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幼儿“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教育

来源 :教育界·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enjiek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保护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点问题,而垃圾分类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幼儿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教师要重视对其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为环保工作的良好落实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促进幼儿健康、全面成长。
  【关键词】幼儿教学;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教育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学习、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幼儿教育中落实环保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使其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环保教育是幼儿日常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形式培养幼儿的垃圾分类意识,并引导幼儿在不断实践、体验中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幼儿园教育的有效性,而且能够为幼儿今后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一、培养垃圾分类习惯的意义
  在幼儿教育中落实环保教育,培养幼儿的垃圾分类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人类在生活、生产中会产生大量垃圾。这些垃圾如果得不到分类回收,不仅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且不利于资源的回收再利用,严重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所以,如何减少垃圾,改善环境,是人类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第二,随着人类对资源的不断开发,资源浪费现象屡见不鲜。尽管目前人类已经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采取了相应措施对环境实施保护,但没有获得理想效果。为了增强全民的危机意识,使每个公民都能够积极参与到环保活动中,需要从娃娃抓起,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但是目前我国垃圾分类工作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与监督,无法保证垃圾分类工作的落实与推广。所以在可塑性较强的幼儿阶段对幼儿实施垃圾分类引导,使其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对我国环保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教育内容
  (一)提高幼儿的环境认知
  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垃圾分类意识,首先需要促进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这就需要教师为幼儿提供充足的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并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丰富幼儿的自然感知,為培养幼儿垃圾分类习惯奠定基础。教师需要树立起“环境是幼儿的重要教师”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幼儿园资源为幼儿创设相应的自然环境,引导幼儿与自然进行有效接触,使其更加亲近自然,认识到自然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显著提升幼儿环保的自主性。
  (二)了解垃圾分类相关内容
  垃圾分类就是依据垃圾性质实施有针对性的处理。培养幼儿垃圾分类意识,可以增强幼儿的垃圾观念,使其了解可回收,不可回收,干、湿垃圾的性质。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幼儿对垃圾分类的详细内容进行了解,从多个角度培养幼儿的垃圾分类习惯。教师还可以定时、定点引导幼儿投放垃圾,对幼儿投放垃圾的良好习惯进行培养。
  三、培养幼儿垃圾分类习惯的途径
  (一)在生活教育中加强幼儿感知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想要对幼儿的垃圾分类习惯进行有效培养,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有效宣传,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引导幼儿对垃圾分类的方法与规则进行了解与掌握,然后在不断地实践、体验积累中,对幼儿习惯产生有效影响。教师可以在班级内设置专门的垃圾分类宣传区域,组织幼儿制作简易垃圾桶,对垃圾桶外形进行个性设置,使其变为幼儿较为感兴趣的形象,例如白色的小兔、橘色的小猫、蓝色的精灵、黄色的城堡,并依照垃圾种类对垃圾桶进行命名。为了让幼儿明确每个垃圾桶盛放垃圾的范围,教师可以运用多种颜色的卡纸制作相应的垃圾形象,并粘贴在垃圾桶上。教师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对垃圾分类产生更加明确的理解。
  此外,教师可以运用童话、歌谣等形式帮助幼儿理解与掌握垃圾分类知识,显著提升幼儿的垃圾分类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针对功能不同的垃圾桶,引导幼儿设计相应的宣传标语。如针对可回收垃圾桶,幼儿会写:“如果遇到可以回收的垃圾,可以放到我这里呦!”幼儿还可以通过绘画方式进行表达。幼儿在亲身参与中进行体验,有利于更加直观、深刻地了解与掌握垃圾分类相关内容,在垃圾分类方面产生认同感,并且可以提升在垃圾分类方面的监督意识与能力。
  (二)在游戏中培养垃圾分类习惯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游戏是幼儿最为喜欢的活动之一,也是有效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培养幼儿垃圾分类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相关游戏落实教育目标,让幼儿意识到不同垃圾可以采用不同方式处理。同时,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对垃圾分类进行亲身体验。
  例如,在“垃圾宝宝回家”游戏中,教师可以在纸上写出实际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垃圾,并在小木桶上贴上“不可回收”“可回收”“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等标志,让幼儿依照垃圾分类标准将写着垃圾名称的纸放进小木桶中,有效实施分类操作。这样不仅可以使幼儿感受到游戏的乐趣,而且能够培养幼儿的垃圾分类意识,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为了让幼儿充分了解废物再利用的意义,教师可以带着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一些安全、干净的废品制作充满创意的工艺品,在充分发挥幼儿自主性,提升其实践能力的同时,有效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为。更重要的是,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能够对生活、艺术的美产生深刻体验,这对于幼儿的健康、全面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有效组织主题活动
  幼儿园是开展与落实幼儿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学成败对幼儿园教育效果有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对幼儿实施环境教育,需要立足于幼儿园,将幼儿园教学与社会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对幼儿的垃圾分类意识与能力进行培养。
  例如,在“垃圾分类回收,创设美丽生活”主题活动中,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口号形式在无形中对幼儿实施教育,然后开展分级教学,引导幼儿对垃圾的来源、种类、危害等进行调查,使其在实际操作中了解到垃圾分类的方法与重要性,并对垃圾回收再利用产生有效认知,同时还有利于幼儿懂得在实际生活中怎样对环境实施保护。此外,教师还可以有效延伸主题活动,鼓励幼儿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对垃圾实施分类处理,珍惜与保护资源。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注意重点在于引导幼儿对垃圾进行分类,明确认识分类标志,同时让幼儿在对垃圾进行有效分类的基础上,了解哪些垃圾是可以循环再利用的。教师以幼儿自身特点为依据,对教育尺度进行有效把握,在确保幼儿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幼儿对垃圾实施有效分类,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分类习惯,为环保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四)日常活动中培养垃圾分类意识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通常会设置众多的活动时间与区域,让幼儿依据自身兴趣、需求对活动进行自主选择。所以教师可以将垃圾分类教育融进幼儿的日常活动中,以提升幼儿的探索能力;并在互动活动或者手工制作中融入垃圾分类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环保理念。在日常活动中实施角色扮演,可以让幼儿更好地参与教育活动。
  例如,让幼儿对垃圾收集员、分类员等角色进行扮演,对垃圾收集与分类的过程进行体验,并对其产生深刻认识,以帮助幼儿树立起完整的垃圾分类理念。在手工制作活动中融入垃圾分类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分清垃圾的性质,掌握对垃圾进行处理的方法,发现变废为宝的乐趣。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幼儿充分利用资源,明白可回收的重要意义,而且能够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获得多种多样的玩具,充分调动幼儿开展垃圾分类的兴趣。环保理念的培养不是朝夕之功,需要教师长久坚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落实环保教育,有效培养幼儿的垃圾分类意识与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健康、全面的成长。
  (五)重视家园合作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同等重要,家园合作是促进幼儿教育高效开展的重要手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教师,如果父母在幼儿面前没有树立良好表率,缺少与教师的有效配合,那么就很难保障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所以在对幼儿垃圾分类习惯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垃圾分类教育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群、幼儿园平台等将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给家长,让家长对幼儿所学知识加以了解与掌握。这样有助于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树立良好榜样,有意识培养幼儿的垃圾分类习惯。同时,幼儿园可以组织相关的亲子活动,让幼儿与家长配合实施垃圾分类。家长在对良好生活环境进行创设的同时,要为幼儿进行有效示范,显著提升幼儿的环保意识与能力。
  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阵地,是落实基础教育的关键所在。在现代化社會背景下,幼儿园需要重视对幼儿环保意识的培养,使其从小就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这样不仅有利于幼儿健康、全面的成长,而且有利于提升整体国民的环保意识,从而让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杨媛媛,杨洁.幼儿“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J].教育导刊(下半月),2020(07):84-87.
  韩品品.基于垃圾分类养成教育的幼儿园文明行为培养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20(09):103.
  王建华.浅谈幼儿日常实践活动中环保教育的渗透[J].才智,2019(08):178.
  肖玲,单宝顺.幼儿园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7(05):12-14.
  陆云凤.幼儿园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教育的路径[J].家长,2020(11):187-188.
其他文献
现阶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一个热议的课题,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小学时期不仅是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而且对个人的学习和成长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从多角度、各环节出发,切实提高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从而在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基础上,达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人的全面发展。本文在阐释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内容及内涵的基础上,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近年来,学前教师队伍的男女比例和专业水平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家逐渐意识到男性教师在幼儿园里发挥的独特作用,但目前幼儿园男教师的人数未能达到社会所需。让男教师在大众的关怀下安心学习、提高专业认知水平、增强工作热情和进取心,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幼儿园的教学工作,从而实现职业的长远发展,是山东省滕州市实验幼儿园一直关注的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幼儿园男教师的专业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其工作态度。专业认知由专业知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了有效地巩固与反馈,更为了拓展与提升。而作业的精准性、科学性、激励性将大大提升作业的价值,并促进学生在作业环节的兴趣与思维。因此,不一样的作业,将开启学生的幸福学习之旅。
唐宋时期敦煌学校教育比较发达,教育体系比较完备,除了经学教育外,还设有医学、道学及伎术院学。但这些学校的设立,几乎不为传世文献所记。文章以目前所见敦煌地志文书及题记为线索,对唐宋时期敦煌地区相关学校的基本情况作一简要梳理。
幼儿园特色活动一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但在以往的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往往扮演着指挥者的角色,对孩子们的推动比较单一。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如何聚焦孩子们的需求,让教师真正成为孩子们活动背后的观察者、支持者和引导者。我以幼儿园的“竹趣”特色活动为例,谈谈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转变。  从教师策划到师幼共建。以“寻竹踏青游”为例,在以往的活动开展过程中,走怎样的路线、到达目的地之后去干什么都由教师说了算,孩子们
初中阶段作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与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符合新课标要求下,对于学生美术能力的相关培养要求,同时,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美术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提升自身审美能力,感受生活的美好。为此,本文将对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希望本文为广大初中美术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竹笛是我国较早出现的民族乐器之一,由于其构造简单、音色明亮圆润、演奏技巧丰富,颇具艺术表现力,深受人们的喜爱。我园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和周边古文化民族特色,结合“育竹”特色课程,选择以竹笛为艺术切入口,以幼儿竹笛吹奏为载体,成立竹笛社团,借以体验竹笛文化的精髓,挖掘竹文化的内涵。  开展竹笛社团的有效策略  精心打造、专家引领,提高艺术修养。为了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使幼儿掌握精准的吹奏技巧,我园聘请国
我国拥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青铜铸造技术的出现,标志着古老的中华民族从一个以石器为主原始时期进入到了物质生活富足的青铜器时代,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里程碑。将青铜文化融入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还能增进小学生对地方青铜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本文将对青铜文化进行简要阐述,对青铜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一点尝试进行分享,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在课程游戏化的大背景下,一线教师的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出新,从现有的成熟蓝本课程逐渐向生发课程方向走。这就意味着需要培养幼儿信息相关能力,即对信息的敏感度及驾驭能力,使他们主动挖掘信息源,主动构建知识成长阶梯。
“动手做”栏目是通过苏教版数学教材展示的情景,学生动手动脑“做”数学的学习活动,利用有关数学学习工具,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进行的数学操作或探究活动。我们研读了“动手做”的相关研究,并对苏教版“动手做”栏目进行了梳理,在区级层面多次开展“动手做”研讨活动,积累了一些“动手做”的教学经验。文章就如何借助“动手做”,促使数学教学抵达深处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