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教育者,有责任做好学生的助推器,让学生这一路跑得顺利且能将路上风景看透。做好初中数学的“起跑”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是搞好入学教育,打好“起跑”基础,接着是使学生适应新的教材内容,最后是适应全新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数学;初中;教学;学生
一、搞好入学教育,做好衔接工作,为“起跑”打好基础
在小学升入初中后,学生要以一个小学生的可爱和天真看待这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对一切都充满新鲜感和兴奋感,但这其中有很多的未知存在,这就需要做好入学教育。既是为了增加学习的紧迫感,消除小考之后习惯的松懈感,又是为了让学生对初中数学有着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具体工作可以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却也是很必要的问题,向学生讲解初一数学在整个数学的学习生涯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让学生对这门课有着起码的重视和了解;二是将理论现实化,通过实例的讲解让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有整体的把握,和初中的数学体系有一定的了解。全面比较小学和初中教材的异同点,找出知识上的衔接点;三是通過真实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习惯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方式。
二、接受全新知识,适应初中数学的教材内容
1.自然数和有理数的区别。进入初中,学生遇到的第一个全新的概念就是有理数,在习惯了自然数算法之后,学习有理数是一个大转折。数的范围扩大许多,学生需要对数的概念重新认识一次,以前根深蒂固的想法,有时需要全部推翻。具体的不同之处在如下几点:第一,引入负数的概念,在小学教育中,对数的认识是以实物为基础进行认识的,从入学开始,学生数着手指头来理解数。负数却颠覆他们的这一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发现没有一根手指头可以表示-1,这时就需要通过教师讲解负数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通过生活中一些借贷的例子使学生充分理解负数的意义。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有理数相较于自然数多了符号,在小学的数学学习中,同学们没有在数字前写符号的意识,但在初中的第一课里就要开始养成这个习惯,丢了一个符号,意义完全是南辕北辙。
2.数与代数式的区别。在小学数学里,计算都是具体的数字之间的,是有个实在具体结果的运算。而在初中数学学习中,会引入代数式这一概念。代数式的运算比具体数字的运算更具代表性,计算中可能再不是10,20,30,而是a,b,c,这样的表示方法,势必会让用惯了具体数字计算的初一新生感到不适应,甚是会反感和不理解。通过笔者多年的经验,这是学生在接触代数时会发出的疑问,但通过渐渐地学习会发现代数式的用处很大,一个代数式的结果,可以解很多相同类型的题目,只需要将变化的数字代入式中即可。
3.算术解法和代数解法的区别。在小学里解题一般都用的算术解法,即使引入了方程也是最基础的,最简单的数字计算,涉及到用方程解应用题的地方几乎没有。而算术解法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逆向思维,学生要从需要求得的结果出发,来理解和分析题意,逆着推回去,来求得结果。在初中数学中,解题几乎都是用方程,也就是代数解法,这是一种正向思维的方式。题目意思怎么说就怎么列计算式,没有告知的数据都设为x,顺着题目的意思列出题目的方程,然后解方程就知道结果了。
三、扩宽思维模式,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
不同的学习内容,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当然也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有很多的不同之处,笔者根据经验总结出了几点在学习方法上要有大转变的地方。
1.增强课堂意识。在小学课堂上,一堂课安排的教学内容很少,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学习新知识,还能当堂练习,巩固新的学习内容。但在初中的课堂上,一堂课的知识容量比小学多的多,学生需要全神投入,才能掌握老师讲解的每一个知识点,课堂练习时间很少。学生需要从之前容易课堂走神的习惯中转变过来,高效率的利用课堂时间的一分一秒,意识到课堂学习的重要性,错过一点可能就需要课后很多时间补上。
2.增加阅读量。小学生很少有阅读数学教材或与数学有关书籍的习惯,但进入初中后,阅读是学生需要培养的一个良好习惯。阅读不仅仅是针对文学作品,对数学的阅读也很重要。课前对教材预读,上课时就有针对性,提高效率。课后通读,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将知识点从整体上联系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另外,在人们的印象里,数学书籍的阅读无关紧要,只要理解了就行,其实不然,增加数学书籍的阅读量,一来开阔学生眼界,二来可以对数学有更多的认识,让学生知道数学也是一个博大的知识海洋,激发学生无穷的探索欲望。
3.培养解难题的习惯。小学数学只是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大纲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形成学习数学的思维,对数学这门学科有着起码的认识,并不是需要解答多少难题。但初中不同,学生要开始学会解难题,而不仅限于学习的基本内容。解难题是对学生思维的锻炼,也是对解题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牟永女.初中数学教学不妨追求“生活化”[J].中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2005(5).
[2]陈凤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J].初中教学研究,2001(2).
[3]何安平.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教学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数学;初中;教学;学生
一、搞好入学教育,做好衔接工作,为“起跑”打好基础
在小学升入初中后,学生要以一个小学生的可爱和天真看待这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对一切都充满新鲜感和兴奋感,但这其中有很多的未知存在,这就需要做好入学教育。既是为了增加学习的紧迫感,消除小考之后习惯的松懈感,又是为了让学生对初中数学有着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具体工作可以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却也是很必要的问题,向学生讲解初一数学在整个数学的学习生涯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让学生对这门课有着起码的重视和了解;二是将理论现实化,通过实例的讲解让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有整体的把握,和初中的数学体系有一定的了解。全面比较小学和初中教材的异同点,找出知识上的衔接点;三是通過真实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习惯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方式。
二、接受全新知识,适应初中数学的教材内容
1.自然数和有理数的区别。进入初中,学生遇到的第一个全新的概念就是有理数,在习惯了自然数算法之后,学习有理数是一个大转折。数的范围扩大许多,学生需要对数的概念重新认识一次,以前根深蒂固的想法,有时需要全部推翻。具体的不同之处在如下几点:第一,引入负数的概念,在小学教育中,对数的认识是以实物为基础进行认识的,从入学开始,学生数着手指头来理解数。负数却颠覆他们的这一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发现没有一根手指头可以表示-1,这时就需要通过教师讲解负数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通过生活中一些借贷的例子使学生充分理解负数的意义。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有理数相较于自然数多了符号,在小学的数学学习中,同学们没有在数字前写符号的意识,但在初中的第一课里就要开始养成这个习惯,丢了一个符号,意义完全是南辕北辙。
2.数与代数式的区别。在小学数学里,计算都是具体的数字之间的,是有个实在具体结果的运算。而在初中数学学习中,会引入代数式这一概念。代数式的运算比具体数字的运算更具代表性,计算中可能再不是10,20,30,而是a,b,c,这样的表示方法,势必会让用惯了具体数字计算的初一新生感到不适应,甚是会反感和不理解。通过笔者多年的经验,这是学生在接触代数时会发出的疑问,但通过渐渐地学习会发现代数式的用处很大,一个代数式的结果,可以解很多相同类型的题目,只需要将变化的数字代入式中即可。
3.算术解法和代数解法的区别。在小学里解题一般都用的算术解法,即使引入了方程也是最基础的,最简单的数字计算,涉及到用方程解应用题的地方几乎没有。而算术解法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逆向思维,学生要从需要求得的结果出发,来理解和分析题意,逆着推回去,来求得结果。在初中数学中,解题几乎都是用方程,也就是代数解法,这是一种正向思维的方式。题目意思怎么说就怎么列计算式,没有告知的数据都设为x,顺着题目的意思列出题目的方程,然后解方程就知道结果了。
三、扩宽思维模式,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
不同的学习内容,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当然也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有很多的不同之处,笔者根据经验总结出了几点在学习方法上要有大转变的地方。
1.增强课堂意识。在小学课堂上,一堂课安排的教学内容很少,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学习新知识,还能当堂练习,巩固新的学习内容。但在初中的课堂上,一堂课的知识容量比小学多的多,学生需要全神投入,才能掌握老师讲解的每一个知识点,课堂练习时间很少。学生需要从之前容易课堂走神的习惯中转变过来,高效率的利用课堂时间的一分一秒,意识到课堂学习的重要性,错过一点可能就需要课后很多时间补上。
2.增加阅读量。小学生很少有阅读数学教材或与数学有关书籍的习惯,但进入初中后,阅读是学生需要培养的一个良好习惯。阅读不仅仅是针对文学作品,对数学的阅读也很重要。课前对教材预读,上课时就有针对性,提高效率。课后通读,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将知识点从整体上联系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另外,在人们的印象里,数学书籍的阅读无关紧要,只要理解了就行,其实不然,增加数学书籍的阅读量,一来开阔学生眼界,二来可以对数学有更多的认识,让学生知道数学也是一个博大的知识海洋,激发学生无穷的探索欲望。
3.培养解难题的习惯。小学数学只是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大纲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形成学习数学的思维,对数学这门学科有着起码的认识,并不是需要解答多少难题。但初中不同,学生要开始学会解难题,而不仅限于学习的基本内容。解难题是对学生思维的锻炼,也是对解题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牟永女.初中数学教学不妨追求“生活化”[J].中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2005(5).
[2]陈凤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J].初中教学研究,2001(2).
[3]何安平.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教学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