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环境创设的教学设计策略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b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光的反射”教学设计为例,从“学科知识环境铺垫”“教师教学环境创设”“师生学习环境营造”“学生学习成效体验”4个方面阐述了教学环境中“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及作用,为实现高效教学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光的反射;教学设计策略;高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8-0030-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可见,环境在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能给学生营造好的心理感知,使其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注意力集中,并能以最佳的状态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培养兴趣。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环境创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结合苏科版八年级上册“光的反射”一课,重点阐述教學环境创设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及作用。
  1 布置光网,引入新课
  1.1 创设体验(表1)
  1.2 设计策略
  有效的教学环境创设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从思维游离状态迅速转变为上课状态。“光的反射”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新课引入方式,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各种问题:(1)实验演示现象不明显,效果不震撼,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2)新课引入问题设置难度大,思维能力要求高,部分学生达不到要求;(3)实验器材复杂,实验操作困难,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为防止上述问题对教学活动产生的负面影响,本文认为,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积极教学环境,选择符合学生思维水平的教学,能有效触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新课引入时,利用激光发生器(532 nm绿光粗光)发出一束强激光,通过固定在教室墙壁上的三块平面镜反射,形成绿色光网,营造了震撼的反射场景,刺激学生的感官,光的反射现象深入学生脑海中,激发了学习需求,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提供了知识基础和心理准备。同时,“光网”的呈现为本节课结尾“光网防盗”作了铺垫,凸显了教学主线,搭建了知识框架,为整个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2 创新实验,立体探究
  2.1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两线分居”
  2.1.1 创设体验(表2)
  2.1.2 设计策略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目的是为了科学确定与入射光线对应的反射光线,教材中反射光线是从“面—体—线”三个方面来确定并描述的。本文是以反射光线从“体—面—线”三个维度来逐步确定并描述,如图7,入射光线AO射向入射点,先“两线分居”确定“体”,即反射光线在右半球空间;再“三线共面”确定“面”,即反射光线在平面NSE中;最后“两角相等”确定“线”,即反射光线在OB位置。
  “两线分居”作为第一层次的探究活动,有着其必然性和科学性,相比较其他两条规律,“两线分居”实验操作简单,现象直观,与上课伊始教学环境最接近,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最契合。如此安排,使得整个教学内容自然流畅,水到渠成。同时,这一规律的探究训练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强化了学生对反射现象的认识,为后续探究活动作了铺垫。
  2.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2:“三线共面”
  2.2.1 创设体验(表3)
  2.2.2 设计策略
  清晰的光路呈现使得反射定律的探究更为简单直接。开放的实验装置、灵活的实验操作、立体的实验呈现,让学生在“玩中学”“思中学”“乐中学”。三根PVC管制成了“光的反射模型”把实验探究和理论研究合二为一,为突破“三线共面”这一教学难点扫清思维障碍。
  2.3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3:“两角相等”
  2.3.1 创设体验(表4)
  2.3.2 设计策略
  良好的教学环境创设、和谐的小组合作氛围、积极的学习心境营造、充分的课堂互动体验都在为教学内容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3 光网防盗,学以致用
  3.1 创设体验(表5)
  3.2 设计策略
  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的动力源泉。通过防盗光网的设计,凸显了教学设计主线,升华了教学内容,使得整个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同时,活动的设计也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知识的理解,体验了物理知识学习的价值。
  教学环境创设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要素,其物质层面和心理层面相互影响,互相促进。本文教学设计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实现教学环境的创设:(1)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遵循学科知识层次间的逻辑关系;(2)借助课堂教学环境布置,积极创新实验器材;(3)营造“分工合作、小组探究”的学习环境;(4)通过“设计应用、成果体验”实现学科价值。从物质和心理两个层面改善学科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中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为高效落实课堂教育目标奠定基础。
  (栏目编辑 邓 磊)
其他文献
摘 要:物理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从而更透彻地理解知识的本质,为物理方法的习得、物理思想的领悟、物理知识的运用奠定基础。实验设计可以从新课导入(为什么学)、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怎么学)、教学效果的检测(学得怎么样)等方面入手。文章以“光的反射”为例,探讨了如何用实验强化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实验;知识构建;光的反射  中图分类号:G63
摘 要: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教学中,设置铺垫,实施“过程性变式教学”,建立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利用“5点量表”的心理测量方法,检验变式教学的效果,为教学提供实施“过程性变式教学”的一般方法。  关键词:变式教学;粒子;磁场中的运动;5点量表;铺垫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12-0066-5 
摘 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不同表现水平为基础的学业质量评价要求,SOLO分类理论与学业质量的分层评价具有内涵一致性,用该理论指导学业质量的分层评价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理解SOLO分类理论的内涵,分析高中学业质量水平的SOLO层次,研究SOLO不同层次试题的特征,可以为新课程学业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SOLO分类理论;学业质量;测评  《普
摘 要:物理概念和规律具有抽象性,由于在生活中学生可能接触不到相关的事物和情景,缺少相应的感性认识,导致很难理解其本质,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恰当的物理教学情境可以使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规律形象化。本文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探究物理教学情景创设在物理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情境;牛顿第一定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
摘 要:章末复习课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但许多物理教师把章末复习课上成了练习课、习题讲评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文章以《万有引力与航天》为例,阐述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章末复习课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关键词:章末复习;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1)8-0007-5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复习课是物
摘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下的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根据自身特色,围绕信息安全产业,创新了高等职业院校多元合作办学模式。对培养符合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多元合作;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
摘 要:针对滨州市高中物理教研活动中两节“摩擦力”观摩课,从课题引入、规律探究、课堂小结等方面进行对比,思考不同处理方法的优劣,交流由此引发的对高效课堂的思考。  关键词:同课异构;摩擦力;摩擦力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0-0075-3  1 对比课题引入——高效课堂要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课堂导入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
摘 要:高中物理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形成经典物理的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相互作用观,并且能用来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具有构建理想模型的意识和能力。在习题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迁移能力、多维分析能力和建模能力的培养,定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物理核心素养;合理迁移;多维分析;正确建模  中图分类号:G633.
摘 要: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背景下,2016年全国卷的试题基调和各省份试题的变化都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导向。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核心素养,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高考考试内容改革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高考试题;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学习进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
摘 要:了解物理在新课标I卷理综中的地位,总结新课标I卷物理计算题的特点,比较新课标I卷与广东卷物理计算题的异同,分析新课标I卷的命题趋势,对首次使用全国卷的广东省高中物理老师,提出计算题备考建议。  关键词:新课标I卷;物理计算题;特点;趋势;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12-0004-3  广东高考自主命题已经11年,形成了广东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