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haiboy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文科生在哲学的学习中往往会觉得既清晰又模糊。清晰的是每章每节的知识点,这些具体的知识他们可能比较容易弄明白。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上的把握,却往往是一片迷雾。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底包括哪几个成分?辩证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论有区别吗?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和区别的详细情况又怎样呢?还有历史唯物主义又包括什么呢?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和历史唯物主义有什么关系?等等这些都模糊了学生对哲学的理解,而这些知识没弄清楚,必然在学习哲学时如坠雾中,不知所以。有鉴于此,我特对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进行阐释,希望能对高中的教师和学生有点帮助。
  我们先看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区别,首先,内涵不同 。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其次,二者所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 。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
  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再次,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最后,方法论要求不同。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
  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对立统一,就要反对形而上学。
  以上是二者的区别,但二者还有紧密的联系。第一,二者同属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由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组成。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真正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第二,二者相互渗透。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唯物论是基础,辩证法是核心,认识论是灵魂。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如果只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否认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那么这就是形而上学的唯物论。
  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辨证唯物论还揭示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而关于辩证法的思想又是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上的,即在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原因、状态及发展趋势。如果否认世界的物质性来谈联系、运动、发展,那就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
  所以说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既相互区别,也相互联系。
其他文献
【摘要】做好大学生读者的满意工作,目的是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图书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图书馆;追求目标;读者满意    在二十一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特别是财经院校的图书馆建设与发展跟读者的阅读满意是分不开的,读者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发展速度,需求日益加快,无论是对纸质文献的需求,还是对电子文献的需求,读者的信息量都日益丰富,变化无穷。我作为一名高校读者工作的管理员,应该怎样去面对读
长期以来受升学率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经常处于“师授生受”的状态。综观我们的数学课堂,往往呈现出这几种现象:(1)旁观现象:学生在讨论交流时,往往有部分学生怀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漫不经心地看着别人实验操作,看着别人发言,自己却不参与到活动中去。(2)学生交流只指向老师:有的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眼睛里只有老师,他所要交流的对象只有老师,这个课堂就是师生两人世界;有的学生在其他同学发言
“写作一旦脱离生活,头脑就会空虚,思想就会枯竭,文章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不仅自然风光美、农家新居美、人的心灵美,辽阔的农村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为使背临风景秀丽的山水,置身淳朴率真的农村的农家孩子,写出具有乡土味的文章,我尝试着从寻找作文与生活的契机点入手,引领他们发现农家景,捕捉农家事,走进农家人,体验农家情,使“农家”的生活在农家孩子的笔尖下“乐”了起来。  一、发现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通常以对话的方式来进行,在师生和生生的交流和探索中完成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本文介绍了数学教学课堂开展有效对话的原则并提出了有效开展对话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课堂 对话 有效性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
农村中学,特别是我们偏远山区的农村中学,由于教学资源的缺乏、教学设备、条件、环境的落后,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总是没有多大的兴趣。没有兴趣是很难学好这一科目的。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费了很多脑筋,也想了不少办法,但仍然收效不大,自从新课程改革颁布实施以后,我从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全体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及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摘 要】获取教学智慧的途径就是爱。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好了一个智慧和爱的传播者与思想者角色,你的课堂教学才会生动、活泼,才会出好的、优秀的作品。  【关键词】智慧 课堂教学 尴尬 爱    课堂教学是人对人的影响,人与人的交流的一个过程,一种活动,知识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是大家交流的话题和媒介。因此,课堂教学需要智慧。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有人说,教师是演员,三尺讲台是舞台,学生是观众,演员演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因此,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然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在亲自动手感知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感性认识,以丰富其表象,达到借助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在动手操作中,建立准确的概念  从学生的认识规律来看,感觉和知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充分感知,才能建立清晰、准确、牢固的数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改变旧有观念,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课堂气氛,树立学生信心。   关键词:创新 观念 兴趣 气氛 信心     江泽民曾说:“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坚持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搞好创新能力的培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应“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设计出面向全体学生,能激发全员参与热情的训练方法,解放学生的嘴,扎扎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教师立足课堂,以实现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为前提,充分挖掘教材的蕴含的生命意义,从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惜、尊重生命,提高生存技能以及提升生命的质量等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熏陶。同时认为科学学科中的生命教育也可以与学校、家庭、社会的活动相结合。  【关键词】科学学科 生命教育 渗透     近日,地球不怎么太平,日本9级大地震、福岛核危机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人们的生存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