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教材中实验设计的改进与创新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hy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探索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方法,提升实验教学实效,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从实验材料的改进,实验方法的改进、实验设计的创设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从而提高科学实验课的效果。
  关键词:科学;实验设计;改进与创新
  科学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与整理、得出结论,并进行运用和拓展,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可操作的、成功的实验才是科学课堂教学的基石。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材料的选用不合理、不科学。这就需要科学教师用好教材,进行实验研究和改进,从而促进科学学科的建设。教师对已有的实验做出有益的改进,并不断创新科学实验,从而提升科学实验教学的实效。通过设计简易、便于操作、有趣的、符合孩子们年龄特点的实验来诠释不同的科学原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体验实验的快乐,不知不觉地迈进科学的殿堂,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和提升。
  一、实验材料的改进
  教材中学生实验材料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学生实验时缺乏可操作性,那结果就是浪费教师学生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更可怕的是挫傷学生的科学探究积极性。因此,对实验材料的改进是实验设计改进和创新的主要方法之一,改进实验材料要容易准备、便于操作、价格低廉、能够代替教材中材料的功能,并能使实验的效果更好。
  [案例1]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有一个实验: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给铁丝一端加热,观察铁丝上的火柴哪端先掉下来。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热是怎样传递的,让学生明白热是从温度高的一端向低的一端传递。
  不足之处:虽然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会在桌上凝固。由于蜡先要熔化成液体,然后滴在铁丝上,再往上粘火柴。但蜡的凝固时间快(指冬天,夏天正好相反),且熔化后粘性不大,所以很难粘上去,改用黄油或其他的油脂粘贴,但油脂的多与少也会影响实验效果,远端的可能先掉下来。因此不易成功。
  改进方法: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我对实验装置进行了大胆改进,在铜棒表面涂上油墨或者变色指甲油,油墨或者变色指甲油遇热会改变颜色。用酒精灯在铜棒的一端加热,通过颜色的改变过程就能直观看到热的传递过程。实验解决了实验原型中粘火柴棒运用不方便操作,并且容易掉,影响实验效果的问题。改进后的实验,便于操作、实用,而且减少了实验误差,实验结果很明了。
  二、实验方法的改进
  实验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方法不同实验的效果就不一样。在实验设计时,我们采用方法简单、便于操作、效果明显的方法。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教材更新速度一般要缓慢一些,教材中一些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不适合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实验方法研究,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讨,找到更合适的实验方法,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案例2]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五课《金属的热胀冷缩》,探究钢条的受热后长度的增加。教材中用钢条受热后膨胀变长推动大头针倾斜来理解钢条的变化,但冷却后现象不明显。针对这种情况,我引用电路开关的知识,在电路中接入一根钢条和一块铜片,固定钢条和铜片,钢条和铜片之间留一个小的缝隙,使电路断开,然后用酒精灯给钢条加热,钢条受热膨胀后接触铜片,使电路闭合,小灯泡发光。停止加热,钢条收缩,离开铜片,电路又断开,小灯泡熄灭。通过小灯泡点亮和熄灭实验,能够清楚地观察到钢条的长度变化,理解钢条的热胀冷缩,现象直观明显,操作简单。
  三、实验设计的创新
  实验设计往往是教学中的难点,无论是教师精心进行的实验设计,还是小组合作进行的实验设计,无不体现智慧的力量。实验设计是经过深思熟虑比较成熟的想法,后续的工作都是以这个为纲,实验设计好了也就等于成功一半了。如果是对已有实验进行重新设计,就是一种创新,把以往实验的不足进行分析,找出原因,然后再找到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就促进了实验设计最优化。这样,就能提升实验教学的实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案例5]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浮力》是以探究浮力和排开水的量之间的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实验。按照教材中的规定的材料和配备的实验器材开展实验不易操作,实验误差大,实验效果不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实验室和市场上没有与之匹配的实验器材。
  2.按书中要求自制的设备做这个实验效果较差。比如,橡皮泥与容器底部粘贴的不紧,容易被拉掉。结果又要重新操作,浪费教学时间。容器也不易选择,容器大了水位上升不明显,不利于观察;容器小了便于读数,但橡皮泥又不太容易安放在瓶底,操作有困难。
  3.用来连接泡沫与测力计的线被水浸湿后与滑轮之间的摩擦力增大;泡沫塑料块浸入水中后有吸水现象,造成水位上升的体积会比泡沫浸入水中的体积小,这样就增加了实验的误差。
  4.用测力计上拉时,棉线的倾角的大小也会产生误差。
  结合本章节教材内容和自身对教材的理解,我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来代替这个实验,用一个塑料瓶代替泡沫塑料块,一个500毫升的烧杯代替水槽,通过改变给塑料瓶施加的压力的方法来探究它排开的水量和受到的浮力大小的关系,并顺利完成该部分教学任务,也达到了预定的目的和效果。
  实验步骤:第一步,用测力计测出小塑料空瓶和每个螺帽的重量。第二步,在烧杯中装入一定量的水,记录水位。第三步,将一个螺帽放人塑料瓶并置于烧杯中,记录杯中的水位和塑料瓶与螺帽的总重量。第四步,计算塑料杯前后两次水位的刻度差,即为塑料瓶排开水的量,也是塑料瓶浸入水中的体积。这样依次在塑料瓶中加入第二个、第三个螺帽进行实验。每次记录总重量和水位的高度,进行分析总结后就不难发现塑料瓶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即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的规律。
  重新设计这个实验,把教材内容化难为易,并增强了实验操作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轻松明白了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的规律,从而提升了实验教学的实效。
  总之,科学实验教学改进与创新的途径是多样的,只要实验设计符合学生的发展,能够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材料便于准备、操作方便,教师就要多研究、多思考、多创新。同时实验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加深理解事物的基本原理和运行规律,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实验中成长。
其他文献
摘 要:有效的课堂导入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关键环节,就如同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被将要学习的内容吸引,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一个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整个课堂中都感觉具有挑战性,想去探究某些事物。本文结合教学实例,探讨精彩故事导入、设疑悬念导入、动手实践导入等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策略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说过“良好的开端,等
摘 要:“自主学习”就是主动、自觉、独立地学习,它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与之相对的是“被动学习”和“他主学习”。具体地将,即要求课堂教学应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教师应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創设和谐有序的课堂步骤,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开展分层灵活的课堂练习,承认学生的异步性;把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并在教学环节适当渗入学法指导,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这样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模式在发生不断的变化,新课改明确的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认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综合全面的素质能力,化学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学科,而且化学的趣味性非常强,如果教师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那么课堂效率将会非常高。本文从高中化学新课改的主要内容入手,重点分析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提
摘 要:培养学生正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理解;掌握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学习时间最长,分量也最重。培养学生正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尤为重要。现在在计算教学中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
摘 要:数学中的“数”与“形”是两个既矛盾又统一的能够有机结合到一起的元素,数形结合的产生恰好诠释了数学中的美妙所在。而初中阶段的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从初一到初三呈现一个循序渐进地趋势上升,教师在初中生数形结合思想的养成过程中体现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疏导,更多的在于引导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思想;数形结合;思维能力  在整个初中阶段,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有很多种,其中就有数形结合。作为一名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