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品雪 闲敲棋子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20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着火炉享受煮酒品雪的乐儿,最好的时节便是冬夜。窗外飘着小雪,好一番清冷,草庐里却春意融融,暖暖的,穿堂而过的风里也裹着股温热。
  似乎很快,夜就漫溯开来,从遥远的地方一直漾到窗台,巨大的幕白里带了点暗,铺天盖地垂了下来。可巧雪飘落着,便添了些朦胧的感觉。该是月上中天了,有了雪,那月便隐到了幕后,今夜一切的主角便是雪了。
  邀三五好友,煮一壶老酒,放在柴炉上,酒香四溢时,便可以开怀畅饮了。温酒利于脾胃,一如草庐内的春意,品咂着,那温热像倾泻的润润月光缓缓地流入腹中。
  菜也适合草庐的意蕴,一碟油炸花生米,一盘凉拌绿豆芽,一份红萝卜丝,外加三两棵葱,几瓣蒜。饮着老酒,有一搭没一搭,浊酒一杯家万里也好,烟波江上使人愁也好,所有的乡愁全交给雪了。草庐角落里的吊兰在尽情舒展着枝条,嫩嫩的,绿意正浓,仿佛有了“花间一壶酒”的格局和气场,雅致便多了几许。夜雪,酒浓,暖意,有兰花相伴,难道,不比“晚來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意境更妙?
  炉子里的火似乎弱了些,随手加几根柴禾,那新添的柴禾遇到了燃薪的温存,用不了多久,就融到了一处,拥抱到一起,缠绵着,依偎着,很快,新的柴禾味便四散开来。这大约就是人间烟火的气象了。
  雪比刚才大了些。掀开了草帘门,一人道。
  是的,猛了,也更有了味道。另一人附和着,一仰脖干了一杯酒,脸上的红晕也浓了些。
  那个人望着窗外,沉默着,这个漫长的冬夜啊,很适合与朋友抵足而眠,促膝长谈的。
  可是说些什么呢?大雪,生计,工作,家庭,在这美妙的雪夜,在舔着火舌的柴炉旁,似乎都是微不足道,不值一提的。
  年轻时,围着炉子,边饮边唱,醉卧炉边,甚好。因了年轻,梦也春意四起,恣肆蔓延。老了,酒酣耳热里,喜欢听炉子里噼噼啪啪的响声,呼吸飘溢的炊烟味道。那,可是幸福的颤动,乡愁的味道啊。
  先是一个人的沉默,很快,大家都不语了。很多想说的话便在这冬夜,冰在一起,成为心事,芬芳着夜里的梦。窗外,树木、田园、沟渠,白茫茫一片,再也分不清界限,好一个童话般的冰洁世界。
  是风么?分明是雪,轻轻地,轻轻地飘落,雪落的声音在寂寥静谧的深夜,沙沙有声。草房里,新起的红彤彤的火舌舔着炉边,满满的温热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暖流,冲开了时空的经纬,人的身上四体通泰,每一根毛孔、每一粒细胞都焕发了春意。
  编辑/徐   展
其他文献
心問身云何泰然,严冬暖被日高眠。  放君快活知恩否,不早朝来十一年。  ——[唐]白居易《心问身·心问身云何泰然》
期刊
中国古代很多诗人似乎都对月亮情有独钟,诗词中咏“月”的佳句顺手拈来,细细品味起来,作者眼中的“月”早已不能用一两个词来概括说明了,“月”早已随着诗人那真挚丰富的情感而蕴蓄了多重含义,成了一个立体的情感寄托物:失意人眼中的“冷月”,正气者心中的“日月”,别离者泪中的“残月”,欢娱者笑中的“明月”……  如果仔细探究起来,我们发现古代诗人的“月亮情结”是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的,明白了这一点,对我们理
期刊
悠然,婉转,一片片漫舞飞扬,转瞬之间将萧索灰败的天地装点成玉树琼枝的冰雪世界,掩去的不仅是冬日的寂寥,也是心中的尘翳。在极寒的日子里,若有什么是值得期待的,那必是一场雪了。  三百多年前的西湖,接连下了三日大雪,西湖难得的静寂,既无人来人往也无飞鸟行踪。住在西湖边的张岱在初更时分,穿着保暖的毛皮衣裳,带着着火炉,乘船去往湖心亭看雪,素天锦地的西湖,树上结着雾凇,湖中白气弥漫,天光、云影、山形、水面
期刊
又是一年冬季到,随着时间的流逝,气温也逐渐降低,又到了翻箱倒柜找冬装的时候了。当然,我们也可以逛商场刷淘宝,随时都能买到款式靓丽又保暖的冬装。可对于古人来说,凛冬之季的滋味就不是那么美妙了。那么古人都以什么御寒呢?  先说说御寒的材料吧!  提起冬天,北方朋友脑海里率先出现的绝对是厚厚的大棉袄和五花八门的羽绒服,南方朋友可能想到的是各种毛衣和呢子大衣。但是在古代,且不说化纤面料的诞生是遥遥无期,就
期刊
古人以农历十月为孟冬,十一月为仲冬,十二月为季冬,并将三个月份合称“冬”,用以代指冬季。冬季三个月共九十天,于是冬季又别称“九冬”。民间还有十冬腊月的说法,盖农历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腊月)这三个冬月的序数都带“十”。正如一个人会有乳名、姓、名、字、号、别号、斋名等多种称谓一样,冬天也有许多名字。有的名字来自文人墨客的雅称,便于写进诗里平仄押韵;有的名字与天文历法有关,体现了古人朴素的哲学观;当然
期刊
细篾编小薰笼,包瓦器以蓄火,有提无盖,名曰鸡囱。诗人笔下的“竹火笼”和“鸡囱”,其实都是熏笼,而式样均如宋代的烘篮,也便是闽北山区至今还在用着的竹火笼。  熏衣的习俗历史很悠久,而熏衣之器最常见也是最持久的一个名称,可以说是熏笼。此外它又有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若干别名。比如先秦两汉,熏笼别名曰篝,曰,曰篮,曰墙居。  熏笼其实是炉和罩的合一  《方言》卷五:“篝,陈楚之间谓之墙居。”郭璞注:“今薰
期刊
沐浴对于古代的中国人而言算得上是一件大事。古人讲究“三日一沐,五日一浴”,由此可以看出,古人是将沐与浴给分开来进行,意思就是三天洗一次头,五天洗一次澡。据说,当年周公辅佐周成王时,为了不让人说他以权位轻待士人,洗一次头发竟然三次握发起身,因此留下了“握发吐脯”的成语。  中国人很早就知道清洁身体的重要性,它不仅是祛除自身疾病的一种方式,甚至被提高到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但凡国家有个大事小情,需要祭祀祖
期刊
晓日迎长岁岁同。太平箫鼓间歌钟。云高未有前村雪,梅小初开昨夜风。罗幕翠,锦筵红。钗头罗胜写宜冬。从今屈指春期近,莫使金尊对月空。  ——[宋]晏幾道《鹧鸪天·晓日迎长岁岁同》
期刊
严寒冬月。前日阳生几降雪。松柏凌霄。森耸庭中叹後凋。昔人犹豫。身入山林深靜处。今古同符。好趁笙歌且自娱。  ——[宋]张继先《减字木兰花·严寒冬月》
期刊
现如今,早晚刷牙已是深入人心的卫生习惯,市面上出售的除了各种配方的牙膏和各种款式、刷毛各异的牙刷外,还有诸如牙签、牙线、牙缝刷、冲牙器、漱口水之类的辅助清洁用品,那叫一个琳琅满目。可是古人是如何刷牙的呢?他们刷牙吗?电视剧《大宅门》里,年迈的七老爷每天早上都会端着一个盖碗漱口,还要边口呼“茶能明目”边用手指蘸着茶水在眼睛上抹一下。古人对口腔清洁都这么“随意”吗?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非常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