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高考新课标卷的第一大题都是由一篇“一般论述类文本”设置的三个选择题构成的。三道选择题的设问方式通常是这样的:第一题,对某个概念或某些特定段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第二题,对全文各个部分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第三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三道题中,第一题针对局部发问,第二题针对全文细节发问,第三题针对文章深入理解发问。而三道题有个共同特征,就是要求考生选择“非”选项。设置错误题支的方法有很多,而利用“例证分析”设置错误,几乎每年都有体现。
2010年第三题C选项:“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题支中“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有错误,原文中只是提到“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而C项说“唐人碑版的书法”,范围扩大了。此处的错误在于例证中对象范围的分析上,考生有可能只关心语意逻辑忽视例证所指示范围。
2011年第二题C选项:“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原文中子展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此处的错误在于对例证含义的理解上,考生有可能错误理解例证所说明的道理。
2012年第二题B选项:“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原文第二段表述为“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只是计算机天才、黑客低龄化的一个原因,而非其出现的根本原因。此处的错误在于例证分析时强加因果,考生容易混淆原因与理由之间的关系层级。
2013年第三题C选项:“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题支中“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强加因果,原文举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例子,只是为了证明《黄帝书》成书的时间,而不是为了证明《黄帝书》的地位。考生容易混淆例证所要证明的道理。
从这几年的试题上看,分析例证说明的道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咬文嚼字》一课的课后问题就体现了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首先找到本课所有的例子,而后分类总结,明确这些例证所要证明的道理,梳理出图表。
郭沫若、王若虚、贾岛的例子分别从句式、字数、字眼三个方面阐述语言对情感表达的影响,这是从现象层面进行的描述。而“烟”、苏轼和套语两组例子,则分别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和套板效应两个方面阐述实践层面需要注意的方面。
当然,课文的分析相对于高考要简单很多。这是因为课文的条理更加明晰,中心句、观点句更容易确定。高考一般论述类文本的阅读难度就要高很多,因此实际做题会更加困难。
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醒学生:凡是题支里面涉及例证的,就要多加小心。要从“例证分析阐述”“例证作用”“例证与论点对应关系”“例证中包含的因果关系”等角度对题支中对例证的分析进行全方位的考虑,从而发现错误。
三道题中,第一题针对局部发问,第二题针对全文细节发问,第三题针对文章深入理解发问。而三道题有个共同特征,就是要求考生选择“非”选项。设置错误题支的方法有很多,而利用“例证分析”设置错误,几乎每年都有体现。
2010年第三题C选项:“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题支中“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有错误,原文中只是提到“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而C项说“唐人碑版的书法”,范围扩大了。此处的错误在于例证中对象范围的分析上,考生有可能只关心语意逻辑忽视例证所指示范围。
2011年第二题C选项:“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原文中子展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此处的错误在于对例证含义的理解上,考生有可能错误理解例证所说明的道理。
2012年第二题B选项:“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原文第二段表述为“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只是计算机天才、黑客低龄化的一个原因,而非其出现的根本原因。此处的错误在于例证分析时强加因果,考生容易混淆原因与理由之间的关系层级。
2013年第三题C选项:“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题支中“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强加因果,原文举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例子,只是为了证明《黄帝书》成书的时间,而不是为了证明《黄帝书》的地位。考生容易混淆例证所要证明的道理。
从这几年的试题上看,分析例证说明的道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咬文嚼字》一课的课后问题就体现了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首先找到本课所有的例子,而后分类总结,明确这些例证所要证明的道理,梳理出图表。
郭沫若、王若虚、贾岛的例子分别从句式、字数、字眼三个方面阐述语言对情感表达的影响,这是从现象层面进行的描述。而“烟”、苏轼和套语两组例子,则分别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和套板效应两个方面阐述实践层面需要注意的方面。
当然,课文的分析相对于高考要简单很多。这是因为课文的条理更加明晰,中心句、观点句更容易确定。高考一般论述类文本的阅读难度就要高很多,因此实际做题会更加困难。
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醒学生:凡是题支里面涉及例证的,就要多加小心。要从“例证分析阐述”“例证作用”“例证与论点对应关系”“例证中包含的因果关系”等角度对题支中对例证的分析进行全方位的考虑,从而发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