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也在游戏吗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722455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参加杭州市西湖区“读懂孩子的游戏”的研讨活动中,我们观摩了新金都幼儿园的建构游戏现场。该幼儿园是一个社区幼儿园,规模不大,这是该幼儿园第一次开展大型建构活动。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区角,孩子们会有怎样的游戏表现呢?我们将目光聚焦到了小格子、小灰灰和小条纹(根据孩子的衣着来取名)这几名大班孩子身上。
  案例描述
  片段一:小格子的“家”
  小格子来到建构区,独自玩了将近15分钟。一开始,他从玩具筐里取了一些长条积木,在垫子上一块一块地连接起来,围成了一个大大的长方形。“我在家里搭个电视机吧!”他一边说一边去选材料。他先取了两块大小一致的长方形积木做底,然后拿了两块细长形积木分别放在底的两边。当他拿了两块圆柱体积木分别摆放在两边时,他发现它们的大小不一样,于是又来到材料处通过观察、对比找了两块大小一样的圆柱体积木。后来,他又选取了同样大小的拱形、三角形等积木,左一个、右一个进行拼搭……最后,家有了,电视机也搭好了。“休息一下。”小格子一边说一边躺了下来,闭上眼睛舒舒服服地休息了一会儿,好像这真的是温馨而舒适的家。
  休息了一会儿,他爬起来,想要把家再变得大一些。他拉开长方形短边的长条积木,去拿了一些积木来进行围合,当用到最后一块积木时,他发现积木太短了,不能完全围合。于是,他又重新取了一块自己觉得长点儿的积木来拼合,发现还是短了。尝试失败后,小格子将两边的积木往里挪了挪,最终完成了围合。之后,小格子在这个长方形的“游泳池”和“家”里很享受,玩起了“游泳”和“请客”的游戏。
  片段二:小灰灰的“弹射器”
  小灰灰来到游戏区内,被邀请进了“家”。小格子向他介绍了“家”外的“监视器”,这引起了小灰灰搭建“弹射器”的想法。他取了三根细条形积木,交叉垂直摆放在垫子上,但是上面的积木总是倾斜,于是,小灰灰不断调整积木的摆放位置,直至平衡。后来他拿了一块半圆的拱形积木摆在上面,然后用力压了一下中间那根积木的末端,上面的积木立即被弹了出去。“耶!成功了!”小灰灰一脸的兴奋。此后,他重新收拢材料,反复拼搭,玩了一次又一次,乐此不疲。
  片段三:小条纹的“马桶”
  小条纹用一些长条积木在场地上原有的“家”旁边围了一个自己的“家”,并且向同伴介绍:“我是他的邻居。”看到同伴用两块半圆拱形积木拼了一个圆形的马桶,他也立即开始行动。他拿了四根长条积木,围了一个正方形,又在后面竖着摆放了一块半圆拱形积木当靠背,“马桶”完成了。“这是我的小马桶,小呀小马桶……”小条纹一边开心地唱着自己编的歌曲,一边坐了上去,正合适!
  分析解读
  45分钟的游戏结束后,有教师纷纷议论,“今天的游戏不怎么样,孩子们都没有搭建出像样的作品,建构技能比较弱。”“是的,所建构的作品很简单,不太能反映大班孩子的能力水平。大班孩子应该能够搭建出比较复杂的作品了。”“感觉孩子们不太像在玩建构游戏。计算了一下时间,孩子们利用建构作品玩的时间比搭建的时间更长。”……的确,在今天的游戏现场,我们没有看到垒高、架空、盖顶等建构技能,孩子们似乎缺乏建构的经验;也没有看到孩子们通过协商、合作搭建出比较完美的有主题的作品。然而,当我们置身于孩子游戏的现场,回想起孩子们投入、陶醉、满足的画面时,我们会发现今天的游戏虽然看似不像建构游戏,但还是有其价值与意义的。
  1.体验。这是孩子初次参与大型建构游戏,虽然他们缺乏建构技能,没有搭建出看似完美、复杂的作品,但仍然基于自己的水平与经验搭建了“家”“弹射器”“马桶”等简单的作品,这是他们初步感知大型建构材料的过程,也是他们表现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在自主、开放的游戏氛围中,我们看到孩子们根据积木的形状、大小很自然地将积木带入一定的情景,建构材料瞬间成为他们游戏的道具:小格子将若干正方体积木当作招待客人的红烧肉和披萨,将两块半圆拱形积木拼合当作马桶;小条纹将枪形积木当作菜刀来切菜,还把它当作铁锤来钉钉子,等等,游戏中充满了想象与创造。
  2.探索。在看似简单的拼搭过程中,孩子们也遇到了问题、经历了挫折,但最终他们都能主动地、独立地观察、思考,不断使用新的方法来尝试解决问题。比如,片段一中小格子用围合的技能搭出了自己的“家”,在建构“电视机”的过程中,他每一次都会拿大小、形状相同的两块积木分别摆放在两边,体现了对称意识和空间布局能力。在建构活动中,他遇到了两个问题,一是在建构“电视机”时发现两块圆柱体积木不一样大,二是在扩建“家”的时候换了两次材料都不能完全围合,但他都能主动地想办法加以解决。他用重叠对比的方法找到了大小一致的积木,用调整空间大小的方法将“家”完全围拢。片断二中的小灰灰在多次的建构、倒塌、再建构的过程中,逐步体验到要找到中心点摆放两块长条积木才能保持平衡。片段三中的小条纹则在模仿同伴作品的基础上,更加注意作品的外形,模拟构造出了便座和水箱。孩子们在思考、尝试、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很自然地获得了有关平衡、对称等科学概念,获得了垒高、架空、围合、延长等建构技能,同时还有利于形成耐心、专注、乐于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3.享受。当我们走近孩子的游戏,不再只是关注孩子的建构技能、建构作品时,孩子那种开心、满足的体验让我们感同身受。案例中,小格子搭建出“家”后,躺在家里惬意地休息,又想象出在“游泳池”里开心地游泳,这真实地反映了孩子完成作品后的满足感以及对“家”所产生的幸福感。还有,小灰灰乐此不疲地玩自己建构的“弹射器”,正好满足了他对武器的探索兴趣……
  我们知道,只有有效的观察,才能在了解孩子游戏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指导。然而,在观察过程中,教师所秉持的教育理念、采取的观察方法以及解读的视角等都是影响孩子开展自主游戏的重要因素,也是“尊重儿童、珍视童年”的根本保障。在“读懂孩子的游戏”的探究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地“观察——记录——解读”,发现孩子的“真”游戏,促进孩子的“真”成长,最终,让自主游戏更加深入童心。
其他文献
本文以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审视了该理论存在的一些局限性,主要包括构式数量的无限性、对构式特殊性的质疑、动词与构式之间的关系
“吹嘘”是漠语的基本词囊,在不斷地發展過程中出现了词羲的變化.《现代漠語词典》中的對“吹嘘”的释羲是誇大地或無中生有地就自己或别人的優點;誇張地宣揚.而古代漠語中,吹
一位老先生手拿戒尺带领诸多童子诵读诗文的情形,似乎成了我们对“私塾”的定格印象。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中三个动词“传”“受”(通假字,同授)“解”更是彰显了教师的主导地位。长期以来,在中国教育界,教师(包括幼儿园教师)有绝对控制权的意识根深蒂固,影响深远。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由教师掌控的集体活动所占比例不低,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随处可见。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儿
石玉昆在《三侠五义》中将男侠作为主线,描摹了一个个替天行道的江湖男子,但其中也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女侠形象。对于女侠形象的塑造,石玉昆也绝非草草了事,这些女侠身上透露着“忠
码转换是指在同一语篇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语码转换现象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中文语篇,尤其是广告语篇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更多的语言也出现在了
今年,我园代表余杭区参加了杭州市“幼儿园游戏视频案例研讨活动”。我们的观察内容是医院、理发店、建构区、娃娃家,观察对象是中班幼儿,观察时间为45分钟。  我们把观察点聚焦在幼儿自我解决问题与矛盾冲突上。因为,在自主游戏中,孩子需要与许多同伴互动,难免遇到困难与矛盾冲突,如,争抢玩具,争玩一个角色,还会出现因材料缺少而导致游戏受阻以及有人捣乱、违反规则等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怕孩子不能应对,就有意识地
设计意图:大班上学期,我们组织幼儿开展了“有趣的编织”“芒果美食街”等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发现他们喜欢参与各类民俗活动,学习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的制作,欣赏民族歌舞等,这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小说的鼻祖,《变形记》常被认为是卡夫卡的代表作。长久以来,对《变形记》的分析涉及了很多的方面,诸如:叙事结构、主题、荒诞性、父亲情结、女性
本案例中的两难处境可能很多教师都曾体会过:教育理想令人憧憬,而现实中却有种种无奈,我究竟该怎么做?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看到案例中一个日常教育实践中再寻常不过的师幼互动事件引发了这位教师的反思,令她产生了调整教育环境的想法,这一想法虽遭到现实的打击,但其背后是“尊重幼儿需要”“保护幼儿天性”等可贵的教育情怀。那么,要如何弥合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呢?我认为本案例中有三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一
毕飞宇的小说创作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二十多年的创作中,他从一位追求“先锋色彩”的小说家逐渐转向对“现实主义”的探索。《大雨如注》是他新近的短篇小说,作者延续着他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