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启发式教学八法

来源 :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5881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就是要培养其思维能力。著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由此可见,有效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真正发展,是目前构成课堂教学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启发式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启发的涵义
  在我国,“启发”一词源于《论语·述而》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启发教育的涵义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启示他的思路;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的表述。举出一个方面的事例启发他,而他却不能推知领悟其它与此相联的三个方面的事例,我就不再告诉他。
  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总结教学理论的著作《学记》,对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也有精辟的论述。所谓“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即: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总是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使之晓明事理: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道而弗达,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愉快,又能独立思考,这就叫做善于自发诱导。
  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也对教学启发技巧思想的理论化做出卓越的贡献。他认为“教育就是引导”,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是启发性教学的首要原理,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和标志,“教师只有在起引导作用时,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儿童的主动性。”他建议:教学要采用发展的方法,即启发学生的智力,使他们能够“探求、考虑、判断、发现。”他的名言是:“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
  因此,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涵义可以概括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去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我们首先应该更新我们的观念。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误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法宝。提问启发,仅仅是启发教学方法与技巧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它的全部。“满堂问”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如果不注意设问的对象、质量、层次,不注意启发的目的,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样子,一个架式,学生没有进入被启发的角色,这样的问,问得再多,效果也不会大,甚至是浪费时间。我们必须认识到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教师不置一言,没有提出什么问题。但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仅仅作出某种暗示,都会诱发学生的思路和联想,同样具有启发性,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通过实践,我总结归纳如下常见的方法:
  
  一、创情法
  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愤”、“悱”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词组pick up 的不同用法时,我利用电脑多媒体播放了几个使用pick up的情景片断,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它们之间在不同的情景中的不同含义并解释出来,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这一词的用法而且由于借助于情景,记忆印象很深且不易忘记。
  
  二、激情法
  课堂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有助于思泉喷涌,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像音乐指挥那样激起学生的情绪,使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上激情启发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1.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讲述,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维、去探索。例如,我教“Protecting Ourselves”一课时,我就放了一段关于西方国家爱滋病的录像,那些由爱滋病产生的可怕的后果深深地触动了学生,为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2.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上“Tomorrow’s World”一课时,利用一些Video Show给同学们一些畅想未来的线索,激发他们对本课的兴趣。从生理学上来说,教师的自信、兴奋、惊奇、赞叹,对学生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活动起着很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调动起思维积极性,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三、设疑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例如,有一次讲到介词后动词的变化问题,一学生说介词后的动词全部都要用 -ing形式,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一句子:The boy did nothing in the classroom but,然后问but后用sleep还是sleeping?学生中大多数人都认为用后者。于是,我颇具哲理地启发道:“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喔。”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学生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激起了解决问题的兴趣与需要,然而,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回家查资料,第二天告诉我。这样,我不但通过设疑启发学生去思考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四、寻思法
  如果说设疑启发重在“疑”,即通过新旧知识的矛盾,了解问题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间的悬念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寻思启发,则重在“思”,即通过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解决悬念来启发学生。如我在讲道sometime时就列出sometimes、some time、some times,然后问学生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们似曾见过,但又说不清它们的区别。于是我就启发他们:some可表示“一些、某”,time可表示“时间、倍数、次”。然后逐步再启发他们sometime表示“某一时间”some time表示“一些时间”等等教他们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研讨法
  教师将启发贯穿于讲练中,通过循循善诱,步步启发,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共同研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或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这一方法在理解课文和处理难点问题上较为常用且效果明显,特别在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尤为有效。例如,我在上“Give a man a fish”一课时,待学生理解课文后我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就问道:“我们学生学习时,是全盘接受老师所授的知识呢,还是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规律和方法呢?”然后让学生讨论。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很多观点,我则时而给予鼓励,时而提出反对意见使他们的思维更严谨,看问题更全面。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思维也非常积极,效果很好。
  
  六、故谬法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重点、关键处,故意出现错误,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如教师讲完某一规则后让学生一起做课堂练习时,可故意犯学生可能犯的错误,从而让他们引起警惕,以免再犯。故谬法的好处是能引起学生高度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以探究正确答案,而且记忆牢固。但此法不可多用,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七、对比法
  强烈、鲜明的对比往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这种方法一般用来帮助学生区别那些似是而非,看起来差不多但实际上有较大区别、容易混淆的词、词组或语法概念等。例如,中学生往往对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的用法颇感困惑,我就注意将现在完成时与一般过去时加以对比,把现在完成时同现在完成进行时加以对比,从而使学生从困惑中得到较清晰的概念。
  
  八、类比法
  利用某类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之处,启发学生从甲物联想到乙物,并学会运用甲物的分析方法来分析乙物。例如,我在给学生们讲the other与another的区别时,我就先在another的“an”与“other”之间画一条竖线,然后启发学生根据冠词the、 an之间的区别去思考the other与 another之间的区别,即通过分析两个冠词与两个不定代词之间的共同特征,进而从不定冠词和定冠词之间的不同迁移思维出两个不定代词之间类似的区别。这样,不但帮助学生通过类比法解决了问题而且又教会了学生一种思维方法。
  总之,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学生的思维,为此应引导学生动脑,使他们通过思维来主动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为此我们应朝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1.要运用新颖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即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无穷。” 3.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是启发式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能力。从而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其他文献
关键词:“文盲病”写作训练 挖掘教材 阅读 批改 写作能力  摘要:新教材的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只重视口语和听力,而不重视读写,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说,不能写,造成英语教学上的“文盲病”。要根治这一疾病,应从思想上重视阅读写作的教学,以教材为根据地进行写作训练,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与开放性的训练,并改变作文批改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目的。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通
期刊
内容提要:创新教育不但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创新,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实验。创新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它以创造原理激发人的潜能,开发人的创造能力。作为教育组织者,促进者的教师,其任务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求知欲和创新能力。  英语教学应该依据本
期刊
一、定义非谓语动词(Non-finite Verb)的用法是很多学生感到困惑的难题,在这里,我想用通俗的讲解来使之简单易懂。顾名思义,非谓语动词即不能作谓语的动作(句中已经有了谓语动作)在句子中出现时所采取的一种退避或者说是折衷的区别于谓语结构的形式。我们知道,一个简单句只有一个谓语动词(我们称为动作之一),那么另外一个动作(我们称为动作二)只能用非谓语形式。非谓语动词包括不定式(to do)、d
期刊
[内容提要]我们要不断改进并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口语水平,尽量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他们多开口,多实践,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听、读、写训练,扩大输入量,为口语输出提供储备,从而切实有效地提升英语素质教育。  [关键词]语音教学 兴趣 口语交际活动 方法    近年来在中学英语教学方面进行了较大改革,“说”的教学重要性已受到广泛关注,新的牛津英语教材编写就十分突出说的技能教学。牛津英
期刊
摘 要:歧义是一种自然的语言现象。它直接影响人们对句子的正确理解和翻译,影响人们的正常交流。本文主要从英语词汇歧义的角度分析歧义产生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幽默效果,从而挖掘它在我们生活中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英语歧义;词汇歧义;幽默效果    Abstract: Ambiguity is a common phenomenon of languages. It has a direct effect
期刊
Survey and Analysis on Business English Majors’ Employment  of Learning Strategies    摘要:采用问卷法对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学习策略使用频率普遍偏低,要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必须加强学习策略的辅导,纠正补偿策略使用的偏差,鼓励学生恰当运用各项听力策略。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英语修辞格中的“隐喻”和“借代”,着重阐明了“隐喻”和“借代”在文章中的运用以及它们两者的区别,以便人们更好地正确使用他们,使文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配有相应的练习。  关键词:本体、喻体、借体、对比、分析、运用、练习    英语和汉语一样,文章有了修辞成分,效果就大不一样。英语中的修辞很多,就词的方面来说,修辞格约有十六种,他们分别是明喻(simile)、隐喻(metapho
期刊
摘要:在学习英语时,我们感觉困难的莫过于一些常用词汇的应用,因为它们搭配灵活,词性多样,有时单词都认识却不知所云,but就是其中之一。本文详尽的论述了英语中but的用法。从but的基本词义辨析到词性的不同(即作并列连词,介词,副词和名词等);从but的特殊用法到固定搭配都给予了清晰地阐述与论证,并通过大量例句就but的各种不同用法做了详尽的说明。  关键词:but的用法 并列连词 结构 词性 固定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标》将“人的发展”列为本次新课改的宗旨,也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确定为新课改的一项重要目标,并明确指出情感态度是影响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这我们不难看出,情感态度既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又是我们以情带知,以知促情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为此,我们每一个高中英语教师应充分重视并发挥情感态度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不仅要把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
期刊
一、人类遗传病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人类遗传病的内容在大陆和台湾地区高中生物教材中都是重点编撰的部分内容。人教版把它安排在必修②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的第3节,台湾版安排在高二适用的应用生物全一册第三章生物科学与医药的第3节和第4节。这个内容可以设计成本节聚焦、科学知识呈现、小百科、调查、实验、图示、资料搜集和分析、讨论(话题馆)和练习等形式。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验与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