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来源 :教育界·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ror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将培养高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主要目标,通过创新教学手段,解决传统课堂中师生互动不畅的问题,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优化提供有效的帮助。文章在了解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针对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一、引言
  课堂提问是一种传统教学手段,恰当的提问方式及准确的提问语言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迅速切入课堂知识点,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准确定位学习重点,并在问题分析和解答中实现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在具体教学中,如何解决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增强提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教师需要探索的关键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各行各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对于地理人才的需求量及专业要求逐渐提升,要求学生不但具备完善的地理学科知识,而且具备实践应用能力和技巧,发挥学生在未来岗位中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教育部门针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制定了地理人才培养规划,明确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改革的目标,并提出核心素养的理念,促使中学地理教学着重于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分为人地协调观念、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地理实践能力等四个部分。
  第一,人地协调观念。人地协调观念作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中心理念,是指学生对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认知和判断。学生在知识学习中,逐渐建立起人地協调理念,正确看待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根据所产生的不同后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分类,提出改进的方案。
  第二,区域认知能力。首先要求学生对地图有所认知,并明确不同地理位置的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应将地图作为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图所呈现的各种信息,并培养学生识图和绘图能力。
  第三,综合思维能力。高中地理学科内容繁多,不仅涉及基本的地形地貌,而且包含气候、洋流、人口分布、工业发展、城市结构等内容。这就要求学生针对自然环境和地方发展情况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把握二者的关联,利用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对地理知识的应用。
  第四,地理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生课外实践、地理实验、社会考察等技能。学生形成地理实践能力就可利用理论知识完成实践练习,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对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的深刻认知,感知地理知识的价值,并主动提升学习的自主性,为日后深层次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方面
  地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是课堂教学问题的发出者,教师所设置的问题难易程度及质量高低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然而,通过对高中地理教学提问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是问题过于肤浅,提问仍然以判断式如“是不是”“对不对”或者自问自答的设问为主,问题没有深度和广度,缺少对学生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度探索欲望不足。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大部分地理教师所设计的问题都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为主要目的,课堂提问以记忆型的问题为主,思维启发式的问题偏少。不具备难度的问题,学生往往只需要查找课本就能完成解答,不但很难激发学生深度思考的欲望,而且不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致使提问的作用不显著。
  二是为学生预留的思考时间不足,提问有效性不强。在当前严峻的教育形势下,高中地理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繁重,而课堂提问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进度,忽视了对学生思考时间的设定,留给学生课堂思考、交流的时间太少,导致学生深入研究的程度不足,调动知识储备、整理归纳、科学表达的时间不足,使得提问的有效性降低。
  三是提问对象的选择存在盲目性。教师在课堂中选择提问的学生多为主动举手的学生,而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在课堂中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占据少数。这种提问对象选择的不合理性,会使小部分学生不能发表自我看法,无法调动学生全部的热情,无法产生良好的提问效果。
  (二)学生学习方面
  学生作为地理课堂中的被提问者,在应对教师所提出的教学问题时,是否调动思维进行深入思考以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因素,是决定地理教学效果的关键。结合学生地理课堂学习现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回答问题的主动性不足。对于教师所提出的教学问题,部分学生认为问题内容过于枯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一部分学生性格过于内向,不愿意在课堂中表现自我,回答问题的主动性不足。
  第二,主动质疑的勇气和能力不足。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分析问题并找到问题的原理远比正确回答出一个问题更重要。虽然在全面落实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大力贯彻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理念,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以传统理念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过于呆板的教学流程,很难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提问的学习习惯。学生缺少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就不能实现地理学科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发展,影响全新知识体系的构建。
  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地理教师缺少对提问技巧的研究
  分析地理课堂教学提问出现的问题,发现教师缺少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认知以及忽视对问题的设计是造成提问效果不显著的主要原因。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将教学研究的重点放在科研项目上,忽视对提问方式和内容的研究,导致提问的效果不佳。教师只有转变教学理念,主动参与到提问研究中,才能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并逐渐掌握有效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提升提问效果。另外,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忽视对问题的设计,将全部精力放到知识呈现上,也是造成提问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教师如果没有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发展现状完成备课,在教学实践中就容易出现提问盲目和随意的现象,从而造成资源和时间的浪费。   (二)学生问题意识过于淡薄
  一方面,对于高中阶段学生而言,对于地理课程内容的认识还停留在表层,部分学生遇到问题时不习惯利用所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因而部分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过低。教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能够认识到知识之间存在的关系,并完成对所掌握知识的合理应用,就会为问题解决带来帮助。但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地理课程主要安排在初中阶段的后期,学生积累的学习经验较少,知识之间有所脱节,很难与高中地理知识形成衔接,影响学生高中地理学习的实际效果。
  另一方面,问题意识作为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可细化分为三个层次:感知问题,解决问题,产生问题意识。感知问题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开始,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高中学生必备的品质。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提出问题早已不是教师的独有权利,学生也可针对教学内容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是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学生很少主动发现问题并发表看法,不但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不强,自身问题意识和能力也较为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创造性思维很难发挥,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会受到限制,并陷入错误的学习模式中,无法获得良好的地理学习成效。
  五、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技巧
  (一)结合培育目标合理设计课堂问题,培育学生人地协调观念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任务。地理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中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要通过合理设问锻炼学生识别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领略地理知识的奥秘。为此,在正式实施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结合学生学习能力和诉求加强对问题的设计,增强问题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课堂上,教师应秉承以學生为主体的理念,通过对学生思路的引导,挖掘学生的知识探索力,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知识,在教师和同学辅助下完成对问题的解答。
  例如,在学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在课前备课阶段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查找相关资料,并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问题:“城市结构由什么组成?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有哪些?城市为居民提供的服务是什么?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下未来城市结构将面临什么样的变化?”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可阶段性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的观念。在学生获得基本认知后,教师可安排学生以地图为主要载体,对我国城市空间进行划分,并在实践中带着问题思考怎样划分才能发挥出城市的功能优势等。通过对不同难度问题的探索,学生逐渐掌握了解题的思路和技巧,并树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为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城市环境保护贡献自身力量,最终实现思想观念和素养的提升。
  (二)创设地理课堂探究情景,弥补学生实践能力的缺失
  捷克教育学家提出:“不管什么样的知识,都不能因为它在课堂中具有学习价值而去探索,而是因为在生活中具有用途才去学习。”这种教学观念深刻彰显了教学内容应与生活实际保持联系的理念,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掌握应用方法,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满足新课标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针对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大量生活经验但缺少系统化应用的问题,教师应在教学中发挥自身的思想引领作用,创设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并利用地理知识去解释这种现象。
  例如在学习“洋流”知识时,教师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郑和下西洋时,为什么选择冬季出发夏季返航?”引导学生查找教材内容和概念,为学生思考预留充足时间。然后教师引入洋流知识,并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洋流在地图中的走向,为学生创设多媒体的教学情境。在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理解后,教师还可提问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哪些受洋流影响而产生的气候变化?”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研究,保障学生思路传递和共享。在学生完成讨论后,教师可提问小组代表表达看法,其他组学生作为评委对该代表的回答作出点评,利用这种互动的方法来避免传统课堂中提问对象局限性的问题,保障所有学生都拥有表达自身看法的机会,充分活跃地理课堂氛围,并完成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实施差异性教学,培育学生地理综合思维
  受到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教育氛围等因素影响,在学习地理知识时,高中生在思维能力和空间意识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针对这种现状,教师为加强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应在课堂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能力发展情况实施差异性教学。具体做法为教师设置不同学习任务,并根据不同任务难度设置问题,保证问题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例如学习“人口变化”相关理论知识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我国环境污染程度与人口数量变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人口迁移为城市带来什么样的改变?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容量的关系?”等,引导学生快速抓住所学重点,并利用所掌握知识完成问题分析和解答。地理综合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很快得到问题的答案,但是对于基础能力稍差的学生来讲,这种问题存在一定的难度。于是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和教学辅助资料,在学生独立思考时进行思路的点拨。在学生完成基本认知后,教师可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鼓励学生完成阶段性的解答。利用这种提问方式不但可让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获得学习的信心,并在教师引导下锻炼综合思维能力,而且能使能力较强的学生获得思维的拓展,实现全体学生学习质量的共同提升,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落实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提问方式已经逐渐成为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教师在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设问,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定位学习的重点,而且能有效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逐渐实现人地协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成效,为日后深入学习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王婉霞.核心素养导向下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4):65-66.
  叶芳菲.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滑坡与泥石流灾害”为例[J].地理教育,2019(08):48-50.
  王苗,史春云.核心素养下基于GIS的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以“徐州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08):34-36.
  芦怡婷.“地理眼”看世界——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起始课设计[J].地理教学,2018(16):18-20,52.
其他文献
唐宋时期敦煌学校教育比较发达,教育体系比较完备,除了经学教育外,还设有医学、道学及伎术院学。但这些学校的设立,几乎不为传世文献所记。文章以目前所见敦煌地志文书及题记为线索,对唐宋时期敦煌地区相关学校的基本情况作一简要梳理。
幼儿园特色活动一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但在以往的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往往扮演着指挥者的角色,对孩子们的推动比较单一。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如何聚焦孩子们的需求,让教师真正成为孩子们活动背后的观察者、支持者和引导者。我以幼儿园的“竹趣”特色活动为例,谈谈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转变。  从教师策划到师幼共建。以“寻竹踏青游”为例,在以往的活动开展过程中,走怎样的路线、到达目的地之后去干什么都由教师说了算,孩子们
初中阶段作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与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符合新课标要求下,对于学生美术能力的相关培养要求,同时,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美术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提升自身审美能力,感受生活的美好。为此,本文将对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希望本文为广大初中美术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竹笛是我国较早出现的民族乐器之一,由于其构造简单、音色明亮圆润、演奏技巧丰富,颇具艺术表现力,深受人们的喜爱。我园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和周边古文化民族特色,结合“育竹”特色课程,选择以竹笛为艺术切入口,以幼儿竹笛吹奏为载体,成立竹笛社团,借以体验竹笛文化的精髓,挖掘竹文化的内涵。  开展竹笛社团的有效策略  精心打造、专家引领,提高艺术修养。为了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使幼儿掌握精准的吹奏技巧,我园聘请国
我国拥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青铜铸造技术的出现,标志着古老的中华民族从一个以石器为主原始时期进入到了物质生活富足的青铜器时代,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里程碑。将青铜文化融入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还能增进小学生对地方青铜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本文将对青铜文化进行简要阐述,对青铜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一点尝试进行分享,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在课程游戏化的大背景下,一线教师的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出新,从现有的成熟蓝本课程逐渐向生发课程方向走。这就意味着需要培养幼儿信息相关能力,即对信息的敏感度及驾驭能力,使他们主动挖掘信息源,主动构建知识成长阶梯。
“动手做”栏目是通过苏教版数学教材展示的情景,学生动手动脑“做”数学的学习活动,利用有关数学学习工具,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进行的数学操作或探究活动。我们研读了“动手做”的相关研究,并对苏教版“动手做”栏目进行了梳理,在区级层面多次开展“动手做”研讨活动,积累了一些“动手做”的教学经验。文章就如何借助“动手做”,促使数学教学抵达深处进行了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保护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点问题,而垃圾分类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幼儿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教师要重视对其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为环保工作的良好落实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促进幼儿健康、全面成长。  【关键词】幼儿教学;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教育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学习、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幼儿教育中落实环保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使其养成垃圾
开学初,幼儿走进角色游戏室,看到被精心装扮过的“百年老街”“娃娃家”“理发店”“小吃店”等熟悉的主题环境,感觉十分新鲜,马上玩了起来。  老师在观察时发现,有的幼儿作为顾客在小吃店无所事事,想换地方又怕被老师制止;有的幼儿抱着娃娃自言自语,没跟旁边同伴说一句话;有的幼儿在破坏式地玩玩具;更多的幼儿在游戏中不断重复以前的内容。没几天,就有幼儿跟老师和同伴抱怨“我不想玩了”。  每学期开学前,老师们都
《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对教育改革进行了系统部署,在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四个方面,从国家层面重大改革、地方承担试点以及基层自主改革三个层面,推进教育改革的总体格局。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朝阳实验小学作为“中小学与高校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试点学校,通过“大小联动”的实践研究,在学校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大小联动”,使干部明确学校办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