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国:急速运转的15年

来源 :大众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dsl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天,急诊医护人员都是在刀尖上行走,快速判断病情,快速抢救,每个急诊医生都有一条黄金准则,那就是“先救命,后治病”。
  时而面临着病人的喘息、家属的哭喊和救护车的呼啸,时而静静地观察着呼吸机心电仪运转,在生死交汇的急诊科,救护车、心电图,生死之间、争分夺秒……急诊医生,被称为“和死神面对面的人”,是医界的“特种兵”。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死神面对的特种兵”的带头人就是陈玉国。
  医者的“德”“艺”天平
  认识陈玉国的人,都会用一个字来形容他:“忙”。
  教学、科研、管理等等且不说,仅仅是在医疗方面,他每天就要完成数台手术,吃饭时间被最大程度的压缩,夜间还时常一两次、甚至三次赶到导管室完成急诊介入手术抢救危重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几乎彻夜不眠,然而,第二天他仍然精神饱满的继续工作,完成科室查房、手术、专家门诊、会诊、管理、教学、科研等日间工作。在别人眼里他的走路方式就是“跑”,他的同事、学生们说,我们都常常得小跑着才能跟上他走路的速度。他语速极快,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在他的学生们和科室同事们眼里,他似乎永远不知疲惫,半夜了还会打电话和学生商量某个教学课件、科研课题的设计、修改和实施细节等。
  二十世纪末,急诊医学在中国、乃至在国际上才刚刚起步,很长一段时期都没有得到重视,与内外妇儿等传统的医学专业比较,根基浅,地位低,缺乏专业医生,往往是其他各个专业医生临时轮转。又由于环境较差,脏、乱,急诊病人家属因病情痛苦而着急、发火甚至打架,所有医护人员都压力巨大,没几个人愿意终生从事这个专业,往往是新入院的年轻医生经过几年专科训练后再被派来急诊锻炼几年。然而,急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尤其是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当1998年那个冬天,陈玉国下定决心来到急诊科时,急诊科除科主任外没有一名固定编制医生,只有门诊、抢救室和留观室,地方狭小。从那时起,他就勇敢地挑起了齐鲁医院急诊医学建设的重担,他的生活急速运转起来。这一转就是15年。
  15年里,齐鲁医院急诊科发生了巨大变化。陈玉国在急诊科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学科建设,实现了医教研全面发展。
  美剧《急诊室的故事》中,乔治?克鲁尼饰演的医生风度翩翩,回眸一笑可瞬间让病人充满希望。但是现实中的大多数情况下,急诊科医生工作节奏注定他们无法如此淡定自若,在生死考验中,很多时候步步惊心。
  作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急诊科主任,陈玉国似乎早已适应了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并处置的游刃有余,满满的日程表并不杂乱:哪个时间段该干什么、怎样处理突如其来的急诊病人……
  陈玉国的世界几乎每天都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的这座四层楼上展开,每天他都要从楼上到楼下反复小跑“折腾”多次,他却笑着称之为锻炼身体的最好方式。
  在急诊科,收治的都是需要急救的病人,陈玉国都用自己的高超的医术和仁慈的爱心带领同事们对每一位患者进行救助,每晚,不管白天多忙多累,他都要去急诊门诊和病房转转、看看,即使身在外地也会打电话给科里,随时发现问题、了解情况,改善急诊服务。每天有很多人从这里健康地走出,也有生命在这里画上句号,但是弥漫在急诊室里的温暖感人的空气,却一直没有变过。
  1982年,18岁的陈玉国考入医学院,之所以当初选择了学医这条道路,出身济宁农村的陈玉国深有感触。“那个年代缺医少药,村里人得病都要到镇上去找医生,而且当时乡镇医生的素质也不敢保证,很多人因此得不到有效的救治从而留下后遗症,非常遗憾。”另一方面,“我的性格适合做医生,喜欢和人沟通,和人聊得起来,能够服务病人。”
  1990年,陈玉国取得山东医科大学心血管内科学硕士学位,进入齐鲁医院心血管内科。而八年的学医生涯,带给陈玉国的不仅是高超的技术,更重要的是铭刻一生的医德。
  “当时这些老师都反复强调了作为一名医生,一定要对人、对生命高度尊重和倍加珍惜,须知人命关天和责任重大,决不可草率从事和等闲视之。”
  于是,他准备在最近开的一个青年医师培训班上,“不讲技术,只讲医德”。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初入齐鲁医院,陈玉国在心血管内科工作,他逐渐开始认识到“医生这个行业既特殊,又神圣无比”。1998年,陈玉国来到急诊科,他开始着手创建一个有效机制,使急性心血管病的治疗更快速高效,于是齐鲁医院在2002年成立了山东省首家“胸痛中心”,中心挂靠在急诊科,由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教授担任顾问,急诊科主任陈玉国兼任中心主任。整合了包括急诊科、心内科、心外科胸外科、检验科、影像科等多个学科的力量,及时抢救了大批急性胸痛患者。“这里面突出的一个理念就是‘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从2002到2012,齐鲁医院胸痛中心已经走过了十年。而自1999年在全省率先开展急诊支架置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以来,陈玉国已成功完成介入手术6000余例,带领胸痛中心团队完成急诊介入手术2000余例,一次次将患者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对于怎样预防心血管病,陈玉国给出了五句话,“保持良好心态、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当锻炼、规律生活。”
  急诊医生的“快与慢”
  突发疾病,生命垂危,患者第一时间被送到的地方,就是医院的急诊室。而齐鲁医院急诊科年急诊量达到了10万余人次,居全省之首,平均每天的病人在200多人次以上。陈玉国每天都必须“上紧发条”,细心的维持这这个全省最大的急诊科的运转。
  “和普通的门诊医生不同,急诊科医生的心脏必须更加强壮。”每一天,急诊医护人员都是在刀尖上行走,快速判断病情,快速抢救,每个急诊医生都有一条黄金准则,就是“先救命,后治病”。病人到急诊,很多都是重症,延误一秒钟,危险就加剧一分。
  急诊是体现医院真正实力的一个重要窗口。在瞬间做出决断,确定抢救方式,每个急诊医生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就是将一名濒危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在救助普通患者的同时,陈玉国掌舵的急诊科作为山东省急诊医学的领军者,在完成各项医教研工作的同时,还积极承担了多项卫生部、省政府、卫生厅、山东大学等上级部门安排的重大任务,如“非典”防治、济南市特大暴雨抢险救灾、汶川地震支援、第十一届全运会医疗保障、菏泽手足口病防治和“甲流”防控等各项任务。
  面临如此繁多的医学任务,陈玉国总结出了自己的“快与慢”之道。
  “平时要快,节省零碎的时间,但是面对患者,判断病情时,尤其是在受到外界极大的干扰的时候,更要保持冷静,所谓步步惊心时,你不能急。”
  “2500年前,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讲过一句名言: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语言,第二药物,第三手术刀。面对患者,医生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胜过药物。”在这方面,善于沟通的陈玉国显然深谙此道,他时常用放松的心态和患者沟通,病人面前的陈玉国又展现出了他平和、不疾不徐的一面。
  陈玉国,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常委,全国急性心血管病学组组长,教育部科技成果奖评审专家,山东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急诊医学质控中心主任委员。专业特长为急性胸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心血管疾病诊治(尤其是心血管介入诊疗),心肺脑复苏,多脏器功能衰竭,急性中毒等。近10年,在完成日常急诊急救工作的基础上,完成心血管介入诊疗手术6000多例和各种重大抢救工作。
其他文献
这些物品通过合理的调配与摄取,利用食物的营养与药物的偏性来改善全身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防病、抗病、健康、长寿的目的,就是“药食两用”的精髓所在。  说到药食两用,还得从“药食同源”说起。“药食同源”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  《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在神农时代,药与食是不分的,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在唐代,有一
期刊
情态是人们对客观事件的主观评价.情态作为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遍存在于人类所有的语言中,但是根据语言的类型特征与表达习惯,在各个语言中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达.情态根据
科学预算是财务规范管理的基础,在预算管理中必须全面综合考虑年度的收入与支出,将所有的收入与支出纳入预算之中,实行大收大支,只有这样才能杜绝资金的体外循环,杜绝坐收坐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化信息技术理念已经逐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国民素质,并且促进了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优化.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预习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无意布置的预习任务是否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呢?学生预习时所面临的种种误区又该如何解决,这些
按照不同的标准,科学定律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一般分为两个基本的类型:经验定律和理论定律。理论定律则是由非描述性术语或抽象概念组成的定律,是科学知识体系中比较抽象、系统化的
期刊
电子商务实现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的高效、协调运转,被看成是未来全球商务活动的主流,代表着未来商务发展的方向。培养和造就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