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物理教学不是终止性的阶段式的教育,而是接续式的、以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宗旨的教育,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的自学方法。因此,培养学生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的自学能力,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我在“十一五”课题立项中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课题,进行研究,通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现反思如下:
1 怎样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范畴,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结合的一门重要学科。许多同学认为学物理难,内容多、杂、乱。也有同学说物理“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一多就乱,一长就忘”,在考试中很难得高分。这说明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对物理学科的特点理解不够,学习方法不当;如果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那么学习物理也就会变得轻松自如。因此,我在教学中不仅向学生教知识,同时也教学习方法,教学生如何做到“会学”。我是通过预习笔记、预习检测、课后作业,检查和验证学生是否“会学”。“会学”有三个要素:一是指导学生认识学习规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二是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等科学文化知识所需要的技能和技巧;三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教师努力完成课时任务,把必要的知识教给学生,不见得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成果。只有结合教学经验,在授课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学习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做为课堂的重点,才能使学生解决“会学”的问题,不断在“深钻、多思、善问”等方面多下功夫,真正懂得和掌握如何预习、如何复习、如何记忆等一般性学习方法和规律,做到:“课前认真预习,上课注意听讲、勤于思考、课后及时复习”,并通过教师的刻意安排加以巩固,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怎样通过课前预习训练学生养成自学能力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用自学的方法温故知新,把学过的课程于课前“过一遍电影”,这样会使学生理顺物理知识系统,迅速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会在预习中把发现的问题,通过老师的讲解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扎实。因此,在课堂上就会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教师的授课效果也会更好。
2.1 根据所讲的课文,了解这节课讲了什么物理现象?某个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说明什么问题?
2.2 本节课讲了几个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些概念和规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有哪些实例?
2.3 在阅读课本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要提出“为什么?”应采取什么方法解决?
2.4 看完了课文后,有什么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并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在预习笔记本上,带着问题学,以便上课时认真听讲,或向老师提问。
实验: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高和习惯的养成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训练而放任自流,这样会使学生不得其法、不得要领,走上歧途。让学生预习时有目标、有方向,利于抓住重点和关键;在课堂上还要运用适当的检查手段,比如上课前用几分钟的时间检查预习笔记,并对预习过的内容作简单的测验,或者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作概括的阐述,这样就可以督促学生进行预习。
3 怎样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增强学生自学中的理解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指导阅读就要从教科书人手,养成学生阅读的习惯,使他们抓住课文中心,能消化和理解问题或提出问题和设法解决问题。我在课堂上给学生一段时间去阅读,让他们自觉地克服阅读教材的思想误区和心理障碍。有人认为学生阅读教材是文科教学的主要方法,理科主要是以计算、例题和实验为主。其实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领会定义、概念、公式、实验的内涵和外延,对增强理解能力和认识能力与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3.1 课前阅读。根据课本内容的不同,结合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通过课前阅读,对新课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弄清涉猎的知识点,找出攻克的重点、难点,并作出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个个突破,解决疑难问题。
3.2 课堂阅读。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阅读,对于那些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等)要边读边记;对于关键的字、词、句、段落要用符号标明。告诉学生只有抓住关键,才能深刻理解,也才能准确掌握所学的知识;只有精读细抠,才能明确概念、认识规律、深入理解。在阅读中,若遇问题就要反复推敲,为什么教材上是这样说的,怎么不能那样说,弄清其原因和究竟。
3.3 课后阅读。让学生结合课堂笔记,在阅读的基础上善于总结、归纳。新课结束或学完一章后,结合课堂笔记去阅读课本,及时复习整理归纳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的理解。通过阅读,主要学会整理、归纳、总结,把学过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网、结成体,使知识链不脱节,学习思路更清晰,学习目标更明确。
3.3.1 弄清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即弄清楚确立物理概念、规律的依据。
3.3.2 明确某些物理现象、过程,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
3.3.3 在探究中采用了什么手段和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
3.3.4 对于概念、规律要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推敲,全面、准确地领会含义,特别要明确概念、规律的适用条件及其范围。
4 怎样通过课后复习巩固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教师实施教学任务不单单是体现在课堂上,要对教学任务实施过程具有总体的把握,同时要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效果具有全面的了解。课后复习是巩固学生自学习惯基础的必要措施,课后及时复习是打牢学习基础,巩固记忆的好方法。复习得越及时,遗忘的就越少,复习得越系统,“盲点”就越少,学习的连续性和知识的完整性就会不断加强。课后复习是延续课堂教育的再学习,课后不单单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且要在做作业过程中把学过的内容进行“过滤”、“加温”和应用。课后复习主要通过做练习册巩固知识,把预习的内容和老师课堂上所讲内容加以整理、归纳,是一个知识再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强化记忆的过程。
4.1 课后做题要善于审题,要在分析的基础上细心求解,不能看到题目就动笔,这样会导致失误或失败。
4.2 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不论遇到什么类型的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在审题的基础上细心谋解,最后要通过分析进行总结归纳,这样才能提高解题能力,即使遇到高难度的题也不会束手无策。
4.3 只有通过认真的复习和练习,整理笔记,完成作业,使老师讲课内容再现,才能明确应该掌握的基本概念和解题的基本规律,搞清其适用范围和应用特点,了解其因果关系和纵横联系。
结论:培养自学能力是教学的战略任务之一,特别是物理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面宽,涉及的相关知识较多,学生学习和掌握都较难。学生毕业后还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他们自己进一步的学习和解决,这就需要他们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就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实验、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这就要把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传授给他们,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怎样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范畴,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结合的一门重要学科。许多同学认为学物理难,内容多、杂、乱。也有同学说物理“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一多就乱,一长就忘”,在考试中很难得高分。这说明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对物理学科的特点理解不够,学习方法不当;如果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那么学习物理也就会变得轻松自如。因此,我在教学中不仅向学生教知识,同时也教学习方法,教学生如何做到“会学”。我是通过预习笔记、预习检测、课后作业,检查和验证学生是否“会学”。“会学”有三个要素:一是指导学生认识学习规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二是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等科学文化知识所需要的技能和技巧;三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教师努力完成课时任务,把必要的知识教给学生,不见得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成果。只有结合教学经验,在授课的同时,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学习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做为课堂的重点,才能使学生解决“会学”的问题,不断在“深钻、多思、善问”等方面多下功夫,真正懂得和掌握如何预习、如何复习、如何记忆等一般性学习方法和规律,做到:“课前认真预习,上课注意听讲、勤于思考、课后及时复习”,并通过教师的刻意安排加以巩固,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怎样通过课前预习训练学生养成自学能力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用自学的方法温故知新,把学过的课程于课前“过一遍电影”,这样会使学生理顺物理知识系统,迅速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会在预习中把发现的问题,通过老师的讲解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扎实。因此,在课堂上就会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教师的授课效果也会更好。
2.1 根据所讲的课文,了解这节课讲了什么物理现象?某个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说明什么问题?
2.2 本节课讲了几个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些概念和规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有哪些实例?
2.3 在阅读课本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要提出“为什么?”应采取什么方法解决?
2.4 看完了课文后,有什么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并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在预习笔记本上,带着问题学,以便上课时认真听讲,或向老师提问。
实验: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高和习惯的养成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训练而放任自流,这样会使学生不得其法、不得要领,走上歧途。让学生预习时有目标、有方向,利于抓住重点和关键;在课堂上还要运用适当的检查手段,比如上课前用几分钟的时间检查预习笔记,并对预习过的内容作简单的测验,或者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作概括的阐述,这样就可以督促学生进行预习。
3 怎样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增强学生自学中的理解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指导阅读就要从教科书人手,养成学生阅读的习惯,使他们抓住课文中心,能消化和理解问题或提出问题和设法解决问题。我在课堂上给学生一段时间去阅读,让他们自觉地克服阅读教材的思想误区和心理障碍。有人认为学生阅读教材是文科教学的主要方法,理科主要是以计算、例题和实验为主。其实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领会定义、概念、公式、实验的内涵和外延,对增强理解能力和认识能力与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3.1 课前阅读。根据课本内容的不同,结合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通过课前阅读,对新课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弄清涉猎的知识点,找出攻克的重点、难点,并作出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个个突破,解决疑难问题。
3.2 课堂阅读。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阅读,对于那些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等)要边读边记;对于关键的字、词、句、段落要用符号标明。告诉学生只有抓住关键,才能深刻理解,也才能准确掌握所学的知识;只有精读细抠,才能明确概念、认识规律、深入理解。在阅读中,若遇问题就要反复推敲,为什么教材上是这样说的,怎么不能那样说,弄清其原因和究竟。
3.3 课后阅读。让学生结合课堂笔记,在阅读的基础上善于总结、归纳。新课结束或学完一章后,结合课堂笔记去阅读课本,及时复习整理归纳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的理解。通过阅读,主要学会整理、归纳、总结,把学过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网、结成体,使知识链不脱节,学习思路更清晰,学习目标更明确。
3.3.1 弄清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即弄清楚确立物理概念、规律的依据。
3.3.2 明确某些物理现象、过程,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
3.3.3 在探究中采用了什么手段和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
3.3.4 对于概念、规律要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推敲,全面、准确地领会含义,特别要明确概念、规律的适用条件及其范围。
4 怎样通过课后复习巩固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教师实施教学任务不单单是体现在课堂上,要对教学任务实施过程具有总体的把握,同时要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效果具有全面的了解。课后复习是巩固学生自学习惯基础的必要措施,课后及时复习是打牢学习基础,巩固记忆的好方法。复习得越及时,遗忘的就越少,复习得越系统,“盲点”就越少,学习的连续性和知识的完整性就会不断加强。课后复习是延续课堂教育的再学习,课后不单单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且要在做作业过程中把学过的内容进行“过滤”、“加温”和应用。课后复习主要通过做练习册巩固知识,把预习的内容和老师课堂上所讲内容加以整理、归纳,是一个知识再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强化记忆的过程。
4.1 课后做题要善于审题,要在分析的基础上细心求解,不能看到题目就动笔,这样会导致失误或失败。
4.2 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不论遇到什么类型的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在审题的基础上细心谋解,最后要通过分析进行总结归纳,这样才能提高解题能力,即使遇到高难度的题也不会束手无策。
4.3 只有通过认真的复习和练习,整理笔记,完成作业,使老师讲课内容再现,才能明确应该掌握的基本概念和解题的基本规律,搞清其适用范围和应用特点,了解其因果关系和纵横联系。
结论:培养自学能力是教学的战略任务之一,特别是物理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面宽,涉及的相关知识较多,学生学习和掌握都较难。学生毕业后还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他们自己进一步的学习和解决,这就需要他们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就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实验、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这就要把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传授给他们,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