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身体,从家庭出发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bu365H3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门网站“虎扑”有一个爆照打分区,很多男性用户将女友照片上传,任人评说。网站用词极尽刻薄:“3—4分是普通女生,普通脸型、一般身材、五官一无是处,让人过目即忘。”在“看脸”的时代,男孩子也逃不过身体消费,人们同样用“花美男”“小鲜肉”之类的词语大肆品评他们。在这种单一、逼仄的审美观念下,人们为了追逐“标准之美”疲于奔命。只有让“美”重新回归“美”,才能使人获得解放,而改变的力量就蕴藏在尚未成熟的青少年间。“美”的观念变革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而家庭作为青少年认识美的第一场所,就是这场“美之旅行”开始的地方。
  美的身体是个性的身体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花一样的青春即是美,然而,处在人生最美阶段的青少年,却往往认识不到自身的美。
  家庭是青少年认识美的第一场所。每个家长都期望孩子拥有美好的形象,但他们通常认为美丑皆由“天生”,很少主动去培育孩子们有关身体美的意识。青少年对潮流最为敏感,在家庭美育缺位的情况下,他们对美的看法必然被大众媒体左右。因此,在面对“何为身体之美”的问题时,青少年往往会从网红的整容脸上、偶像团体的精修图里、时尚杂志的美妆广告中找答案。然而,这种被消费主义遴选出的標准形象,显然不是真正的美。青少年的身体美育任务,不应交给以娱乐和盈利为目的的大众媒体。身体美育不能在家庭教育中缺位。
  家庭身体美育的第一要务是让孩子认识到——我的身体是独一无二的。要接受自己、欣赏自己,有自信、不攀比,不以貌取人,也不被他人言辞左右。
  作为哲学概念的“美”,几百年来令美学家争论不休。有人主张“美是客观”,有人主张“美是主观”,也有人提出“美是主客观的结合”。的确,“美”是一个综合概念。特别是人体美,更拥有多重内蕴:既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如形体、容貌、仪态等;也包括人的社会属性,如性格、品德、思想情操等。我们所欣赏的,是自然肉体美与社会礼仪美的统一,也是外在形象美与内在气韵美的统一。具体到每一个活生生的人身上,情感的亲密互动、表达的生动灵活等,都使个体焕发出不可替代、独具个性的美。这时,虽然客观因素依然有效,主观因素却占据主导。
  所谓“个性”,必然是独特的。奇怪的是,在青少年这个最敢于张扬个性、追求自我的群体中,却最流行“任网友评女友,以分数论颜值”。这种为身体美设置标准答案、漠视个体的态度,正是由于本应由家庭承担的身体美育被让渡于大众媒体。
  不难发现,当今人们熟练掌握外语和计算机,对国际局势如数家珍,但对自身的了解却越发简单粗陋。性别、年龄、身体数据、收入便是数据库里“人”的标签。以成绩为输出标准的教育模式加剧了人的简化。学生只需背诵操演,失去了独立判断和反思的能力,变成了马尔库塞笔下“单向度的人”。在以掌握技能为目的的劳工培训中,这种方式十分高效。在面对“美”这样的综合命题时,单向度的人就失去了感受和评价的能力,只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其直观表现就是放弃个性,以复制明星五官为美,以整容广告中呈现的形象为追求。
  自信是美好身体的基础
  在青少年认识自身美的过程中,家庭教育不应缺位,而要积极参与,主动引导。
  我们在社会新闻里,不时会看到一些被称为“小镇做题家”的优秀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后顿感幻灭,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甚至轻易放弃生命。惋惜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这种对自身的轻视正源于自信的缺乏。我们的孩子从学生时代起,就习惯于被单一目标驱动,认为成绩和名校才是美,缺乏独立选择的能力和对多元价值的认识。
  因此,家长在青少年时代就要勇于放手,为孩子提供独立处理社交事务、应对不同局面的机会。只有当青少年获得接触不同社会群体的机会时,他们才能看到惯习之外的新异的美,进而具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意识。
  青少年的自信扎根于由父母和血亲构建的原生家庭之中,长辈的评价和教育方式是孩子自我评价的基本依据。作为家长,当孩子产生有关身体的困惑时,不应该透过亲情滤镜廉价赞美,也不应该过于严格刻薄贬损,而要对其身体做出实事求是、客观理性的评价,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的审美观。
  人的自信并不是飘浮在空中的虚无意念,它对于身体的形貌有着神奇的改变力量。自信的人面容焕发光彩,举止从容大方,给人以美感,而缺乏自信、畏首畏尾则无美可言。自信虽然没有具体形态,但它却需要丰富的内涵作为支撑。俗话说“美人在骨不在皮”, 这里的“骨”反映出人的文化结构、内在的精神层次和修养。有些人只注重肉体数据,斥巨资整形抽脂。撇开个别悲剧不谈,即便是那些拥有傲人数值的成功案例,也被手术刀和千篇一律的模板夺去了自然的灵气和神采。这种对身体的生硬苛求,看似是在追求美,实际却是在不自信地扼杀美。
  自信是美好身体和健康审美观的基础,它来自个性化的、充实饱满的内心,也来自家庭、学校和朋辈的情谊。在与他人的交往、对他人的赞美和对自己的发现中,相信自身,我们的身体就会自然地由内而外焕发美感。
  知识与理性滋养美的身体
  自信源于内在充实,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里的“气”就是精神气质。德国美学家黑格尔曾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身体审美范畴内,理念即气质,即健康审美观的精神内核。气质使人体美不同于肉体美,它使人拥有更丰富、更耐人寻味的美。
  气质是一个人特有的、由内而外散发的独特吸引力,它不仅能提升人的品位,也能改变人的外貌。斯文、儒雅、温婉、端庄等有关形貌气质的描述,都来自内心的充实丰盈。让青少年广泛接触文化知识、多接受艺术熏陶、与人为善、团结协作,都有助于气质的提升,进而改善“天生”的面貌。
  然而,气质和理念毕竟是抽象的,必须通过具象的血肉之躯体现出来,这就对家庭身体美育提出具体的要求。
  首先,让孩子认识自己,正视自身。人体在亿万年的进化中,逐渐形成适应大自然的合理结构和比例。均匀对称、整体和谐的身体外观,意味着良好的发育,体现出蓬勃的内在生命力,自然给人以美感。所以在不同文化中都存在有关人体比例结构的美感共识,例如中国传统美人是“三庭五眼”,西方则欣赏符合0.618:1黄金比例的面部轮廓等。然而,共识是抽象的,不可能人人都长着全社会认可的“大众情人脸”。所以,与公众评价不太匹配的部分恰可看作自身面貌的特色,也就是前述“个性之美”。
  其次,养成管理身体的自觉。虽然人体基本结构由先天形成,但容貌仪态却会变化,如果放任自流,就可能走向健康与美的反面。要想保持并发展身体美,良好自律的生活习惯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必不可少,体育锻炼和艺术熏陶便是培育美好身体的有效手段。
  体育塑造美型:柔软的腰肢、挺拔的身姿等,都由科学锻炼造就;艺术则赋予美态:在欣赏音乐韵律、绘画色彩的过程中,美通过艺术气质和优雅举止表现出来。体育和艺术训练还能激发青少年的身体潜能,培养坚强不屈、追求上进的品格。家长鼓励孩子挑战自我,为更美的身体努力,也是引导孩子攀登更高人生目标的有效策略。
  身体管理是一项复杂工程,除容貌形体外,着装、言谈、举止及整体仪容的和谐等,搭建起美的多重维度。对尚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充分的信任和尊重,能使他们在成长中收获经验,在挫败中正视自我。家长主动参与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身体的变化,不回避青春期的生理现象,帮助孩子克服因社会潮流而引起的审美焦虑,才能激发出孩子无限的生命能量。
  “颜值即正义”不仅仅是一句社会流行语,更意味着多重力量对身体的角逐。它由消费社会贩卖焦虑的资本力量主导,由大众媒体制造出的时尚潮流推进。面对喧哗的外部声音,家长应担负起家庭身体美育的重要责任,引导孩子思考什么是身体美、如何获得身体美,鼓励孩子坚持个性、保持自信,从而培育真正有灵魂、有神采的美的身体。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颜源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保护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点问题,而垃圾分类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幼儿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教师要重视对其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为环保工作的良好落实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促进幼儿健康、全面成长。  【关键词】幼儿教学;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教育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学习、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幼儿教育中落实环保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使其养成垃圾
开学初,幼儿走进角色游戏室,看到被精心装扮过的“百年老街”“娃娃家”“理发店”“小吃店”等熟悉的主题环境,感觉十分新鲜,马上玩了起来。  老师在观察时发现,有的幼儿作为顾客在小吃店无所事事,想换地方又怕被老师制止;有的幼儿抱着娃娃自言自语,没跟旁边同伴说一句话;有的幼儿在破坏式地玩玩具;更多的幼儿在游戏中不断重复以前的内容。没几天,就有幼儿跟老师和同伴抱怨“我不想玩了”。  每学期开学前,老师们都
《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对教育改革进行了系统部署,在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四个方面,从国家层面重大改革、地方承担试点以及基层自主改革三个层面,推进教育改革的总体格局。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朝阳实验小学作为“中小学与高校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试点学校,通过“大小联动”的实践研究,在学校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大小联动”,使干部明确学校办学理念
【摘要】新课程改革将培养高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主要目标,通过创新教学手段,解决传统课堂中师生互动不畅的问题,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优化提供有效的帮助。文章在了解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针对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一、引言  课堂提问是一种传统教学手段,恰当的提问方式及准确的提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教育部门加大了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要全面落实提升学生品质能力,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尤其是随着教育理念的出现,对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更加深入地分析,使教材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这就意味着这门学科变得不再简单,所以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不断加强对学生知识的灌输,更应该改变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争取与多元化的模式开展教学。
对于传统的广播电视工程,如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威胁,随着时间长河的发展,如何让发展迅速的网络技术推波助澜,是未来广播工程的重要发展趋势,就是如何抢先在新兴媒体之前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本文以网络技术的宏观概念下为基础,网络技术的核心理论探索以及整理,以及相关应用策略的应用
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标准,但是职业精神的内核和本质是一致的。移动人的劳模精神主要表现在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奉献社会。要想发挥出爱岗敬业的精神需要根据服务结构的发展来改变自己的服务模式,体现自己的个人贡献价值。本文将结合“最美移动人”事迹来浅谈弘扬劳模精神,创造劳模价值的策略。
某位数学大师语,“不善于归纳总结的课堂是‘形散且神散’的课堂,善于归纳总结的数学课堂是‘虽形散,但神不散’的课堂”.由此可见,一堂好的数学课缺少不了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进行知识和思想方法的总结.只有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有深度、有潜力的课堂.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指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个人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研究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在学科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核心素养与学科的相互融合.
《嘉莉妹妹》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德莱塞的成名作,虽然作品的社会背景是在 100 多年前,但是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传递的道德观念、讲述的社会现象,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社会虽然发展,但是人性却没有改变,人们仍然围绕主人公的命运展开热烈的讨论。本文将从以嘉莉妹妹为代表的新女性形象的形成过程、嘉莉妹妹这一人物形象所反映出的作者德莱塞的自然主义道德观,两个视角来分析嘉莉妹妹这一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