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藏人最亲密无间的日常伙伴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n1986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红的太阳升起来了。筹备已久的草原寻牛之行即将成行。
  当我们从拉萨出发时,奇妙地感受到可爱的牦牛似乎已经开始“附体”——沿路建筑物上的牦牛图腾如影随形——供在房门上的牛角,涂成亮黑色的俗称“牛脸”的藏式房屋窗框外部装饰(不但是为了美观好看,还被认为是有吸聚热光热气的实际功效),以及码在墙头上带着温热质感的灰黑色的干牛粪饼。
  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如期而至,给苍黄衰败的藏北草原盖上了一层白色的棉被,牦牛在这样的极寒天气里反倒显得精气神十足,鼻孔里呼出的热气“气势汹汹”,都说牦牛喜欢冷天呢。
  牧民家的“如意财宝”
  48岁的当雄牧民斯曲看雪的表情里也有一份欣喜。他是六个孩子的父亲,今天跟放学回家的孙子一起出来放牧,搭伴来的还有亲戚家的一个青年。他们称牦牛为“诺尔”——牧民家的“如意财宝”。
  仔细一看,我们笑了,不愧是“高原之宝”,这三位普通牧民身上无处不有着牦牛宝贝的影子,只见斯曲腰上挂的非常精美的针筒是用熟牦牛皮缝制的,背在身上装午饭的竖口袋包是用牛毛线编的;孙子手上赶牛的吾尔多甩石绳是五色牛毛织就的;而他的那个小表哥一直在用一个十字形的硬木纺锤纺牛绒线。
  斯曲告诉我们,他们是三户人家一起放牧,这群牛“可能有300多头近400头的样子”。但他们自己很少出去贩卖牦牛,“因为觉得心疼”。“偶尔进城购物的时候我们会带去分为四份的整块,肉质好的话一份能卖到3500元,一头牛的售价平均能达到万元左右。牛头卖给旅游者,能卖到100多块钱。”可以说牧民的财富都集中在牦牛身上了。
  斯曲还告诉我们,他们家牦牛的数量跟过去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现在政府要求适当控制牲畜数量,比如说家里有200头牛今年就必须出栏20多头的样子,以此类推所以每年都要淘汰一批。但是牧民也怕如果连续年景不好牲口死亡,所以不会大量淘汰,总体数量会有一个微弱下降的趋势,主要是为了保护草场资源,个体质量会有所提高。”
  牦牛,是藏族牧民的主要畜种。它耐寒、耐粗饲、抗病能力强,繁殖快、身高体重,是具有肉、奶、皮、毛、尾、角、蹄多种用途的大牲畜。牧民们穿的是牛皮牛毛,住的是牛毛帐篷,用的是牛毛绳具、牛皮口袋,靠牛驮运物资,燃料也靠牛粪。牦牛为人们提供肉、奶及其乳产品:酥油、奶酪等食品。酥油茶是高原特饮,它解渴、耐饿、助消化,成分只不过是酥油、砖茶、食盐和水,就着糌耙就足以支撑人的生命。
  在高寒地区生活,御寒和食物是生存的基本需要,对于游牧的草原藏民族而言,牦牛充当了人与自然间的媒介,才使得人们不直接与土地和植物发生关系。
  牦牛对牧人的恩惠自不待说。
  人对于牦牛亦非单纯的索取,准确地说,牦牛的驯化的过程也是人与牦牛相互依赖、共处共荣的过程。母牛生产由人来接生和养护,提高了牛犊的成活率;幼犊在牧民的饲养下长大的同时,对人产生依赖性,使原本性情凶猛的野牦牛性格也越来越温顺,尤其对主人更是驯服有加。
  牧人对牦牛的爱更是无法言说,在最冷的天气里,牧民们自己挨冻也要给病弱的牦牛盖上一块裘毯,扶着牦牛角喃喃唠叨几句,跟家庭成员一样一样的。
  一般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野牦牛的发情期,交配遵循动物世界的游戏规则,公牛之间的角逐常常血肉飞溅。雌野牦牛的怀孕期为8~9个月,翌年6~7月份产仔,每胎产1仔。幼仔出生后半个月便可以随群体活动,第二年夏季断奶。
  我们来得不是时候。我们的司机师傅是个非常朴实的甘肃回民,他说要去饭馆找牛奶喝。他以为牛奶藏语叫“雪”,由于发音的关系牧人却听成了“肖”——色子游戏,在桌子上铺开毛毯做出一个“请”的动作,引得同屋的人哈哈大笑,成了我们一路上的谈资。
  惠及高原人类的衣食住行
  牦牛既是青藏高原的象征,又是藏族牧业的象征,同时也是西藏传统生活方式的象征。牦牛藏语称“诺尔”,意为“财富”或“宝贝”。藏族之所以称牦牛为“宝贝”,是由于牦牛为传统的藏族社会提供了人们生存的基本保障。它浑身是宝。它的馈赠惠及高原人类的衣、食、住、行、运等方面。
  衣:牦牛尾巴制成的“毛掸”拂尘力强,特别是白色的尾巴更为珍贵,是传统的出口物品之一。
  柔韧光滑的牛毛,与细羊毛合用,洗纺后可织高级呢料和氆氇。牧民们则靠手工捻成毛线,织成美观的毛毯、披风,缝制过冬的帐房和存放粮食的口袋,防寒隔潮,坚牢耐用。雨雪天出牧,披一件牦牛毛的风衣,滴水不浸,暖和舒适。
  牛皮经过加工,红紫交辉,琳琅满目,除做藏家高靴,还能制作高级皮鞋,不仅光泽度好,而且富于弹性,抗压力和耐腐蚀性足与任何皮革媲美,颇受城市顾客欢迎。
  食:奶,是牦牛的第一贡献。母牦牛可日产奶三至四市斤,为当地黄牛的三倍。奶汁浓稠,极富营养。牧民每天都要喝奶,把奶熬开饮用或制作成酸奶吃,还要从奶里提炼出酥油和奶渣。牦牛奶含脂量高,一百斤奶可提炼十斤左右黄澄澄的贵重酥油。特别是牧民,一般很少吃菜和水果,日常的热量除肉外,顿顿都要以酥油茶当汤,奶渣当菜。他们不仅喝茶离不开酥油,还要用酥油点灯照明、炸油果子和糌粑调和吃,酥油还是敬奉神灵的供品,馈赠亲友的礼物。
  牦牛肉含蛋白质高,鲜嫩美味,冬天食用尤为滋补。腿肉丰厚呈圆形,俗称“和尚头”;脊肉细腻精纯,是上等佳品。寒冬的夜晚,就着小火炉炖吃一碗牦牛肉,整宿都暖烘烘的。如果加工成营养肉干,不但清香可口,出门携带也方便,是行路人的理想食品。冬宰后,家家户户把肉堆放在库房或悬挂屋内,以备长期食用。家人欲食或有来客,于是就取只牛腿,席地而坐,抽出随身带的腰刀,旋一片,吃一片,粘点辣椒面,生食之,十分惬意。有时连骨带肉剁成大块,放盐少许,不放其他作料,浸煮片刻抓着吃,名谓“手抓”。
  食生肉的习惯在世界其他民族中也并不罕见,但在这梵天净地环境中生产的绿色肉食则更胜一筹。它鲜嫩可口,营养保持完好。许多人每天都离不开肉,特别是牧区的居民,两三天没肉吃,就会“馋涎欲滴”了。   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牦牛肉制品逐渐走向世界,港澳台市场把牦牛肉誉为“肉牛之冠”。
  住:草原上一顶顶黑色的帐篷质地坚硬,冬暖夏凉,支卸、运输方便,它是牧民用牦牛毛织成的。牦牛毛捻成的绳子富有弹力,结实耐用,做成的帐篷御寒力很强。
  行:牦牛是牧民驮货运物、乘骑的主要工具。牧民一年四季搬迁几次草场,靠它驮送全部家产:在农区承担着拉犁、驮运青稞、运输肥料等重活;藏家盖房的木料、石头,盐粮交换,猎获的野味,都靠它运送。任道路怎么陡峭,活路怎么繁重,它总是昂举坚蹄,稳步自如,默默地留下一行行深深的蹄印,让高原的生命线畅达无阻。
  研究表明,牦牛的心肺功能很强,驮上一百多斤物资,还能一气爬上海拔6000米的高峰。那里空气稀薄,人是很难适应的,而它却很少为缺氧发愁,也不必为血压和心脉担忧。我国登山队员攀登珠穆朗玛峰时,牦牛是得力的助手,衣食用品、住的帐篷、摄影器械,一件件、一包包莫不往它背上架,是牦牛把他们一节一节地往世界屋脊托举。在五星红旗插上珠峰之巅的英雄业绩里,有它们的汗水凝结,牦牛是默默无闻的功臣。无怪乎,人们称道牦牛是“高原之舟”是当之无愧的。
  从出生到入死,贡献了一切
  牛粪曾经是青藏高原上的主要燃料,数千年来游牧藏族都一直用它烧茶、煮肉、取暖、照明、治疗……
  在茫茫无垠的雪域高原上,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牛粪火。走进牧民的帐篷,到处都可以看到晾晒的牛粪和垒得整整齐齐的牛粪,堆成堆、码成墙,贴成“花”。高原上气温低,牦牛以牧草为食,因而干牛粪燃烧起来如木柴一样没有异味,易燃耐久。
  在西藏人的眼里,牛粪可是个宝。这是因为除了南边的林区以外,其他地方都在高海拔地区,燃料多以草皮和牛粪居多,尤以牛粪容易得到且好烧,所以牛粪成为西藏大部分地区的主要燃料。一个人如果在马路或田野上看见光滑的牛粪时,会亲切地说一声:“好一朵漂亮的黄蘑菇哟!”赶紧捡回家中。
  在藏族牧民眼里,牛粪一般可分为“久瓦色冈玛”(黄干牛粪,深秋时节最好的干牛粪)、“达几”(在墙上打贴的牛粪饼)、“日几”或“亚几”(山上拾的牛粪,一般指牦牛牛粪),“唐几”(平地牛粪,一般指黄牛牛粪)、“那几”(又黑又沉又硬的牛粪,草质最差季节的牛粪,不易燃烧,是最差的牛粪),还有“棚几”(牛粪夹杂羊粪、杂草)……由于地域不同,牛粪的分类还有很多很多。
  牛粪在藏语里叫“久瓦”,意为燃料,绝没有粪、尿的含义。人们对它不但没有不干净的概念,而且还觉得很亲切。很多拉萨人虽然住进了宽敞明亮的豪华住宅,但因为自己是来自牧区或农区的人,对牛粪和牛粪火有一种别样的感情,依然从八廓街市场上买回或从乡下带回来半卡车干牛粪,整齐地码在房檐上,一来初一十五或逢年过节煨桑时用一些,再则有事没事瞅上一眼心里就舒坦。
  在西藏牧区人们生活燃料基本上全是干牛粪。不论是在家,还是游牧在外,甚至朝拜神山圣湖也都如此。条件好一些的人家,不论在家还是外出都备有牛粪火炉和风囊,一般人家牛粪火只在家中用,出门时不带炉子,生火烧茶时,捡三个石头支起炉灶,把茶壶或平底铝锅平放在石头上,石头中间燃起牛粪即可。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谓的三石一顶锅。
  甘、青牧区还有一种烤大饼的习俗,这种大饼一是用于祭神,二是用于敬献活佛。一般的大饼用二十斤面粉,中等的用五斤,大的得百十来斤,据说还有更大的。这些面饼都烤得外脆内香,都是各家派出来烤饼能手,能烤出祭神敬佛的大饼的人在人面前是很风光的,人们很看重这项技术。当然对烤这种大饼所需的牛粪也有特别的要求。一定要用黄牛牛粪火灰烤饼,火硬而且旺,烤出来的大饼格外香。祭神或做完佛事活动后,信徒们都以能分享到一点这样的大饼而感到莫大的荣幸。
  藏医中有一种独特的嗅烟疗法,藏语谓之“龙杜”,即将一种安神藏药,撒在牛粪火灰上让其冒烟,让病人用鼻嗅,病人嗅到这种烟味,能起到镇定、安神的作用,且疗效显著。
  如果没有了牦牛,西藏牧民的日常生活该是无法想象的吧?
其他文献
【摘 要】班级文化作为一门潜在的课程资源,一旦利用好,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班级文化建设应坚守“师生共建,主體参与”“刚柔并行,文化润泽”的理念。以价值导向为目标,创设班级精神文化;以自主管理为基石,构建班级制度文化;以环境育人为指南,落实班级物质文化。最终通过行为文化加以彰显,并由此发挥出育人价值。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刚柔并行;文化润泽;策略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有的行为规范体
【摘 要】在低年级音乐课中,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二声部合唱教学,在活动中领悟“唱”、在练习中明白“唱”、在聆听中学习“唱”、在评价中改善“唱”。通过低年级“无”中生“有”的渗透,为中高年级合唱教学的“有”而再“精”奠定基础。  【关键词】二声部合唱教学;低年级;教学策略  合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音乐教材从三年级就开始涉及二声部合唱的学习,且合唱教学内容逐年增加。然而部分学校
“Kokuka courage”号在阿曼湾的海上漂浮燃烧  6月13日,2艘超级油轮先后在霍尔木兹海峡外的阿曼湾附近发生爆炸,船上燃起冲天大火。新闻视频中油轮燃烧的画面让人想起了两伊战争中的袭船战,难道战争再次打响?受到油轮袭击事件影响,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在13日收盘时上涨了4.5%,是连续数日下挫后的第一次反弹。而在一个月前,4艘停靠在阿联酋海岸的商船也发生爆炸,调查报告显示是训练有素的潜水员设
【摘 要】小学科学习题课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在科技动态、情境素材等方面更新内容,通过角色互换、评价机制等手段创新形式,从而改变习题课乏味、低效的现状,使习题课焕发新的活力与魅力。  【关键词】习题课;内容;形式  习题课是学生在教师面对面的指导下,对指定的题目进行解题的教学形式。教师经常根据学生作业的实际情况上习题课,抑或巩固课堂所学基础知识,抑或帮助学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
【摘 要】在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的创作指导中,思维导图作为学习支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苏少版三年级上册《天外来客》为例,教师在导入、新授、练习、评价四个环节中,实施“联结未解之谜”“留白引导想象”“抓住形象特征”“自制评价导图”等思维导图运用策略,借力思维导图激活创作兴趣,发散创作思维,丰富表现手法,保护创作欲望。思维导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思维
“我能打着你,而你打不着我”,这是很多武器一直在追求的战术优势。对于身管火炮来说,要想增加射程,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加长身管,获得更高的初速。作为世界上最重要壓制火炮之一的155毫米榴弹炮在二战后就经过了三次重大的口径革命,即39倍、45倍和52倍口径。目前,世界上新型的155毫米火炮大都采用了52倍口径身管,发射普通榴弹时射程均在30千米以上,发射底排榴弹时可达40千米。不过,现在一些西方国家对52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研活动需要做好主题分解、通知细化、角色分配、工具设计等前期准备,使教研活动的目标更明确,准备更充分,过程更规范,研究更科学,进而成为提升课堂教学实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关键词】教研活动;前期设计;教研方式变革  提高教研活动的研修质量是教研员、教研组长面临的重大课题。然而,当前县域内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研活动仍存在着缺少研究主题、目标不明确、参与
2017年11月,美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就限制总统核权力问题举行了一场听证会。这是40多年来美国会首次举行该主题听证会。其动因与美陆基洲际弹道导弹(ICBM)部署特点、战备状态及作战运用方式不无关系。由于生存能力较弱,故一旦探测到敌国导弹来袭,为免遭毁伤,ICBM必须在敌导弹到达之前发射出井,而美ICBM戒备程度极高,接到总统指令后可在4~5分钟内升空。据美专家称,从接到敌国导弹来袭警报到下达发射命令
【摘 要】学校文化在学校发展中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它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纲领性指导。浙江省诸暨市西湖小学在办学伊始就确立了“和·雅·趣”的文化发展理念,并以“看见,每一个”和“努力去‘看见’”为文化践行的目标和文化落地的方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建设和完善校园文化体系,为自身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学校文化;目标践行;目标落地;可持续发展  学校文化在学校发展中具有导向功能、凝
中世纪社会的陈列橱窗    拉萨是历史文化名城。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拉萨河北岸,海拔3650米,旧时的拉萨是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噶厦政府的所在地。区面积仅约三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三万人、平时朝佛、经商的人口约两万,加上拉萨三大寺的一万多个僧人,共约六万人口。旧城区房屋建筑约23万平方米,街道全是土路,照明靠点油灯。   在“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社会,拉萨是寺院多、僧侣多、贵族官员多、藏兵多、贫民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