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部落:运城市新绛县光村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wu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村,位于山西省吕梁山脉姑射山东南麓的运城市新绛县泽掌镇。上世纪五十年代文物普查,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光村遗址,表明至少在3000年前这里已有人类聚居并形成一定的文明,元代以前形成村落。经过历代村贤志士的不断修葺与创建,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光村已经形成以宗教建筑为景点、护村城池为屏障、豪宅大院为核心、传统技艺为特色的村居文化。
  关于光村名字的由来,当地有一个美妙的传说:北齐时夜,光村现址上空突现昼光,耀眼夺目,奇艳绝丽,村民遂以吉兆上报朝廷。皇帝龙颜大悦,恩准周边居民迁居于此,并赐名光村。唐贞观年间,一蔺姓人官拜尚书,为官清廉,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其德操,钦准在村北修建福胜寺。明清时期,社会繁荣稳定,光村的发展达到鼎盛。据不完全统计,仅清朝受皇封的官吏就达40余人,最高官至四品。民国时期,远近闻名的晋商有20余人,如蔺世荣创办了当时晋南最大的钱庄——兴业钱局。
  光村鼎盛时期,有蔺、薛、赵、王四大家族,远近闻名,其兴衰成败,见证着光村的兴盛与衰落。蔺家人把光村作为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的故里,认蔺相如为自己的祖先,村北福胜寺内曾经有蔺相如、廉颇的塑像。蔺家人善于仕途,世世代代常有为官之人,村内有碑文记载蔺于淳被敕赠武德左骑尉,身居官位,仍不忘家乡父老,以身作则,广施钱财,建设家乡,为所有从光村走入仕途的人作出榜样。1986年,蔺家后人蔺永茂、蔺涛父子经多方搜集资料,精心钻研,终于制作出工艺失传300余年的四大名砚之一——绛州澄泥砚。
  在光村,最能体现家族文化的就是祠堂建筑和民居院落。历史上光村原有蔺氏祠堂3座、赵家祠堂2座、薛家祠堂1座、王氏祠堂2座,现仅存薛家、王氏、蔺家祠堂各1 座,其中赵家十八院当初规模超过了晋中的王家大院和乔家大院。赵家十八院始建于乾隆年间,赵家因在苏杭二州做生意而发家。赵家家主喜欢南方风格的建筑样式,于是在苏杭找到能工巧匠绘制了18座联体院子的造房图,18座院同时动工、一起建成、耗时18年。全院砖木结构,四面插廊,檐下花板雕柱,刻工极为精细。下设花雕门扇,雕花石鼓。院院有门,可互相通行,是晋南建筑与江南风格的完美结合。薛家大院始建于清末,24座院落形成一条胡同,人称为薛家胡同。主院三道大门,二门内为客厅,为二层砖木结构,堂内墙壁饰以木雕,别致儒雅。
  村中原有阁楼(又称鸽楼或看家楼)14座,现仅存两座。阁楼置于院落入口门楼之上,其高度可达四五层楼之高,青砖砌成,内设楼梯,上有垛口,有瞭望、防盗、防火之功能,其规模制式方圆百余里也不多见。
其他文献
东长垣的“外语学校”  1939年1月2日,八路军总部庆祝元旦大会接近尾声,杉本一夫、小林武夫、冈田义雄3名日军俘虏突然走上舞台,当场宣布要参加八路军。朱德总司令上台和他们紧紧握手,欢迎他们加入八路军,成为在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优待俘虏政策感召下产生的第一批“日本八路”。这件事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进一步感到,随着俘虏的日军官兵越来越多和投诚的日军从无到有,开展对日俘教育改造
期刊
天津卫三宗宝——南开、永利、《大公报》。这里所说的“南开”指的是南开学校,包括中学部、大学部、女中部、小学部。提起南开学校,一般人大都知道其创办人是著名教育家严修、张伯苓,而对南开学校创办人之一、山西人王益孙协创学校的感人事迹却了解甚少。  说起王益孙,还得从他祖父王益斋说起:王家原籍山西洪洞,创业人王益斋于清咸丰年间在天津城西永丰屯一带以放印子钱(高利贷)为业,后开设益德号钱铺,被称为“益德王”
期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山西芮城县举办了一次旨在宣传其悠久历史的图片展,其中出土于清凉寺的精美玉器图片引起了当地社会各界的注意。1997年,“陕、晋、豫三省古代玉器精华展”在三省巡展,其中包括出土于清凉寺的琮、璧、钺、环等精美玉器,让相关人士为此感到十分震惊。2005年4月7日,经过全国考古学界20位专家严格的评审,清凉寺墓地的考古发掘项目被评为“第十五届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是什么让“清凉寺
期刊
雀鼠谷  《周书》记载为调鉴谷。北魏时候《水经注》记为“冠爵津”。北朝之后叫“爵津谷”,民间始终称为“雀鼠谷”,简称“雀谷”。  1、雀鼠谷,极言地形之险。  雀鼠并不是两种动物,而是一种。《诗经·魏风·硕鼠》陆机注:今河东有大鼠,能人立,交前两足于头,跳舞善鸣金,食人禾苗,人逐则走,入树空中,亦有五技,或谓之雀鼠。因此地多雀鼠,因称雀鼠谷。  冠爵指的就是鹳雀,是一种攻击力较强的鸟,属于力禽或猛
期刊
张壁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西南5000米处,绵山北麓。村子三面环沟,一面靠山,由高约10米的黄土堡墙围起,形成一座堡垒式村落。村子按照古代星相学规划建造,30多处地面建筑物与标志物都与中国古代星宿一一对应,其中南堡门对应张宿位,北堡门对应壁宿位,故称张壁。“壁者,军垒也”,张壁最初很可能就是军事堡垒,因此也称张壁古堡。  2005年,张壁古堡参加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名镇》展示,并荣膺“中国十
期刊
梁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城东南6千米处的岳壁乡,面积约7平方千米。据村内积福寺碑文记载,村北渊公宝塔始建于元朝元贞二年(1296年),说明村落形成至少已有700多年。从民间流传的谚语“先有源池梁村,后有平遥古城”,不难推测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    古村由一街五堡组成,布局呈凤凰展翅之状,人称“凤凰村”。五座古堡均筑有堡墙、堡门、门楼。总长1060米的古源街北的广胜寺如凤头高昂;东和堡、西
期刊
裴丽生(1906-2000),山西垣曲人,早期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是山西牺盟会13位常委之一,长期在太岳、太行区担任行署副主任、主任等职,是山西运城、临汾、晋中、太原四大战役的后勤司令。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太原市第一任市长,1951年任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兼省政协主席,1956年3月奉调入京,担任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副院长等职。1961年,为研制“两弹一星”,国务院成立两个协作小组,裴
期刊
我是一位“家谱迷”,二十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一本普通的柳氏家谱,让我了解了身世,迷上了家谱,一发不可收拾,从一家之谱,到百家姓氏,开始了漫长的寻根之旅……  发现身世 痴迷家谱  1970年,我出生在浙江兰溪的一个农民家庭。柳姓是大姓,我们村就有三四千人。父母识字不多,两个伯父却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经常听他们说起一位名叫柳贯的祖宗,如何的才高八斗,如何的多才多艺,如何死后被赐葬金头……  对于
期刊
找到三叔潘成德珍藏的照片,他在黑龙江省海林县人民武装部任参谋时,有幸与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集体合影。  早在1946年小分队林海雪原剿匪时,时任杨子荣所在二团副政委的曲波与小分队的同志多次在我家借宿。也是在英雄的感召下,我二叔潘成江、老叔潘成和、三叔潘成德、表叔刘举友都参了军。老叔牺牲后,部队让二叔复员了。1958年我在林口县一中读书时,三叔潘成德在县人武部供职。恢复海林县建制后,他调到
期刊
在仔细翻检沁河流域的有关文献后,大体可以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即沁河流域的世家大族,不论是将军还是文职官员,不论是饱读诗书之士,亦或家财万贯的富商巨贾,他们开始在沁河流域发迹,并逐渐走向朝堂、走向五湖四海,变得引人注目,其年代大致可以从宋金元时代算起。在此,最值得称道的便是以北宋时代的沁水县(当时叫端氏县)窦庄窦氏、元代的阳城县屯城郑氏和下交原氏等为代表的曾经显赫一时的早期大姓望族。较之明清时代后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