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esha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在新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也应该体现自然科学的这一特点。让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研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在化学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并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下面是一堂化学探究课的实录。
  课一开始,教师引入课题:我们在初中时已经学过电解水的知识,今天我们通过探究电解饱和食盐水来研究以食盐为基础原料的工业——氯碱工业的生产原理。
  教师指导学生实施实验,观察现象。结果发现在阴阳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接下来教师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产物。
  问题1:你们认为两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什么物质?
  学生经过讨论,获得的结论是它们可能是氢气、氧气、氯气。
  教师让学生再一次讨论,看看有没有可能还有其他气体生成。结果又有同学说还可能有氯化氢气体。
  问题2: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能不能将上述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几种给排除掉?
  学生经過研究,提出其中的氯化氢气体可以排除掉。在说明原因时,有同学说,根据电解水的方程式,其生成的产物只有单质,而氯化氢是化合物,所以不可能;也有同学说氯化氢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不可能以气体逸出。
  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感到他们说的理由不充分。
  接着又有同学站起来说,根据电解水的方程式,两电极上生成的氢气、氧气中元素的化合价跟原反应物中元素的化合价均不相同,所以在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其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应该是不同的,而氯化氢中两种元素的化合价跟原反应物中价态没有差别,所以氯化氢不可能生成。
  最后又有两个同学起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相互补充,形成的共识是:电解时,溶液中氢离子向阴极运动,氯离子向阳极运动,如果两种离子都参与反应的话,它们不可能在同一电极上生成,所以不可能产生HCl(此时,同学们面露钦佩的神色)。
  问题3: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存在与否?其中至少采用几种检验方法?
  学生通过研究,认为至少需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检验它们。
  [学生实施实验,发现阴极产生的气体能发生爆鸣现象,阳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从而得出电解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和氯气的结论。]问题4:假如溶液中Cl-全部转化为Cl2逸出,此时溶液中大量存在的溶质微粒是什么(学生认为是Na+)?
  (1)溶液中溶质微粒是否只有Na+?
  (2)跟Na+共存的阴离子可能是什么?
  (3)怎样证明电解后的溶液中存在NaOH?
  在上述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认为溶液中溶质微粒不可能只有Na+,因为如果这样,溶液就会带电,所以溶液中一定有阴离子中和Na+的电性。根据原溶液的元素组成,认为这种阴离子只可能是OH-,而Na+、OH-的组合即NaOH,此时很自然地想到检验有NaOH生成的方法可用酚酞试液。
  [学生实验:向电解后的溶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结果发现溶液显红色。]问题5:电解液能使酚酞变红,能否证明电解产物中一定有NaOH?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争论:有的认为不能证明,因为是电解液使酚酞变红只能说明其显碱性,而不能证明这种碱一定是NaOH.也有的认为可以证明,因为电解饱和食盐水时,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只有Na+,如果有碱生成,它只能是NaOH.又经学生的讨论,绝大多数同学同意上述第二种观点。此时有一个同学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电解液使酚酞变红,只能说明它显碱性,其中含NaOH,而不能说明这种碱是由电解产生的,因为有可能食盐水在电解前本身就有可能已经显碱性了。这个同学陈述的观点,使大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纷纷点头赞许。
  由于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可探究性和发散性,使学生在提出假设、对假设证实或证伪、获得正确结论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所发展。
  在否定氯化氢气体存在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一开始仅仅将电解水(产物均为单质)的知识进行简单迁移,获得不可能生成氯化氢的结论,但说服力不强。随着探究的深入,学生否定氯化氢气体存在的理由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比如有同学从电解水中产物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角度否定了氯化氢的存在,虽然他的知识固着点也还是跟第一个同学相同,但理解的层次明显不同,第一同学仅仅从产物是单质这一表象进行知识的迁移,而后面的这个同学则将电解水的本质原理(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迁移到电解饱和食盐水中来,体现出其思维的深刻性。而最后两位同学则从电解饱和食盐水时微粒移动方向的微观角度解释了氯化氢不存在的原因,可见他们的探究活动已从宏观物质深入到了微观世界,其思维品质达到了更高的层次。他们的探究结果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了高潮,无论是提出这种假设的同学本身或是其他同学,还是老师都沉浸在一种惬意和美的氛围中。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在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大潮中,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因此,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意义重大。在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课无疑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在很大程度上,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直接关系着学生正确的政治信念、道德观念的形成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理念、
摘要:斯托利亚指出:数学 教育 是数学活动的教育,也就是思维活动的教育。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我们认为,实施创新教育,就是创设自由、和谐、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注定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
摘要:长期以来,受现行高考的导向和影响,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非常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首要目标,而道德、理想、价值观等则成了附属的东西。课堂教学中片面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与理性能力的开发,忽视了情感经验的积累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所学道德要求缺少自身需要的体验,没有把它们当作必须遵循的准则,而只是作为一种理论知识来接受,造成道德情感培养不落实,不能发挥道德情感在知
目的:探讨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发病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蛋氨酸合成酶还原酶(MTRR)基因A66G、蛋氨酸合成酶(MS)基因A2756G 3种同型半胱氨酸代谢
摘要: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  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呢?我认为以现行中学生物教材为基础,按照“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把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科学基础知
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探讨历史规律,掌握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形成从历史学习中汲取营养和智慧的品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注重理论概念和历史线索,较为抽象。因此,只有注重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现代历史学习方法既重视学习的接受本性,又重视学习的构建本性,具有不同于传统历史学习方法的一些特点。  一、培养对历史的兴趣,深层次学习历史  爱
摘要:对于这一点, 只要是积极参与, 都予以肯定,而且注意发挥他们的特长 初中英语教学兴趣提升 2012年02月11日 初中英语教学兴趣提升 目前我所教的是乡村中学的初一英语,他们的基础薄弱,对英语没有兴趣,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呢?我们都知道,初中对于这一点, 只要是积极参与, 都予以肯定, 而且注意发挥他们的特长   目前我所教的是乡村中学的初一英语,他们的基础薄弱,对英语没有
摘要:初中科学課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学生乐于“学”,会“自学”。  长期以来对于重视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而忽视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于探究的实验教学策略在吸收已往实验教学改革中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一条有效、完整、开放的实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实证意识、思维品质、质疑精神等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为全面提高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不断深入.思想政治课的导入也要随着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导入如何才能为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不断深入.思想政治课的导入也要随着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导入如何才能为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巧妙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