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上)历史教材商榷三则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bow09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部编七(上)(2017年版,下同)历史教材的编写以时序为轴,呈现历史事件在时空中的演进,使学习内容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循序渐进地展开,但新教材也存在时序不清和史实不清的问题。本文对部编七(上)教材中几处编写问题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同时与诸位同仁商榷研讨。
  商榷一:历史事件的叙述要注意逻辑关系和时序
  第2课《远古农耕生活》对中国早期农业文明的叙述是这样编排的:1.半坡居民的生活2.河姆渡人的生活3.原始农业的发展。这样的编排,时序上颠倒,也不符合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原始农业起源距今约10000年左右。这三者之间的时序是这样的:原始农业的发展→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半坡居民的生活;这三者的逻辑关系:原始农业的发展是总体概述,半坡居民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这两部分是原始农业的发展的两个事例或具体表现。所以笔者以为,教材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叙述可以做这样的调整:原始农业的发展→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半坡居民的生活,这样的编排調整,能更好地体现人类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和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
  商榷二:神话传说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不能张冠李戴
  第3课《远古的传说》在叙述我国古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与传说时举了几个例子: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这样的表述是把神话传说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混为一谈。教材所列举的这三个神话传说,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自然的愿望,但是都不是有关人类起源的传说,中国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最著名的就是女娲抟土造人。建议教材再版时进行修订,让教材的表述更科学合理。
  商榷三:兵马俑的发现者与发掘者不能混为一谈
  第9课《秦统一中国》知识拓展《举世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有这样的叙述: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东侧1500米处发现了巨大的陪葬坑。教材认为兵马俑是被考古工作者发现,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通过搜索网上资料得知,兵马俑的发现者是当时在兵马俑附近打井的几个农民。兵马俑的发现发掘大致是这样的: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西杨村农民在打井时发现了兵马俑,然后上报当地文物部门。1974年7月,考古工作者随后跟进,进行了发掘,最终使兵马俑这一世界奇迹展现在世界面前。1995年,陕西省临潼县博物馆正式承认杨彦信、杨志发、杨全义和杨新满4人是“秦俑发现人”。1995年5月,陕西省临潼县文化馆馆长赵康民给杨志发、杨全义、杨新满3个人补发了“发现人”证书,因为证书颁发当时杨彦信已经离世了。关于发现者也存在很大的争议,当时参加打井的农民还打起了官司,官司从西安市打到陕西省再打到最高人民法院。1999年,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以终审判决的形式确认杨志发、杨彦信、杨全义和杨新满4人为“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者”。
  建议教材在叙述时能把农民打井发现兵马俑的史实加上去,使这项伟大奇迹的发现过程更完整也更符合历史实际。
其他文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1]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具有独立的人格,历史课堂教学必须激励、唤醒每个学生的自主意识,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为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自课程改革以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发现站在学生的视角,表达方式上用第一人称即“我”的所思所想来设计
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历史教学过程中该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问题驱动式”教学可以成为有效抓手。“问题驱动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问题为学习起点,以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学习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角色是问题的提出者、课程的设计者以及结果的评估者。老师带领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以问题作为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历史与社会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1],主要包括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社会实践等要素[2]。窃以为:学生的关键能力是综合思维,包括历史情感思维能力(认识或感受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时空思维能力(在具体时空条件下认识生活的区域和生活的变化)、历史理解与解释能力(理解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区域文明之间
不仅是城市居民的家园,社区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守住社区这道防线,就能有效切断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扩散蔓延的渠道。  1月27日之前,厦门市湖里区482个小区(含124个城中村小组)全部成立了以小区党支部为核心的疫情防控工作组,组长由小区党支部书记担任。工作组的职责包括督促带动业委会、物业、党员和居民志愿者等力量,开展小区防疫工作。  疫情来临,湖里区委第一时间成立区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
在与费正清教授的治学方法作比较时,黄仁宇先生说:“他重分析,我主张综合;他坚持以二十年为研究的范围,我动辄牵涉一个世纪或一个朝代;他用演绎法,我用归纳法。”[1]说到时政热点,人们习惯将它和时事热点互用,甚至完全等同起来,偏重指近一二年所发生之大事件或热点现象。受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治学方法启示,本文所谓时政热点并非指近期发生的重大时事新闻之类,而是指一百多年来对国家命运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或造
当前时空观念的课堂渗透,较多停留在史事的时空定点和进程梳理上,仍不脱知识立意的窠臼。素养立意下的历史学习,应讲求形成历史通感、理解历史要旨,其对应的时空框架不仅服务于对史事定点定位的“知其然”(如全面抗战爆发于1937年的卢沟桥),更应容纳丰富的线索以服务于“知其所以然”(如为何爆发于1937年?为何爆发于卢沟桥?)。如此,时空要素的价值方得彰显,进而才可谈时空观念的涵养、孵化问题。在下文中,笔者
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慈善总会会长 宫蒲光  全国两会期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宫蒲光带来“关于进一步加大对慈善事业发展支持力度”的议案。  议案主要是从进一步加强全社会对慈善事业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大慈善事业法治化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激励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志愿服务的制度性激励力度、进一步弘扬慈善文化,营造有利于慈善事业
金秋十月,为进一步加强 2019 届高三复习备考工作,提高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并开展了全市历史学科高三第一轮复习课堂展示交流活动。本次活动缘起于高三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困惑与思考,例如:如何引导教师将用试题训练建立碎片化知识结构的教学方式,转换为用科学合适的学习情景建构知识体系。如何倾听学生的声音,在同一节课中呈现知识建构从简单到复杂的分层需求。带着这些困惑,我们一起进行探索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史料阅读”栏目,配合教材正文,提供简要的文献材料,作为知识的补充或拓展内容供学生阅读,加深对正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增强学生的证据意识,提升学生阅读、分析、解释史料的能力。[1]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地阅读、分析、解释并运用史料,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进而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呢?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以下简称“本课”)“史料阅读
在了解日本是如何具体应对阿尔茨海默病之前,我们得先了解一下阿尔茨海默病普遍的治疗情况。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随着科技进步,阿尔茨海默病的治愈率也在慢慢提升。但是很可惜,调查的结果显示,阿尔茨海默病目前依然无法治愈,提前筛查、提前预防、提前干预是控制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唯一的、最有效也是最经济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理解日本应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公共医疗制度,我们来设想一个场景来还原一位日本阿尔茨海默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