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小阳春,我与狸奴不出门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aini0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天来了,也许你会抱着汤婆、烤着炭火以度过这个寒冷的冬日,但也有人怀里抱上了猫,摸摸猫的肚子和小爪子,不经意之间幸福感油然而生。在河南汤阴县城东白营村便发现一块公元前2160年的猫骨,故有人推测,国人饲养家猫,最早可追溯至少四千年。
  从猫科动物出现开始,就带上了“善捕鼠”“护粮有功”的光环,人对猫都是正向的态度,早已把猫当做了人类的“好友”。西汉《礼记·郊特牲》中写到:“古之君子,使之比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在古代大蜡礼中,也是奉猫为神,就是为了表彰猫食田鼠、去苗之害。
  唐宋时养猫风气兴盛,在这一时期,猫和狸的叫法是共存的,另外还有一个叫法是“狸奴”,说的是古时家猫看到狸猫之后就会被吓到腿软、走不动路,所以被赋予了这个名字,也是颇为有趣。因为猫和虎同属猫科动物,因为长相相似,所以经常相提并论,猫也被人称为“虎舅”、“小老虎”,俗话说:照猫画虎,也源此而来。宋朝画猫家何尊师便认为猫和虎相似,“独耳大眼黄不同,世俗又称猫为虎师”。
  若说爱猫者,当论陆游。从他一首《赠猫》诗中就可以看出来,诗中写道“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表现自己非常惭愧,没有经济能力给爱猫吃上小鱼干。他还写,“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刮风下雨的夜晚,猫成了陆游的宅家必备。武则天也是一个吸猫达人,她曾派人到各地去收集猫,豢养宫中,又训练猫和鹦鹉相处,结果“猫饥,博鹦鹉食之”。
  宋代还有专门的“相猫术”,北宋会稽陆佃的《坤雅》就写了“选猫诀竅”:“猫有黄、黑、白、驳数色,狸身而虎面,柔毛而利齿,以尾长腰短,目如金眼,及上胯多棱者为良。”
  这一时期猫的形象逐渐入画,在许多仕女图中我们发现,都有猫的身影,此外还滋生了一批有名的画猫家,比如刁光胤、何尊师、卢弁等人。画家临摹各种各样的猫,最甚者,画的猫像能吓走老鼠,也被流传为一轮美谈。
  到了明代,不管是平民布衣,还是贵人天子,都爱猫成癖。连皇宫里的猫都多到要专门设置猫房管理,猫痴有如文征明,专程为猫写了一首《乞猫》:“珍重从君乞小狸,女郎先已办氍毹。自缘夜榻思高枕,端要山斋护旧书。遣聘自将盐裹箬,策勋莫道食无鱼。花阴满地春堪戏,正是蚕眠二月余。”换言之便是正值天寒不如好好睡一觉,我把毯子准备好了,猫快来吧!
  古人之于猫,可谓爱之极,哪怕到了现代,我们也无法逃脱沦为“猫奴”的宿命。毕竟碰到可爱又乖巧的猫,谁人不爱呢?何况,猫作为一种恒温动物,体温比人稍高,尤其在夜晚。所以寒冬来临,不如在家抱紧猫主子,不失为一种妥当的取暖办法。
  编辑/徐   展
其他文献
现如今,早晚刷牙已是深入人心的卫生习惯,市面上出售的除了各种配方的牙膏和各种款式、刷毛各异的牙刷外,还有诸如牙签、牙线、牙缝刷、冲牙器、漱口水之类的辅助清洁用品,那叫一个琳琅满目。可是古人是如何刷牙的呢?他们刷牙吗?电视剧《大宅门》里,年迈的七老爷每天早上都会端着一个盖碗漱口,还要边口呼“茶能明目”边用手指蘸着茶水在眼睛上抹一下。古人对口腔清洁都这么“随意”吗?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非常重
期刊
围着火炉享受煮酒品雪的乐儿,最好的时节便是冬夜。窗外飘着小雪,好一番清冷,草庐里却春意融融,暖暖的,穿堂而过的风里也裹着股温热。  似乎很快,夜就漫溯开来,从遥远的地方一直漾到窗台,巨大的幕白里带了点暗,铺天盖地垂了下来。可巧雪飘落着,便添了些朦胧的感觉。该是月上中天了,有了雪,那月便隐到了幕后,今夜一切的主角便是雪了。  邀三五好友,煮一壶老酒,放在柴炉上,酒香四溢时,便可以开怀畅饮了。温酒利于
期刊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说,我们强调中华文化以丰富我们的精神资源,挖掘我们的历史传统,强化我们的文化自信。“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熔铸于”就是说传统文化已经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经在革命、建设、改革当中得
期刊
寒冷的天气虽然十分难熬,却熬出了古人过冬的情趣。据传,远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九九歌》就已经被古人创制并广泛使用。  一九二九,缩脚缩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八九,摇脚摆手;九九八十一,老农田中犁。  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是如何过冬的呢?  花椒取暖  据《汉宫仪》记载:“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当时花椒已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
期刊
酒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杜康造酒的神话,到酒池肉林的典故,从李太白饮酒写诗的潇洒,到辛稼轩酒酣剑舞的英姿……翻阅上下五千年,似乎总能闻见酒香。每每诵读典籍,总羡慕诗篇中酒气与墨香的杂陈,幻想醉在花下眠的惬意,而每逢凛冬,伴着窗外翻乱书篇的清风,又总是一边把玩着酒杯,一边透过字里行间,品饮这格外的香气。  初冬的酒气,是义气。古人善饮酒,且多饮黄酒。作为世界三大古酒之一,中国特有
期刊
一、冬日养膘,肉不可少  東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所以,每每到了冬天,如何避寒就是一个大家热议的话题。其实,避寒无外乎两种,一是物理暖身,二是以食进补。说到以食进补,越是往后面的时代,其相关的理论和食谱的种类花样越是繁多。  但追本溯源,先秦时期人们对冬天进补没有那么多的花样,尤其是普通的先秦百姓,对他们冬日进补最好方式是开荤,最好的食材就是“肉”。因为当时的生产力实在
期刊
家里藏书两三千册,视同珍宝。曾经有人找我借书,好几次有借无还,有些是我非常珍爱的书,朝夕相处的宝书现在人书相隔,心里颇不是滋味。如果借家像我一样爱书还好,碰上个假充斯文的,那我的书不就明珠暗投了?有一次,在一个借者家里,我就看到我的一本书被撕得面目全非,心痛之余,我疑心他是不是真翻开过,难怪之前我找他讨要时,他尴尬的说:“实在不好意思,弄丢了。”看来借书者未必就是读书人,更未必是爱书人,也许这个借
期刊
漫长的寒冷的冬天里,人们要在室内进行有益于身心的娱乐、艺术性活动,以去除冬日单调、萧杀的景象,保持身心健康,迎接春天。而赏花就是其中富于诗意的一项。  要想赏花,首先得有花。而冬天,很多花卉树木都凋谢、叶落了。古人便精心选择了很多种冬天开花的花卉,比如蜡梅、山茶、水仙、瑞香、梅花等,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陆续被人们发现、栽种,育出很多良种,形、色、香皆美。使得冬日也有花可玩。也选取松、柏、竹子等常绿竹木
期刊
“寒夜读书忘却眠”,是袁枚《寒夜》里的诗句,寒冷的冬夜挑灯夜读,不知不觉已是三更,老婆心疼丈夫冻着了累着了,屏灯或夺灯,半是撒娇半无奈。“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  古代读书人是幸福的,这首诗又让我想起见过的一幅清代《夜读》木雕,一小娘子坐在床沿,手撩帐幔,想来罗衾不耐五更寒,见丈夫还在读书,就嗔怒相责;面对妻子的责怪,丈夫半是尴尬半理屈,侧面避锋,画面
期刊
没有暖气、空调的古人,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季呢?他们会踏雪寻梅、寒江垂钓、围炉饮酒……很是风雅呢!  何必见戴  魏晋名士王羲之有“书圣”之称,育七子一女在书法上均有所造诣且各有所长。后世人将他们的书法与其父王羲之比较,总结道: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如果说“得其源”的王献之在书法上最得羲之精髓,那么“得其势”的王徽之则是在风度上与羲之最为相近。  《晋书》本传谓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