下一些方面去探寻。首先是从对时代的研究中去寻找。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至今一个半世纪过去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形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
期刊
普世价值应该承认    资中筠在《中国经营报》上撰文指出,体制的改革涉及到法治和民主,进而又涉及到对民主怎么看的问题。现在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既然是民主就应该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既有平等又保证各种权利。所以只要看到民主国家一出问题就有人说:看,民主有什么好?好像民主应该是十全十美的。其实民主只是迄今为止比较不坏的制度,从核心来讲就是两个关键:一个是限权,就是对公权的限制。任何人、任何团体只要
期刊
[摘要] 中国崛起可以分为七个阶段:启动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民主政治、多元文化振兴、中华一体化、参与领导世界文明。这七步之中能否领导民主,将是21世纪对中国共产党最大的考验。  [关键词] 中国崛起;领导民主;战略阶段  [中图分类号] D61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6470(2008)06-0043-03    领导中国实现崛起,就必须弄清楚崛起需要经
期刊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之迅猛,社会生活嬗变之急遽,出乎意料并为世人所钦羡。毋庸讳言,超常的剧变在带来巨大财富和众多机遇的同时,自然也会带来若干难以避免的不“科学”的甚至是“不和谐”的发展,诸如人们时下热议的贫富悬殊、城乡差距拉大、生态恶化、制度腐败等等。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给予经济高速增长、对外依存度超过60%的中国经济的抑制与挫伤,自是不言而喻。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样的
期刊
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十年来的收获与发展    李德顺在2008年第8期《理论视野》上撰文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30年来的发展有两个基本估计:第一个基本估计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理论体系的形成,我们的哲学实际上已经基本走出了过去的哲学体系模式,一个具有时代高度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正在酝酿和形成。第二个基本估计是形成和发展具有时代高度和中国特色的马克
期刊
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较大篇幅讲述了民生问题。可谓顺民心、得民意,成为令全国亿万人民振奋的一大亮点。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党的宗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上至中央、下至基层的每一个领导干部必须遵从的价值理性。体现这一理念、实现这一理念,就要抓住发展不放,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因为共产党人所做的一切,我们改革和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从这
期刊
[摘要]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把人类历史依次划分为资本主义前、资本主义和在资本主义基础上产生的第三个阶段。马克思主要从劳动条件和自然关系的约束方面考察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对资本主义前的一些社会形态进行了科学概括,说明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资本将对传统社会实行全面的改造,资本将突破地方性和民族的狭隘眼界,创造一个世界性的市场体系。资本在全世界胜利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的解体
期刊
[摘要] 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在开创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过程中,不仅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且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这些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一个伟大战略家的辩证思维。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今天,认真回顾和总结这些重大决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蕴涵的辩证思维,是对这位总设计师的最好缅怀。  [关键词] 改革开放;邓小平;重大决策;辩证思维  [中图分类号] A
期刊
[摘要]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最重要的是系统地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并将其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改革开放实质上是一次真正的革命,其主要任务是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在于从传统的社会主义道路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的核心问题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的判断标准是“生产力标准”,而科学发展是改革开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其中,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