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三观”重构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c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拜读了朱自强教授的《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我感触颇深。因为,读罢此书,我的语文教学“三观”都被震到了。
  一、“工具论”语文观vs“构建论”语文观
  朱教授认为,在语文教育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没有学理依据,也没有操作的可能,因为语文课程不仅不具有“工具性”这一“基本特点”,而且连“语文”“语言文字”也都不具有交际的“工具”这一属性。可以这样理解:木匠为了打一个桌子,需要用斧子、锯子等工具,桌子一旦打好了,可以离开那些工具而存在。但是,人类语言却不是这种工具性的存在。我们不能在用语言去交流那些思想感情之后,让那些思想感情脱离语言存在。也就是说,语言本身即是交际,而不是为交际服务的工具。
  正因为“工具论”的影响,作为教者,我们把语文看作工具,用训练的方法让学生“准确地操纵它,熟练地运用它”。在“工具论”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当作“技术工人”一样被“训练”,教育几乎变成了培训。本来是活生生的语言,在这样的“培训车间”里,变成了如工具、零部件一样僵死的“词语”“语句”“知识”。皮特·科德说:“我们应当做的是教人们一种语言,而不是教给他们知识。”“我们要培养的是使用语言的人而不是语言学家,是能‘用这种语言讲话’的人,而不是‘谈论这种语言’的人。”
  基于此,朱教授提出的“建构论”语言观和语文观是这样的——语言是人类心智世界的建构物、创造物;语言在实践过程中,发挥着传达信息、认识世界、表现心灵这三个功能。语文教育就是通过对具有建构性、创造性的语言的学习,发展学生个人心智的一种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创造灵性的人。
  二、“白纸论”学生观vs“种子生长论”学生观
  “白纸论”的儿童观是这样的:“在与儿童的关系上,成人是一个自我中心主义者,不是利己,但是以自我为中心,他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考虑一切,因此常常会误解儿童。正是由于站在这个立场上,他才会认为儿童是空的容器,是懒惰的,无能的,内心是盲目的,因而成人必须向他灌输知识,为他做一切事情,引导他一步步往前走。直到最后,成人自认为是儿童的创造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们是一张张白纸,我们在上面画什么,他们就是什么,教育者似乎可以在这张白纸上随心所欲。
  可是,朱教授却不这样认为,他深深赞同并推崇杜威所说的“教育即生长”,认为儿童本身就具有语言本能,就像一颗颗有生命力的种子。面对种子,教育者必须遵循种子的成长规律和所需的生长条件。面对一张“白纸”和面对一颗“种子”,教育的难度也是不一样的——灌输容易激活难。也正因为如此,朱教授呼吁我们要把握儿童文学教育的目的——以儿童的语言本能和缪斯本能为教育资源,激活他们的这些潜能,使其不断地“生长”,发展出有意识的、自觉的语言创造能力。
  三、“主导论”教师观vs“园丁 儿童本位”教师观
  语文教育领域历来有“教师为主导”的说法,还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三主”教学观。与此不同,朱教授提出的是以儿童为本位,保持或恢复“童年”的传统。就是不要把教師自身视为教学行为的主导,把儿童看作未完成的作品,然后按照成人自己的人生预设去教训儿童,也不是仅从成人的精神需要出发去利用儿童,而是从儿童自身的原始生命欲求出发去解放和发展儿童,并在这个过程中,将教师自身融入其间,以保持和丰富人性中的可贵品质,这就是儿童本位的儿童观。我所理解的“园丁 儿童本位”教师观,就是像“园丁”一样,关注并促进“种子”生长,并自觉地将儿童文学作为自己的语文教学之源头活水的教师观念。
  感谢此书,感谢朱教授,让我的语文观、学生观、教师观有了新思考,新质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其他文献
神 猎  在连云山区,王劲之的名号很是硬扎。方圆百十里的山民,都知道他武艺高强,枪法神准。山里的野兽,更是畏他如虎,闻到他的气味,就疯狂逃窜,屏息躲藏。但兽们跑得再快,藏得再深,也逃不出他的目光和猎枪。有人统计过,倒在他枪下的豹子,不下十只,野猪,至少上百,至于麂子、兔子、山鸡之属,则多得无法算计。连云山,俨然就成了王劲之的私家菜园。他家的饭桌上,一年四季,野味飘香。   不过这都是好多年前的事
一   黑龙江下游的冬天,天黑得格外早。马蹄表还没跑到下午四点,外面已经黑下来。我们在马灯旁吃过晚饭,看外面雪停了,张凤祥到外面转悠一圈,回来后对我俩说:“走。”   我奇怪地看着他问:“已经黑天了。这么晚了,想去哪儿呢?”   “你不想撵孬头了?”张凤祥没直接回答,反问我说,“刚才我到外面撒尿时,在树林边发现一对孬头踪。可那是一对走驼子,我跟了半天没跟上。”   听张凤祥说,他发现一对孬头,二愣
[摘要]占据今年贺岁档的影片是清一色的“中国制造”:《梅兰芳》、《爱情左灯右行》、《非诚勿扰》、《大搜查》、《叶问》,其中后者是为数不多的港产片之一。《叶问》公映后,舆论媒体纷纷褒奖其为“最好看的功夫片”,主要原因在于影片本身诠释出超越形式主义的新暴力美学:白描手法的动作表现,女性主义、哲学思想的渗透,纪录式风格等,是近年来少有的商业电影突破。  [关键词]白描 暴力美学 女性主义 症候    从
摘 要: 高校艺术教育是国家文化事业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艺术教育对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艺术教育的作用愈发明显,于培养具备知识、能力、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人文教育功能。本文在新时代背景下结合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艺术教育情况,探索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对培养高质量
岁月如梭,一转眼刘燕君校长来到回民实小工作已经七年多了。作为特级教师,在这七年多的工作中,刘校长使我校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她的带领下,我们学校走在了教育改革的前线。戏剧教育课程语文学科校本化的实施研发,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刘校长的引领下,我同全校师生一起奋发图强坚守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回想七年来的点点滴滴,还历历在目。一、传承优势 更新理念  刘校长一来学校,就
摘 要: 专业型社团在提高社团文化品质、打造社团文化品牌、彰显学校特色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高职院校应当逐步推进专业型社团的发展与建设。本文以江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就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现状展开调查分析,通过对高校社团建设状况和学生社团存在问题的研究,探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 校园文化建设 专业型社团 建设方法  校园文化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精神,没有校园文化的学校充其量只是一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有着纯真的童心,有着富有诗意的表达。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都有着成人化的倾向。一味强调理解,远离了童心童趣;追求讲课深度,消失了诗意童言;预设僵化流程,脱离了儿童本位;主题机械拓展,暗淡了语文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甚至连儿童的自主感悟都离不开老师的“精心”引导,以至于儿童被边缘化,主体地位丧失,何谈儿童的诗意表达。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追寻怎样的语文课堂?我们
摘 要: 在《温故一九四二》中,刘震云将焦点聚焦于一九四二年的河南大饥荒。通过对这段已被大众遗忘的历史的再书写,作者极力批判了“王道”、“正史”对民众的压迫和遗忘。在作品中,这种批判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对灾难的再现和对政府消极救灾的披露。在灾难的再现上,作者通过对宏大叙事的解构,指出三百万人的死亡,并非“天灾”,更是“人祸”。  关键词: 刘震云 《温故一九四二》 新历史主义 王道
《女娲补天》在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尤其又是一篇学生非常喜欢的神话故事,如何学习?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我们撷取了三个教学片段,即“三个板块”:概括课文、想象讲述、拓展延伸。这三个板块的设计全部是对文章课题下面“阅读提示”的落实。  板块一  师: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借  助你所圈画的关键词,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生:起因是,天上露出了一个大窟窿,地上裂开了一道
【教学目标】  1. 学习描述生气时的情绪体验。  2.能借助一些形象的事物来表达内心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亲爱的小朋友,老师想做一个调查,有没有从来没生过气的小朋友呢?  生:没有。  师:那你生气的时候,会说什么呢?  生:气死我了!  生:真烦人!  生:快走开,我再也不想看见你了!  师:看来,小朋友们的火气都很大呀!有一个叫亚瑟的小朋友啊,他也生气了,而且脾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