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宴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uguguli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冬日养膘,肉不可少
  東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所以,每每到了冬天,如何避寒就是一个大家热议的话题。其实,避寒无外乎两种,一是物理暖身,二是以食进补。说到以食进补,越是往后面的时代,其相关的理论和食谱的种类花样越是繁多。
  但追本溯源,先秦时期人们对冬天进补没有那么多的花样,尤其是普通的先秦百姓,对他们冬日进补最好方式是开荤,最好的食材就是“肉”。因为当时的生产力实在太有限,大部分先秦时期普通百姓能吃上肉类食品机会不太大,可能只有在“乡饮酒”的时候才能吃上。所谓“乡饮酒”,它用现代的话,其实就是一场盛大的乡宴。先秦时期在举行一些重要嘉礼仪式前后都会办这种大型乡宴。
  而两千多年前的乡宴上,菜品的种类和烹饪的方式,跟今天肯定是大为不同的。那个时候胡椒、辣椒、番茄等舶来品还在世界的另一头,尚未远渡重洋来到中国。
  周代的宴席上常见的肉类,除了现代人熟悉的猪、牛、羊、鸡、鱼、雁(鹅)之外,还有狗肉。《礼记》上说:“孟秋之月……食麻与犬。”其实,周人在北风起养秋膘的时候就开始吃狗肉了。狗肉在当时可不是一道不上台面的菜品,它的地位可能还略高于猪肉。《国语·越语上》:“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
  不过,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狗肉的影响力渐渐被羊肉取代,北齐就将生育奖励政策,就变成了“生两男者,赏羊五口”。另外,按着《周礼》,虽然猪、牛、羊、鸡、鱼、雁这些都是“膳用六牲”,但猪肉和牛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被食用程度不是很广泛。这其中,牛肉味美总所周知,但作为农民伯伯的好帮手,耕牛从汉代开始就是被禁止食用的。
  无故地擅杀耕牛,在古代是一件很严肃违法行为,而且每个时期惩罚力度都不一样,北宋初期按着《宋刑统》,“诸故杀官私牛者,徒一年半”或“主自杀牛者,徒一年”,但是到了南宋时期就变成了,“诸故杀官私牛,徒三年”。
  到了元代擅自自己家的耕牛,一年的牢可以不用坐,但是得挨一百仗的打。
  另外,在宋代如果盗杀别人家的牛,那情节恶劣的话,是可以判死刑的。不过,因为物以稀为贵的关系,宋代的牛肉价格一度被炒得很高。《宋会要辑稿》:盖一牛之价不过五七千,一牛之肉不下三二百斤,肉每斤价直须百钱,利入厚,故人多贪利,不顾重刑。所以,后来大宋皇帝因擅自杀牛食肉这事,实在是屡禁不止,干脆整了一个“牛肉税”变相同意该事。然而,普通人家餐桌上,牛肉因为价高的关系,还是不多见。
  猪肉在宋代的价格很便宜,但它的受众人群依旧不多。用苏轼的《猪肉颂》的原话来说,“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后来烹饪技术不断发展,东坡肉的诞生,猪肉也渐渐成了大家冬日宴上必不可少的美食。
  二、屯菜古来有之
  当然,一场完美的宴会不可能食单上只有荤菜而没有蔬菜。说到冬日的蔬菜呢,就不得不说一个存储的问题。
  在先秦时期,如果你想在寒冬腊月吃上夏日出产的蔬菜,那估计只有吃腌菜了。先秦的腌菜种类很多,常见的有韭、菁、茆、葵、芹、菭和笋,合称为“七菹”。
  别小看“七菹”,它们除了日常食用之外,还可以用来祭祀。所以,在先秦人眼里了腌菜是冬天的必备,而不是一道简单的开胃小菜。古人储蓄过季的蔬菜除了腌制之外,最常用的方式还是窖藏。
  说到窖藏菜,就不得不先说一下“菘”,它在南朝时期就已经有很高的人气了。南朝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菜中有菘,最为常食。”
  “菘”不仅是古代过冬在必囤的蔬菜,其实也是今天不少人过冬必囤的菜,它现在的名字叫“大白菜”。其实,这个名字始于宋代,那会儿的人有时也叫它大白头,至于屯它的方式,跟今天的人差不多,找一个地方放着就成。“菘”的品质就是奈放和抗冻。
  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拨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可见,那会儿的人也就是随意将“菘”放在地里。有条件的可能会放一下地窖吧。
  不过,古人有条件的话,其实他们还有利用窖坑的地温来催芽育苗,直接种植反季蔬菜的事情。比如《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凡供荐新味,多非其节,或鬱养强孰,或穿掘萌芽,味无所至而夭折生长,岂所以顺时育物乎!”可见,在东汉时期利用地窖做温室种植反季蔬菜的事情在贵戚之家已经挺常见了。到了唐代呢,唐玄宗让人用骊山的地热培育过橘子和反季的果蔬。
  然而,这些反季蔬果因为生产成本太高,同古代普通的百姓也是无缘。
  对一般的古人来说,冬日宴上最实在的肉是猪肉,最实在蔬菜是白菜和其他的腌菜。
  编辑/徐   展
其他文献
古人以农历十月为孟冬,十一月为仲冬,十二月为季冬,并将三个月份合称“冬”,用以代指冬季。冬季三个月共九十天,于是冬季又别称“九冬”。民间还有十冬腊月的说法,盖农历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腊月)这三个冬月的序数都带“十”。正如一个人会有乳名、姓、名、字、号、别号、斋名等多种称谓一样,冬天也有许多名字。有的名字来自文人墨客的雅称,便于写进诗里平仄押韵;有的名字与天文历法有关,体现了古人朴素的哲学观;当然
期刊
细篾编小薰笼,包瓦器以蓄火,有提无盖,名曰鸡囱。诗人笔下的“竹火笼”和“鸡囱”,其实都是熏笼,而式样均如宋代的烘篮,也便是闽北山区至今还在用着的竹火笼。  熏衣的习俗历史很悠久,而熏衣之器最常见也是最持久的一个名称,可以说是熏笼。此外它又有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若干别名。比如先秦两汉,熏笼别名曰篝,曰,曰篮,曰墙居。  熏笼其实是炉和罩的合一  《方言》卷五:“篝,陈楚之间谓之墙居。”郭璞注:“今薰
期刊
沐浴对于古代的中国人而言算得上是一件大事。古人讲究“三日一沐,五日一浴”,由此可以看出,古人是将沐与浴给分开来进行,意思就是三天洗一次头,五天洗一次澡。据说,当年周公辅佐周成王时,为了不让人说他以权位轻待士人,洗一次头发竟然三次握发起身,因此留下了“握发吐脯”的成语。  中国人很早就知道清洁身体的重要性,它不仅是祛除自身疾病的一种方式,甚至被提高到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但凡国家有个大事小情,需要祭祀祖
期刊
晓日迎长岁岁同。太平箫鼓间歌钟。云高未有前村雪,梅小初开昨夜风。罗幕翠,锦筵红。钗头罗胜写宜冬。从今屈指春期近,莫使金尊对月空。  ——[宋]晏幾道《鹧鸪天·晓日迎长岁岁同》
期刊
严寒冬月。前日阳生几降雪。松柏凌霄。森耸庭中叹後凋。昔人犹豫。身入山林深靜处。今古同符。好趁笙歌且自娱。  ——[宋]张继先《减字木兰花·严寒冬月》
期刊
现如今,早晚刷牙已是深入人心的卫生习惯,市面上出售的除了各种配方的牙膏和各种款式、刷毛各异的牙刷外,还有诸如牙签、牙线、牙缝刷、冲牙器、漱口水之类的辅助清洁用品,那叫一个琳琅满目。可是古人是如何刷牙的呢?他们刷牙吗?电视剧《大宅门》里,年迈的七老爷每天早上都会端着一个盖碗漱口,还要边口呼“茶能明目”边用手指蘸着茶水在眼睛上抹一下。古人对口腔清洁都这么“随意”吗?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非常重
期刊
围着火炉享受煮酒品雪的乐儿,最好的时节便是冬夜。窗外飘着小雪,好一番清冷,草庐里却春意融融,暖暖的,穿堂而过的风里也裹着股温热。  似乎很快,夜就漫溯开来,从遥远的地方一直漾到窗台,巨大的幕白里带了点暗,铺天盖地垂了下来。可巧雪飘落着,便添了些朦胧的感觉。该是月上中天了,有了雪,那月便隐到了幕后,今夜一切的主角便是雪了。  邀三五好友,煮一壶老酒,放在柴炉上,酒香四溢时,便可以开怀畅饮了。温酒利于
期刊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说,我们强调中华文化以丰富我们的精神资源,挖掘我们的历史传统,强化我们的文化自信。“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熔铸于”就是说传统文化已经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经在革命、建设、改革当中得
期刊
寒冷的天气虽然十分难熬,却熬出了古人过冬的情趣。据传,远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九九歌》就已经被古人创制并广泛使用。  一九二九,缩脚缩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八九,摇脚摆手;九九八十一,老农田中犁。  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是如何过冬的呢?  花椒取暖  据《汉宫仪》记载:“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当时花椒已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
期刊
酒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杜康造酒的神话,到酒池肉林的典故,从李太白饮酒写诗的潇洒,到辛稼轩酒酣剑舞的英姿……翻阅上下五千年,似乎总能闻见酒香。每每诵读典籍,总羡慕诗篇中酒气与墨香的杂陈,幻想醉在花下眠的惬意,而每逢凛冬,伴着窗外翻乱书篇的清风,又总是一边把玩着酒杯,一边透过字里行间,品饮这格外的香气。  初冬的酒气,是义气。古人善饮酒,且多饮黄酒。作为世界三大古酒之一,中国特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