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昔洛韦与干扰素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国健康月刊·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shuang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更昔洛韦与干扰素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2月收治的73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更昔洛韦和干扰素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更昔洛韦,7~10d为一疗程,比较临床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痊愈率为67.6%,总有效率为97.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2.8%,83.3%(P<0.05)。观察组患儿发热、头痛、呕吐、抽搐及意识障碍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出现2例血白细胞数下降,1例恶心呕吐,对照组出现1例血白细胞数下降,2例皮疹,更昔洛韦停用后症状自行缓解,未做任何特殊处理。结论:更昔洛韦与干扰素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优于单用更昔洛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更昔洛韦;干扰素;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是儿科常见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全年均可发病,严重影响小儿的身心健康。目前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药物有利巴韦林、干扰素、更昔洛韦等,单一用药虽有一定的疗效,但仍不甚理想,近年来,两种及以上药物的联合应用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已显示出独特的优势[1]。本文对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2月收治的73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应用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并与更昔洛韦作对照,评价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0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73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均符合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7例,男24例,女13例,年龄1~11岁,平均年龄5.3岁,对照组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1~10岁,平均年龄5.5岁。临床表现见表1。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表1 两组患儿临床表现
  1.2方法所有患儿给予病毒性脑炎常规治疗,包括退热、镇静、降颅压等对症治疗及全身支持疗法。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5 mg/(kg·次),每天2次,静脉滴注,每次滴注时间l h以上,疗程7-10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重组人干扰素d一2b 10万IU/(kg·次),每天1次,肌肉注射,疗程5 d。
  1.3疗效判定标准[3] 治疗1个疗程后评定其疗效,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脑脊液正常;好转: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脑脊液白细胞数较人院时下降;未愈: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脑脊液白细胞数较人院时无改变。总有效为痊愈、显效加有效。
  1.4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发热、头痛、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1.5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以(x±s)表示,应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痊愈25例,总有效36例,对照组痊愈19例,总有效30例,两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观察组患儿发热、头痛、呕吐、抽搐及意识障碍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x±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不良反应观察组患儿出现2例血白细胞数下降,1例恶心呕吐,对照组出现1例血白细胞数下降,2例皮疹,更昔洛韦停用后症状自行缓解,未做任何特殊处理。
  3讨论
  小儿病毒性脑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抽搐、意识障碍、脑脊液异常等,该病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寻找一种特异、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一直是普遍关注的热点。
  更昔洛韦是广谱抗DNA病毒药,分子量小,易透过血脑屏障,不易产生耐药性,且毒副作用小,早期应用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可减轻病毒引起的脑组织损伤,降低病死率。干扰素是一种非特异抗病毒蛋白质,小剂量可通过调节细胞免疫活性抑制病毒增殖,而大剂量具有较强的抑制病毒增殖作用,对各类病毒性脑炎均有一定的疗效。本文采用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结果显示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但用更昔洛韦治疗,临床症状显著改善,且不良反应少,表明联合用药优势明显。
  综上所述,更昔洛韦与干扰素联合应用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小,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患儿耐受性良好,优于单一用药,早期应用有利于阻断病情,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 黄纯,梁文旺. 更昔洛韦、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35例[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27(5):796-797.
  [2] 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59.
  [3] 叶国华,莫炳尧,曾伟斌.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2):15-16.
  [4] 仇诗奖.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0,5(33):183.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鼻窦手术的临床应用及护理配合方法分析。方法:收集我院从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因鼻腔疾病使用鼻内镜手术的患者96例,总结分析手术良好的护理配合对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术后复发率等方面的围术期护理情况。结果:96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无感染,无心理障碍,康复出院,治愈率达97.8%。结论:鼻腔疾患发病率高,病种多样化,特别是鼻息肉、鼻窦炎较为多见。此类疾病发病部位特殊,使
期刊
【关键词】 髋关节;痛风石   痛风是一种尿酸代谢障碍性疾患,血尿酸增加导致尿酸盐沉积各种间叶组织内,特别是第一跖趾关节常易受累,而以血尿酸正常髋关节为首发部位者实属罕见,我院2010年收治一例。  1 临床资料   本病例,女,40岁,以左髋部疼痛5年余就诊,5年前偶走路时左髋关节部位不适感,偶有疼痛,未注意未治疗。1年前左髋部疼痛加重,在当地医院拍X光片提示左髋关节高密度影2cm*1cm,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平片X线征象对继发性腕关节不稳定的诊断价值。 方法 搜集437例腕部损伤X线平片,分别测量舟月骨距、头月骨角,舟月骨角、桡月骨角、腕高指数、尺腕距离比。结果 腕关节不稳定的发生率为9.2%。其中,舟月分离15例,背屈不稳7例,掌屈不稳8例,背侧偏移6例,掌侧偏移4例。结论 腕部损伤致腕关节不稳定的临床发病率较高,X线平片可提供有价值的诊断。   【关键词】 腕关节;功能恢复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稳心颗粒辅助治疗甲亢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2010年12月门诊治疗的70例甲亢性心动过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稳心颗粒辅助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36例,两组患者治疗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比较治疗效果。结果:(1)观察组显效22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14例,总有效
期刊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医疗质量、服务态度等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居民更期望在此得到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然而现实存在着医疗条件差,医务人员医疗技术能力弱的客观现象,医患关系的过度紧张,导致防御性医疗行为普遍存在于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中,进一步加剧了医患矛盾。现将投诉原因进行分析如下  1 投诉原因  1.1 门诊超负荷社区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Her-2/neu和MMP-2在胃癌中和癌灶远隔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Her-2/neu和MMP-2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研究Her-2/neu和MMP-2在胃癌组织和癌灶远隔胃组织的表达情况,并分析Her-2/neu和MMP-2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Her-2/neu、MMP-2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门诊戒烟求助者戒烟率,分析戒烟成功的影响因素,为戒烟门诊提供有效干预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门诊戒烟求助者首次求助12月后进行随访,调查求助者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吸烟基本情况和社会支持等在戒烟成功与否之间的差异。结果 门诊戒烟求助者总体戒烟成功率为40.85%,低年龄组、吸烟量少、烟龄短、首次戒烟者的成功率较高(P0.05)。结论 医务人员对不同的人群要提供不同的戒烟策略,提高求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左侧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临床价值。方法2008年7月-2010年7月收治2度以上原发性左侧精索静脉曲张患者37例。结果 37例手术均获成功,无并发症发生,平均时间36分钟,平均住院时间3天。术后随访3月-12月,所有患者症状消失,无复发。术前精液常规异常17例,15例改善明显,2例无变化。 讨论后腹腔镜下高位结扎左精索静脉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底,手术时间短,创
期刊
【摘要】 目的 为了解我县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共抽取城市调查点6个,农村调查点6个。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深入样本户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本次抽取的城市和农村调查点中所有15~69岁的城乡常住人口。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城乡居民健康理念和健康基本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监测在糖尿病诊断及治疗评价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筛查糖尿病的460例受检者及之后住院治疗的100例病人临床资料,总结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监测在其中的应用价值。结果:①HbA1C诊断糖尿病的切入点为6.4%,敏感性84.6%,特异性96.0%,曲线下面积93.1%;②OGTT诊断糖尿病的FPG切入点为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