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语篇的概念隐喻研究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对语言起到装饰作用,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在日常生活中隐喻随处可见。当然在政治语篇中也不例外。政治语篇作为一种特殊题材,其措辞严谨,内容与日常生活用语差距大,难懂。作者发现由于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运用,使得抽象难懂的概念变得简单易懂,使普通民众也能理解其政治立场。本文从概念隐喻角度出发,分析习近平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总结习主席在讲话中运用的主要概念隐喻,分析其原因,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语篇。
  关键词:政治语篇;习近平;概念隐喻
  一、引言
  Lakoff & Johnson (1980) 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思维和行动中,我们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质的”。从此语言学家开始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可以说,这是一次颠覆性的革命,改变了我们对隐喻的认知。人们借助概念隐喻,通过熟悉、具体的事物来理解不熟悉的、抽象的事物。政治语篇作为一种特殊题材,其措辞严谨,内容简洁、准确、严肃、精炼。Lakoff (1996) 指出“政治由隐喻组成”。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政治语篇中也不例外。讲话者通过政治语篇来表达其政治立场,常常运用概念隐喻来表达一些抽象的政治概念,达到说服、激励、领导的目的。因此,本文试图分析习近平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分析和归纳其中主要运用的概念隐喻,并分析其原因,并希望能为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理论背景
  本文的理论基础是概念隐喻理论,由Lakoff & Johnson于1980年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概念隐喻是一种认知机制,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源域是我们所熟悉的,具体的范畴,目标域是我们所陌生的,抽象的范畴。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另一种事物(Lakoff & Johnson,1980)。一般说来,人们借助我们所熟悉的具体的源域来理解抽象复杂的目标域。
  隐喻在政治语篇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Thompson (1996) 用一个隐喻来表示政治和隐喻的关系:有了水,鱼才能成为真正的鱼;有了隐喻,人才能思考和理解政治。也就是说,隐喻是政治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家们通过概念隐喻,表达其政治立场。他们在政治语篇中用概念隐喻来缩小他们和普通市民的差距,于此同时,还可以获得普通民众的支持并赢得声誉。Lakoff (2008) 也提到了美国政治中的概念隐喻,通过概念隐喻分析了民主党和共和党两个党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政策。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领导人的讲话也收到广泛关注。但从概念隐喻角度来剖析领导人的讲话还比较少见。本文尝试从概念隐喻角度剖析习主席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通过其主要运用的概念隐喻来解读语篇,并为其后研究提供参考。
  三、典型隐喻
  通过分析,作者发现在习主席的这次讲话中主要有三种典型隐喻:旅程隐喻、建筑隐喻和人类隐喻。以下是具体例子及分析:
  (一)旅程隐喻
  Lakoff (1993) 指出,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就是一个有目的的旅程。亚非合作也是一个具有目的性的社会活动。作者在习主席的讲话中发现了概念隐喻“亚非合作是旅程”。通过我们所熟悉的源域“旅程”来理解相对陌生的目标与“亚非合作”。例如:
  1.亚非合作走过了60个春秋,正来到一个新的起点上。
  2.要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观念,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理念,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分歧争端,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公共卫生、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和全球性挑战。
  3.中国愿同亚非国家开展产能合作,支持非洲国家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区域航空网络,推动亚非工业化进程。
  在一段旅程中,有目的地、旅行者、旅途中的困难障碍、方向等。与之相对应的是,亚非合作中的各个阶段合作的目标、亚非国家、合作中出现的分歧困难等。在亚非领导人会议讲话中习主席灵活运用“亚非合作是旅程”这个概念隐喻,表明了合作就像旅程,虽然会有困难,但终究会到达目的地,终究各个阶段合作目标会顺利达成。
  (二)建筑隐喻
  亚非合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用源域“构建一座建筑物”来理解目标域“亚非合作”会更加简单清晰形象。即语料库中包含此概念隐喻“亚非合作是构建一座建筑物”。
  1、中方支持印尼方建立亚非中心的倡议。
  2、中国愿同有关各方一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建设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发挥好丝路基金作用。
  3.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开展南北合作的政治基础。合作共赢的基础是平等,离开了平等难以实现合作共赢。
  构建一座建筑物,首先需要牢固的地基,同样亚非合作也需要坚固的基础,如坚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政治基础。构建一座建筑物,需要建筑师们的密切配合,同样亚非合作也需要中国与其它亚非国家密切合作,共同建设,完成亚非合作。
  (三)人类隐喻
  Lakoff & Johnson (1980) 认为“非人类实体可以用人类来表示和描述”。即用描述人的词汇来描述非人类实体,赋予非人类实体人的特征,以达到使语言更形象更生动的目的。作者发现习主席使用了两种人类隐喻,即“国家是人类”和“国家之间是朋友、伙伴和兄弟”。
  1.中国愿同亚非国家开展产能合作,支持非洲国家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区域航空网络,推动亚非工业化进程。
  2.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权利。
  3.中国是亚非团结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始终堅定支持亚非国家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事业,坚定促进亚非国家共同发展,并向亚非国家提供了真诚无私的援助。   把国家当作人类,赋予国家人的特征。人能支持也能与他人合作,人享有权利更有义务,在这次讲话中,习主席通过“国家是人类”概念隐喻,明确表明了中国愿意与亚非国家合作,并坚定支持、促进合作,充当着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的作用。
  4、无论发展到哪一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
  5、面对新机遇新挑战,亚非国家要坚持安危与共、守望相助,把握机遇、共迎挑战,提高亚非合作水平,继续做休戚与共、同甘共苦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
  同时,作者也发现了概念隐喻“国家之间是朋友、伙伴和兄弟”。习主席通过这个概念隐喻,表明了中国在亚非合作过程中的友好态度,始终把亚非国家当作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
  四、结语
  本文结合概念隐喻理论,分析解读了习近平主席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作者发现路程、人类和建筑隐喻在这次讲话中占了大量的比例。并且与这三种源域相对应的目标域要么是亚非合作,要么是国家。作者发现习近平主席在这次讲话中主要通过这三种概念隐喻,清楚明白地表明了中国在亚非合作中的政治立场:中国愿意积极地与其它亚非国家一起促进亚非合作,并且提供无私援助,做亚非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亚非合作是一次旅程,虽然有问题分歧、但终究会到达目的地,终究各个阶段合作目标会顺利达成。亚非合作是构建一座建筑物,需要坚固的基础,如坚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政治基础。亚非合作同样也需要国与国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像朋友、伙伴更像兄弟一样共同促进亚非合作顺利进行。
  概念隐喻在政治类语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概念隐喻,一些复杂抽象的政治概念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通过概念隐喻,政治家们清楚明白地表明其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Lakoff, G. Moral Politics:What Conservatives Know That Liberals Don’t[M].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3]Lakoff, G. The Political Mind: A Cognitive Scientist’s Guide To Your Brain And Its Politics[M]. New York: Penguin Books, 2008.
  [4]Thompson. Politics without Metaphor Is like a Fish without Water. Metaphor: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M].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s Publishers,1996.
  [5]陳文革. 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作用[J]. 南华大学学报,2006.
  [6]乔治. 莱考夫.别想那只大象[M]. 浙江: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7]束金星.隐喻与政治—“911事件”后美国外交政策中的隐喻思维透视[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
  [8]周维超.美国总统就职演讲中的隐喻[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2.
  作者简介:石夏娟,女(1990.05——)
  ,重庆梁平人,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
其他文献
摘要:《美学散步》归结了宗白华先生不同时期关于美学的多篇散文,看似散乱实则有纲。笔者读罢,私下将其分为“距离发现美”、“空间感营造美”、“淡然意境感知美”三个部分,借以回答开篇所提出的“美从何处寻”的问题,不敢断言十分恰当确切,权且拿来做交流分享罢了。  关键词:美;距离;空间感;淡然;意境  徜徉于《美学散步》,追寻未名湖畔拄杖夜行的大师身影,品味他散步声中留下的道道灵光,心中不觉变得敞亮起来,
期刊
摘要:本文以美国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美国人和土地》为例,从生态文体学的角度,运用文体学的统计方法和分析方法对该语篇进行分析,并阐释其文体效果,揭示语篇主题:斯坦贝克生态观主要体现在他对人类破坏自然的控诉,谴责以及对大自然无比愧疚之中。  关键词:自然;生态文体学;保护  约翰·恩斯特·斯坦贝克于1902年出生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小镇萨利纳斯,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熟悉社会底层的人们,
期刊
摘要:大型情景交响歌剧《木兰诗篇》呈现的是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它以交响乐为灵魂,以“中国歌剧”这种艺术形式来重新诠释、歌颂花木兰,剧中音乐形式极为丰富,其中多首咏叹调更是优美动人、抒情浪漫、极富光彩。本文在对该剧“花木兰”的扮演者雷佳的演唱艺术探索下,以其中的经典唱段《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为切入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歌剧;木兰诗篇;艺术探索;演唱技巧  在中国,花木兰的名字是大家所熟知的,宋
期刊
摘要:整顿吏治历来是各王朝统治的中心,但晚清甘肃官场并没有因为皇帝的重视而改变。相反,丑态百出,具体表现在权奸当道,吏治败坏、贪污腐化,贿赂公行,穷奢极欲和军纪败坏、营制废弛等几个方面。巨大的社会危机使晚清封建王朝处在崩溃的边缘。  关键词:晚清;甘肃官场;腐败  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开始,整顿吏治,肃清官场不良风气成为各个王朝统治的重心,但是官场风气并没有因为历朝历代皇帝的重视而日趋清明,其内
期刊
摘要: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张其翼先生是我国二十世纪杰出的花鸟画家之一,他出身于书画门第,自幼喜画。早年追随金北楼,汪慎生学习,后取林良,吕纪,远追宋人。张其翼主要擅长于翎毛走兽,兼工带写,风格清隽质朴,形神兼得。  关键词:张其翼;禽鸟;艺术风格  张其翼(1915—1968),字君振,号鸿飞楼主。自幼年起就酷爱绘画,擅画各种禽
期刊
摘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经无数次反复多向的交流及各自实力的较量,它们最终会整合形成一体,这就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以南诏与唐朝的关系为例,它们几乎处于同一时期,双方关系可谓分分合合。对南诏与唐朝关系变化的浅析,可进一步窥视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与南诏、唐朝关系的双重互动。  关键词: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南诏;唐朝;多元一体;民族关系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是各民族共同努力造就的。正因如此
期刊
摘要:中国剪纸动画是华夏千万年的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从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来并且在动画史上走过了一段光辉岁月,然而在世界动画发展历程中,中国剪纸动画并没有逃脱走向衰落的命运。如今剪纸动画逐渐失去了市场优势,在动画中的出现率越来越低,在人们即将忘却曾经频繁出现在银幕上的的剪纸动画形象之时,《功夫熊猫》却再次点燃了国人的名族情愫,这带给我们就中国传统剪纸动画发展趋势的深思。本文通过分析剪纸动
期刊
摘要:在夏目漱石的《心》中,执笔《上》《中》部分的作者多次言及与老师相关的当时的“青春”,那么执笔的时候作者是在年轻的时候呢,还是在老师死后对遥远的过去做的回想?另外,如果从手记执笔时作者已不再年轻这个猜想来看的话,可以发现这里的内容与老师回顾他年轻时候的姿态是相似的。因此,在文章中可以试着以作者的“青春”为焦点,依次展示描写重点的演变。  關键词:叙述;青春;遗书;夫人  一、笔下的“青春”  
期刊
摘要:在小说的翻译中,人物形象塑造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鉴于此,本文探讨了在译文中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原则——等值原则。译者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究了非文学翻译的技巧和意义,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对翻译实践中各层面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解析与探究。同时,通过对此次翻译实践及对相关翻译理论、翻译策略的探究,得出了最适合对与此次翻译实践文本同类型文本资料的正确翻译步骤与翻译策略,为今后的翻译实践与
期刊
摘要:本文从电影《太极旗飘扬》的导演艺术特点入手,通过分析战争中人物性格的转变,导演视角的选取,重要道具的运用等,探究《太极旗飘扬》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战争;客观;主义;人性  《太极旗飘扬》在韩国电影史上可以称得上是里程碑式的作品,不仅仅作品无论从战争场景,剧情框架,演员选取完全按照好莱坞大片模式打造,创造了韩国电影票房难以逾越的记录。更重要的是,影片视角客观,无政治立场,不为任何一方颂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