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这股改革浪潮滚滚而来,深圳市南山区作为全国三十八个实验区之一,率先掀起了学习新课改精神的高潮。在这场改革的浪潮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究,充分意识到转变教学理念、树立新课程观念,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经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颇有收获。
一、领会课改精神,把更新教学观念作为课改突破口
体育教学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限制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正所谓“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学生对体育活动逐渐丧失了兴趣,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新课改确立了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既为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又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并且学好、用好《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发掘教材的内涵,转变教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不断进取,才能取得成功。
新《课程标准》要求不能只是以单一的身体健康为目标,它要求以“三维”的健康观为基础,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以五个领域的发展为水平、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团结合作的精神,把德育渗透于体育课堂中。
切实搞好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是落实水平、目标的主渠道。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善于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体育教学思想方面,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快乐体育、终身体育为导向,以“育人”为最终目标;重视体育锻炼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实现学生人人享有体育与健康教育;在体育新课程标准与教材方面,要从育人角度,创造性地挖掘教材中的多种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道德形成、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在教学方法上,更重视学生学法的研究与设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学生要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形成对体育的感悟和共鸣;教师则应及时抓住各种教学时机,创造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形成持续、积极、主动的感受,反思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主张,创设体验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应以人为本,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生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敢于实践,大胆创新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教师无论是在教材的理解、教学的组织上,还是教学过程、教学风格上,都应强调个性、风格,不能千篇一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前提和条件,“激励、参与、协作、体验、探究、感悟、提高”构成了教学的主旋律,因为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这也是新课改所追求的课堂效果。以下是我结合我校实际,在课改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1. 引进“超市”经营理念,发挥学生主体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聪明的商家推行了一种新型的购物方式——超市,即把顾客置于主体地位,顾客置身其中,可以随意地挑选自己需要或喜爱的商品。我们尝试把“超市”这种经营理念引进教学课堂,让学生在开放、民主、和谐、轻松的气氛中,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自主选择,独立思考,主动学习。或许有些老师认为,既然学生当了主体,那么教师就不重要了,其实不然——顾客在超市里虽然可以自由选择,但还是需要商家根据顾客的需求来配置商品。反映在教学上,“超市”经营理念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鼓励学生大胆地去选择、发现、感悟。
例如,在学生觉得最为枯燥的田径课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一节课或几节课学一种技术的做法,淡化技术教学,突出学生的身体锻炼和身心愉悦,设置了障碍跑练习、负重奔跑练习、两人三足行、各种姿势的跳跃练习、追逐球练习等,课前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特点组成练习小组,并要求学生边练习边探讨哪一种动作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合作得更默契,最后在结课时由每个小组的组长进行小结、评价。这样,培养了学生主动练习的兴趣和习惯,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真正提高了身体素质。
2. 分层次制定教学及学习目标,解决个体差异性
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要面面俱到,使其学有所得、学有所成,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就必须贯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我根据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在教学中尝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共性教学,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进行分层,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各自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有效地解决学生中“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中遵循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和挖掘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投掷”的复习课中,课前把学生分成A、B、C(好、中、差)三组,制定出每组的达标成绩和投掷重量,在练习中只要该组同学投掷能达标,即可获一面小旗,练习结束,对获得的小旗多的小组进行表扬、鼓励;在“鱼跃前滚翻”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选择远撑、鱼跃皮筋、呼啦圈等障碍进行练习,既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竞争性。
3. 激发兴趣,以点带面,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以往的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跟着老师做,不必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只要能“依葫芦画瓢”便是最好的教学。这种传授式教学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激发,造成许多学生喜欢体育活动却不喜欢体育课。据此,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选择了学生比较喜爱的篮球、轮滑、田径、健身操等,以此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我还着力培养体育骨干,并结合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体育尖子的出色表现,以点带面,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热爱运动、自觉锻炼的习惯,活跃校园的文体氛围。通过努力,我校的体育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每年都在区中小学生运动会的比赛中取得过好名次,轮滑也多次参加区、市的少年组比赛,并获得了较好成绩。尤其是在广播操方面,我们不断研究,通过自编、改编,使广播操少儿化、艺术化、形体化,让学生们既喜欢做,又起到鍛炼身体的效果。
以上是我对课程标准、课程改革的一些肤浅认识和初步实践,而且刚刚迈出了第一步,今后的路还很漫长,而且充满着艰辛和苦涩。但我坚信,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同行的协作、资源信息的共享,我们的课改一定会取得成功。
一、领会课改精神,把更新教学观念作为课改突破口
体育教学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限制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正所谓“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学生对体育活动逐渐丧失了兴趣,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新课改确立了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既为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又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并且学好、用好《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发掘教材的内涵,转变教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不断进取,才能取得成功。
新《课程标准》要求不能只是以单一的身体健康为目标,它要求以“三维”的健康观为基础,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以五个领域的发展为水平、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团结合作的精神,把德育渗透于体育课堂中。
切实搞好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是落实水平、目标的主渠道。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善于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体育教学思想方面,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快乐体育、终身体育为导向,以“育人”为最终目标;重视体育锻炼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实现学生人人享有体育与健康教育;在体育新课程标准与教材方面,要从育人角度,创造性地挖掘教材中的多种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道德形成、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在教学方法上,更重视学生学法的研究与设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学生要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形成对体育的感悟和共鸣;教师则应及时抓住各种教学时机,创造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形成持续、积极、主动的感受,反思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主张,创设体验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应以人为本,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生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敢于实践,大胆创新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教师无论是在教材的理解、教学的组织上,还是教学过程、教学风格上,都应强调个性、风格,不能千篇一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前提和条件,“激励、参与、协作、体验、探究、感悟、提高”构成了教学的主旋律,因为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这也是新课改所追求的课堂效果。以下是我结合我校实际,在课改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1. 引进“超市”经营理念,发挥学生主体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聪明的商家推行了一种新型的购物方式——超市,即把顾客置于主体地位,顾客置身其中,可以随意地挑选自己需要或喜爱的商品。我们尝试把“超市”这种经营理念引进教学课堂,让学生在开放、民主、和谐、轻松的气氛中,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自主选择,独立思考,主动学习。或许有些老师认为,既然学生当了主体,那么教师就不重要了,其实不然——顾客在超市里虽然可以自由选择,但还是需要商家根据顾客的需求来配置商品。反映在教学上,“超市”经营理念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鼓励学生大胆地去选择、发现、感悟。
例如,在学生觉得最为枯燥的田径课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一节课或几节课学一种技术的做法,淡化技术教学,突出学生的身体锻炼和身心愉悦,设置了障碍跑练习、负重奔跑练习、两人三足行、各种姿势的跳跃练习、追逐球练习等,课前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特点组成练习小组,并要求学生边练习边探讨哪一种动作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合作得更默契,最后在结课时由每个小组的组长进行小结、评价。这样,培养了学生主动练习的兴趣和习惯,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真正提高了身体素质。
2. 分层次制定教学及学习目标,解决个体差异性
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要面面俱到,使其学有所得、学有所成,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就必须贯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我根据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在教学中尝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共性教学,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进行分层,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各自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有效地解决学生中“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中遵循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和挖掘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投掷”的复习课中,课前把学生分成A、B、C(好、中、差)三组,制定出每组的达标成绩和投掷重量,在练习中只要该组同学投掷能达标,即可获一面小旗,练习结束,对获得的小旗多的小组进行表扬、鼓励;在“鱼跃前滚翻”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选择远撑、鱼跃皮筋、呼啦圈等障碍进行练习,既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竞争性。
3. 激发兴趣,以点带面,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以往的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跟着老师做,不必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只要能“依葫芦画瓢”便是最好的教学。这种传授式教学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激发,造成许多学生喜欢体育活动却不喜欢体育课。据此,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选择了学生比较喜爱的篮球、轮滑、田径、健身操等,以此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我还着力培养体育骨干,并结合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体育尖子的出色表现,以点带面,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热爱运动、自觉锻炼的习惯,活跃校园的文体氛围。通过努力,我校的体育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每年都在区中小学生运动会的比赛中取得过好名次,轮滑也多次参加区、市的少年组比赛,并获得了较好成绩。尤其是在广播操方面,我们不断研究,通过自编、改编,使广播操少儿化、艺术化、形体化,让学生们既喜欢做,又起到鍛炼身体的效果。
以上是我对课程标准、课程改革的一些肤浅认识和初步实践,而且刚刚迈出了第一步,今后的路还很漫长,而且充满着艰辛和苦涩。但我坚信,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同行的协作、资源信息的共享,我们的课改一定会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