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丽生与“两弹一星”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k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裴丽生(1906-2000),山西垣曲人,早期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是山西牺盟会13位常委之一,长期在太岳、太行区担任行署副主任、主任等职,是山西运城、临汾、晋中、太原四大战役的后勤司令。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太原市第一任市长,1951年任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兼省政协主席,1956年3月奉调入京,担任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副院长等职。1961年,为研制“两弹一星”,国务院成立两个协作小组,裴丽生均为其成员,为“两弹一星”工作作出了不懈努力和重大贡献。
  1956年1月,中央召开全国知识分子问题大会,周恩来总理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提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提出了“制订1956年到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的任务和要求,并提出“用极大的力量加强中国科学院,使它成为领导全国提高科学水平,培养新生力量的火车头”的保障措施。
  全国知识分子问题大会刚一结束,2月便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选调干部。时任地方工业部党组书记的张劲夫由陈毅提名,时任山西省长兼政协主席的裴丽生由安子文提名,经中央批准后,分别担任中科院党组书记、副书记职务,并随及抽调百余名地市级(包括省军级)干部到科学院各研究所担任所级领导,把更多的科学家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好地致力于科学研究工作。
  裴丽生到任后,党内任中科院党组副书记,行政上先任秘书长,后任副院长,协助张劲夫主持院内日常工作,并负责生物、地学、资源综合考察等方面工作,在国防尖端科学研究协调方面,科学院成立新技术局,也由他分工负责。
  1961年,聂荣臻副总理分管中科院时提出:五院(即后来的七机部)、二机部、中国科学院,三家要拧成一股绳,共同完成“两弹”研制任务。中科院的国防科研工作由裴丽生分工负责,他协助张劲夫与国防科委、二机部、五院等部门建立协作关系,国务院建立原子弹、导弹两个协作小组,裴丽生均为其主要成员,依托新技术局对中科院系统各有关研究所的国防科研工作具体部署,从任务、学科、协作、人员、条件等方面加强管理,多次到科研第一线,及时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到1965年,全院107个研究机构5.5万人中,以承担国防科技工作为主、由新技术局归口管理的科研机构达到42个、仪器厂4个,参加人员3万多人,除承担国防科委、二机部、五院提出的为研制原子弹、氢弹、导弹配套的科研、试制和小批量样机及配件生产任务外,还承担由中央专委(主抓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的最高统帅机构,主任为周恩来,秘书长罗瑞卿)下达的其它重要任务,如超低空地空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为中科院系统参与研制“两弹一星”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协调工作。
  裴丽生与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从构思到建议,最早都是中科院提出并付诸实施的,1957年前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根据地球物理探测研究的需要,提出了开展火箭探空和研究人造卫星的建议。1958年5月,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中科院党组在组织科学家讨论的基础上,决定把人造卫星工作列为全院1958年的第一号任务,代号为“581”研制组,组长为钱学森,副组长为赵九章、卫一清,并成立了新技术局主管中科院系统承担的国防尖端科研工作,主任为谷羽,分管领导为裴丽生。
  裴丽生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几乎每周都要召开一两次专题会议,认真听取各有关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和科技骨干发言,协调院机关职能部门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全力以赴保障科技人员攻克技术难关。在各研究所夜以继日的通力合作下,仅两个月,就完成了运载火箭的初步设计,并拿出了载有多种高空环境探测仪器及动物舱的两种探空火箭头部模型,为自力更生发展我国空间事业迈出了艰难的一步。
  与此同时,在国防科委组织下,中科院与国防部五院联合研制“和平一号”地球物理火箭探空计划。该计划中科院由裴丽生负责,五院由梁守槃负责联系,靶场挂钩问题由五院刘秉彦负责,力争1959年国庆十周年时成功发射。
  1959年,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调高”的八字方针。邓小平和陈云同志分别指示:“卫星还要搞,但是要推后一点。”中科院党组决定暂停卫星研制工作,集中力量先搞气象火箭探空,为此,裴丽生多次到火箭试验场观摩视察。在《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希季》一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述:“在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发射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秘书长裴丽生和力学所所长钱学森等人都来现场督战。”
  1960年,山西省凭借太原市的工业优势和技术人才条件,研发出一种名为“0300号产品”的探空运载火箭,但箭上没有探测仪器,也没有遥测和跟踪定位等地面系统。于是,他们向中科院求助,裴丽生即安排地球物理所二部和自动化所二部给予帮助。9月下旬,两所分别派出工作组到太原,并陆续运去仪器和设备;11月中旬,完成了发射前的调试和检测工作。裴丽生和力学所所长钱学森、地球物理所副所长卫一清到太原察看并听取各技术系统工作准备情况的汇报。12月7日发射当天,又赶赴太原发射现场,虽然火箭最终因尾翼强度不够未达到预期目标,但取得了火箭探空发射工作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在内的实战经验。裴丽生亲自到各测量点,鼓励大家不要泄气,不要背思想包袱,做好工作总结,以利再战。
  1961年4月,前苏联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再次引起我国科技界和国防部门的极大关注。为了发扬科技民主,进行充分的技术论证,中科院组织了星际航行座谈会,确定每次由一名专家讲一个专题,然后让大家充分讨论,钱学森、赵九章等知名科学家都先后主讲。每次讲座,裴丽生都请与会科学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增进了大家的共性认识,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设想和建议,为后来的卫星工程顺利上马提供了技术储备。这样的讲座,延续了3年,共举办了12次,均由裴丽生主持。系列性的星际座谈会,把裴丽生与相关的科学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961年5月6日,中央专委第12次会议根据国防科委的报告,决定将人造卫星列入国家计划,并确定由中科院为卫星总体技术抓总单位。卫星本体也由中科院负责研制,七机部负责运载工具,地面测控由中科院和四机部共同负责。在裴丽生的主抓下,中科院及时报送了《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地球卫星工作的规划方案建议》,中央专委第13次会议讨论了这个报告并原则批准有关建议。中科院确定仍由裴丽生负责具体组织工作。   1963年,中科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领导,为我国航天事业早期发展,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1964年8月17日,中科院召开由裴丽生主持的会议,专题落实中央专委批准的《中国科学院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规划方案建议》,决定成立以裴丽生为组长,谷羽、杨刚毅、赵九章为副组长的卫星工作领导小组,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卫星研制的各项工作。
  由于研制人造卫星工作在国内是首创,没有前人经验可供借鉴,所涉及的行业和技术,其广泛和复杂也是空前的。为集思广益、讨论方案,国防科委委托中科院组织并主持卫星论证会。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历时42天,在裴丽生的主持下,召开了由国防科委、国防工办、国家科委、四机部、七机部、邮电部、总参、陆军、海军、空军、通信兵部、发射基地等部门120多名专家参加的人造卫星论证会,基本完成了预期目的,对人造卫星的技术方案、进度计划、保证条件等进行了充分讨论和协调,裴丽生作了研讨大会的总结报告,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罗舜初出席并讲话。
  研讨大会结束后,在裴丽生的主持和推动下,中科院迅速落实了相关工作,一是于1965年12月7日至30日,召开了中科院人造卫星第一次会议,具体落实了各所、厂承担的研制任务和协作分工,明确了工作进度和技术负责制;二是于1966年1月25日正式成立了中科院卫星设计院(651设计院),赵九章为院长,杨刚毅为书记;三是1966年5月10日至25日,中科院又召开了卫星系列规划论证会议,确定了卫星系列的研制重点和排队次序为侦察测地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载人飞船和导航卫星;四是同期安排空间技术预研课题170多项,为后来的卫星上天及空间技术探测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分管领导,裴丽生经常深入研制第一线了解相关情况,为科研人员解决困难,深受科学家好评。
  1968年2月,国家成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原中科院新技术局“651”设计院及原承担卫星研制的研究所、厂及设备全建制划转过去,在原中科院工作的基础上,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上天。《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杨嘉墀》一书写道:“正如中科院副院长裴丽生同志晚年所述,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实际上是将科学院已做的工作刚交到国防部门不久的事情。科学院各单位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文革’时期的1968年,科学院卫星研制任务和队伍交给了国防科委。作为卫星总装厂的科学仪器厂,也交到了国防部门。中国科学院的卫星设计院也交出去了,不管交到哪里,都还在咱们国家,能为科学事业和国防现代化事业继续贡献就好。”由此可以看到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广阔胸怀,也可以看到裴丽生对卫星研制工作难以忘怀的情结。
  裴丽生与原子弹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就作出了要研制原子弹的决策,提出“我们中国也要搞原子弹”,中科院直接承担此项任务的是原子能所,当时所长是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后来原子能研究所划归二机部,钱三强担任副部长。
  为了集中使用和充分发挥中科院的力量,配合“两弹”研制,国防科委和中科院、二机部组成联合协调小组,及时协调解决原子弹研制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工作,由二机部部长刘杰、副部长钱三强和中科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副院长裴丽生、国家科委副主任刘西尧组成。
  当时中科院承担的主要任务是:理论分析、科学实验、方案设计,批量研制特殊新型材料、元件、仪器设备,有两个所几乎全部用来配合二机部的原子弹研制任务,从人数上讲,比当时二机部参与的人员还要多一倍以上,仍由裴丽生具体组织领导此项工作。
  1961年7月,裴丽生和钱三强不辞劳苦带领工作组先后到沈阳、长春、哈尔滨的中科院所属各研究所,与相关科学家们一起,分别安排了金属铀的冶炼、核燃料化学和反应堆结构力学方面的研制任务。为了加快研制工作,取得地方上的支持,裴丽生和钱三强还向当时的中共东北局、辽宁、吉林、黑龙江省主管科技的书记作了汇报,得到地方领导的大力支持。国防科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认为这种贯彻知识分子政策、相互交底、共同完成任务的做法很好,于当年9月19日专门向中央军委罗瑞卿秘书长和几位军委副主席写了报告,对这种做法表示称赞并建议“广为提倡,并进一步总结经验,不断加以提高。”
  这年9月,裴丽生和钱三强又先后到长沙、上海、西安的所属研究所,安排了原子弹研制任务中83项222个研制课题,其中包括核燃料工业和核武器研制中所必需的铀矿开采冶炼、全氟油、铀同位数分离膜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就拿全氟油来说,前苏联专家撤走时,没有留下任何资料,只是在一个玻璃瓶里还存有几滴,经过多次化验,确认是全氟油。全氟油是分离铀同位数机组抗腐蚀、耐辐射的润滑油,每年仅二机部就急需200多吨。裴丽生在上海请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担任试制任务,后在该所党委书记边伯明的具体组织下研制成功,裴丽生又建议边伯明筹建一个工厂自行生产并获得成功,满足了二机部的正常使用,使浓缩铀厂的分离铀同位数机组得以正常运转。可以说,裴丽生参与了全氟油的立项、试制、生产、鉴定的全过程,并对有功人员进行了及时表彰。
  铀同位数分离膜是制造原子弹的核心技术,在裴丽生与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的组织协调下,中科院和上海市委一起组织中科院冶金所、金属所、原子能所和复旦大学、上海冶金局、化工局等联合攻关,成功突破了粉末研制设备、成型烧结和抗腐蚀等难题。
  1963年初,中央专委下达首次核试验任务(代号21号任务),国防科委又要求中科院承担光热辐射和多种力学参数测试任务,提出测试方案并研制提供所需测量仪器。裴丽生立即组成有6位科学家参加的“21号任务”核心小组,召集长春光机所王大珩、自动化所杨嘉墀等著名科学家进行讨论,确定了15个研究课题,并召集相关人员,逐项解决难题,确保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
  在承担任务期间,裴丽生牺牲了几乎所有的节假日,深入到科研生产第一线,到处奔走,默默无闻地做着惊天动地大事的协调组织工作,他与科学家们广交朋友,以诚相待,使研制课题在他的奔走下一个一个得到落实。   中科院的配合工作做得高效、完美,二机部、国防科委十分高兴,聂荣臻给予很高评价。钱三强说:“科学院在最需要的时候,做了最救急的工作,帮了我们大忙。”他们对裴丽生称赞不已。
  在《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杨嘉墀》一书中,关于“21号任务”有这样一段记载:“在研制关键阶段,裴丽生每月都要到自动化所一次,听取杨嘉墀等人的汇报,并当场指定有关部门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裴丽生当时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具体分管国防科研单位和国防科研任务,负责与国防科委、二机部、七机部等单位和部门协作,是我国‘两弹一星’战略任务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之一。”杨嘉墀的这些亲身感受,充分说明裴丽生在众多科学家心中是一位受尊敬的、深入实际的、非常务实的领导者。
  裴丽生与导弹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导弹研制主要由国防部五院(导弹研究院)承担,钱学森是中科院力学所所长,五院成立后,他先后任副院长、院长,中科院与五院有很好的协作关系。为了进一步搞好协作,国防科委与中科院组成两个协作小组,即原子弹协作组(二机部与中科院)、导弹协作组(五院与中科院),其中国防部五院与中科院的协作小组由五院副院长王诤、钱学森,中科院副院长张劲夫、裴丽生,国家科委副主任刘西尧组成。协作小组成立后,五院要求中科院配合的科研、试制项目达95个226个课题,涉及“东方”“红旗”等8个导弹型号。
  1960年,五院向科学院提出研制光学外弹道测量仪任务(代号“150-1工程”),用作测量导弹飞行参数,记录飞行状态,验证导弹设计和制造的成败。此项工作仍由裴丽生负责组织和领导,并成立了中科院“150-1工程”领导小组。
  1961年9月,裴丽生主持了“150-1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决定成立以长春光机所所长、光学专家王大珩为组长的技术定案小组。1963年4月10日,裴丽生又主持召开“150-1工程”总工程师组扩大会议,推进研制进程,后又支持王大珩在研制的基础上,组建了一个设备先进的配套工厂,加快了样机试制。样机出来后,1966年1月,裴丽生又主持了样机鉴定会,可以说,光学外弹道测量仪(经纬仪)工程,从人员选定、方案论证、技术定案,直到研制、试验、生产及样机鉴定,他从头抓到尾,圆满完成了任务,及时交付发射基地使用,加速了导弹武器的研制进程。
  1965年5月,中央专委第12次会议决定,由中科院负责,在短期内研制一种肩扛式超低空导弹(代号“541工程”),7月,裴丽生主持召开第一次“541工程”领导小组及总体设计组会议,由杨刚毅、吕强分别担任领导小组正副组长。
  在裴丽生领导下,中科院动员了27个研究所、厂的13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了此项工作,不到半年时间,便研制成功,在力学所、化学所、怀柔基地发射试验,均取得成功。1966年初,裴丽生陪郭沫若到怀柔基地参观超低空导弹发射试验,郭老欣喜地写下了3米多长的大幅毛主席诗词,并题词:“甚感此地有大庆之风。”这是郭老对裴丽生及各所同志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高度赞扬。
  同时,在裴丽生的主抓下,中科院在反导武器光炮的研制和入侵敌弹真假目标识别的研究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对钱学森等23位科技专家进行了表彰。时年已93岁高龄的裴丽生也光荣地受邀出席了这次大会,他激动万分,正如和他一起到中科院任职的张劲夫所说:“请历史记住他们。”
其他文献
田浩江  足迹遍布亚欧美三大洲、签约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多年、曝光率最高、拥有粉丝无数的男低音歌唱家田浩江,是近年来在海外崛起的成就卓著的华裔艺术家。  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田浩江已经成功地演出了300多场次歌剧,饰演了20多个角色。一名华裔能做到这一点,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历史上可谓罕见。  在世界各地,田浩江成功地演出了1400多场次歌剧,饰演了50多个歌剧角色,并多次与“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
期刊
积善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西河底镇,何时建村无据可考,但民间广为流传着关于积善村美丽的神话传说。  一日,天上降下三位仙女,姐妹三人进行法力比赛,大姐决定修张仰井,二姐决定修积善塔,三姐修封峰阁。三人约定鸡叫之前修好,没有完工就算输,结果大姐先修好了张仰井,二姐也修好了积善塔,二人合计去封峰阁学鸡叫。于是,二人乘云来到封峰,学了三声鸡叫,全村的鸡都跟着叫起来了,三姐以为自己输了,结果留下屋脊没
期刊
在白色恐怖中秘密入党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大屠杀,先后残杀5000余人。优秀共产党员陈延年、赵世炎、汪寿华等壮烈牺牲。7月15日,汪精卫集团提出“统一本党政策案”,公开背叛孙中山制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纲领,再次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疯狂大屠杀。国共合作破裂,第一次大革命宣告失败。  在白色恐怖笼罩下,革命阵营的人有的落入魔爪英勇就义
期刊
学者陈晋的大作《独领风骚》,用诗一般的语言生动地解析了毛泽东各个历史时期抒写诗词的心路历程,犹如为我苦思冥想的心绪洞开了一扇窗户,令我豁然开朗。于是有了现在这个标题,因为陈先生的思路正契合了我的欲念,撰写一篇纪念长征的文章乃是我久久的一个夙愿。  陈先生写道:  长征是什么?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尼笔下,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  在艾德加·斯诺
期刊
东长垣的“外语学校”  1939年1月2日,八路军总部庆祝元旦大会接近尾声,杉本一夫、小林武夫、冈田义雄3名日军俘虏突然走上舞台,当场宣布要参加八路军。朱德总司令上台和他们紧紧握手,欢迎他们加入八路军,成为在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优待俘虏政策感召下产生的第一批“日本八路”。这件事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使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进一步感到,随着俘虏的日军官兵越来越多和投诚的日军从无到有,开展对日俘教育改造
期刊
天津卫三宗宝——南开、永利、《大公报》。这里所说的“南开”指的是南开学校,包括中学部、大学部、女中部、小学部。提起南开学校,一般人大都知道其创办人是著名教育家严修、张伯苓,而对南开学校创办人之一、山西人王益孙协创学校的感人事迹却了解甚少。  说起王益孙,还得从他祖父王益斋说起:王家原籍山西洪洞,创业人王益斋于清咸丰年间在天津城西永丰屯一带以放印子钱(高利贷)为业,后开设益德号钱铺,被称为“益德王”
期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山西芮城县举办了一次旨在宣传其悠久历史的图片展,其中出土于清凉寺的精美玉器图片引起了当地社会各界的注意。1997年,“陕、晋、豫三省古代玉器精华展”在三省巡展,其中包括出土于清凉寺的琮、璧、钺、环等精美玉器,让相关人士为此感到十分震惊。2005年4月7日,经过全国考古学界20位专家严格的评审,清凉寺墓地的考古发掘项目被评为“第十五届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是什么让“清凉寺
期刊
雀鼠谷  《周书》记载为调鉴谷。北魏时候《水经注》记为“冠爵津”。北朝之后叫“爵津谷”,民间始终称为“雀鼠谷”,简称“雀谷”。  1、雀鼠谷,极言地形之险。  雀鼠并不是两种动物,而是一种。《诗经·魏风·硕鼠》陆机注:今河东有大鼠,能人立,交前两足于头,跳舞善鸣金,食人禾苗,人逐则走,入树空中,亦有五技,或谓之雀鼠。因此地多雀鼠,因称雀鼠谷。  冠爵指的就是鹳雀,是一种攻击力较强的鸟,属于力禽或猛
期刊
张壁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西南5000米处,绵山北麓。村子三面环沟,一面靠山,由高约10米的黄土堡墙围起,形成一座堡垒式村落。村子按照古代星相学规划建造,30多处地面建筑物与标志物都与中国古代星宿一一对应,其中南堡门对应张宿位,北堡门对应壁宿位,故称张壁。“壁者,军垒也”,张壁最初很可能就是军事堡垒,因此也称张壁古堡。  2005年,张壁古堡参加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名镇》展示,并荣膺“中国十
期刊
梁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城东南6千米处的岳壁乡,面积约7平方千米。据村内积福寺碑文记载,村北渊公宝塔始建于元朝元贞二年(1296年),说明村落形成至少已有700多年。从民间流传的谚语“先有源池梁村,后有平遥古城”,不难推测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    古村由一街五堡组成,布局呈凤凰展翅之状,人称“凤凰村”。五座古堡均筑有堡墙、堡门、门楼。总长1060米的古源街北的广胜寺如凤头高昂;东和堡、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