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ang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本文综合几种城市观,提出“自然—经济—社会”分析框架,进而结合实际探索提出通过发展复合结构城市,推进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绿色经济、加快社会治理转型激发社会活力等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推进路径。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生态—经济—社会;分析框架;路径
  城镇化是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城镇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城镇经济和文化影响力不断向周围农村扩散的过程,它受自然条件制约,受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约,也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从世界范围来看,较早的现代城市是在工业化(甚至包括早期的手工业)的推动下,非农产业的空间集聚吸引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产转移、集中而逐步形成的空间组织。由此形成了城镇化的基本轨迹,其发展所带来的聚集、交往等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又生产着城市。然而,伴随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各种要素、产业向城市过度集聚并超过城市的承载能力,城市拥堵、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城市病”集中爆发,雾霾、城市内涝等环境灾害严重冲击城市安全,使得人们不得不反思工业化进程中的城镇化。
  当今,新型城镇化以及由此推动的城乡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市场优势的发挥和内需的激发,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成为当前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但是,一些城镇面临资源衰竭、产能过剩、技术老化等问题,传统主导产业逐渐衰退,一些支撑城市发展的企业经营困难,城市集聚人口、资本、技术等经济要素的能力较弱,城市衰退的风险加大;并且,受到自然条件制约,一些地方难以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范围广、功能互补强的都市圈,难以推进城市间分工协作、组团发展的城镇化。鉴于此,有必要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自然、经济、社会等多种要素的空间聚集,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言:城市表明“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的事实。城镇化不是某一要素单独演进的过程,而是各种要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过程。因此,新型城镇化的推进需要兼顾自然、经济、社会等多种要素的协调与质量提升。
  1“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的新型城镇化分析框架
  实现什么样的城镇化,本质上是人们对城市如何理解的问题,即城市应具备何种要素、结构、功能、能力。在理论层面,主要有三种城市观:一是“田园”城市观,即一种注重城市自然、生态的发展观念和策略,主张建构整体如一个花园的田园城市,强调人在城市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二是“经济”城市观,即一种注重城市物质空间、财富的发展观念和策略,主张“城市是人类的工具”,其发展所带来的聚集、交往等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又生产着城市。三是“社会”城市观,即一种注重城市社会结构的发展观念和策略,主张城市是一种结构性现象,表现“比如政治权力和这种权力下的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反映社会关系与权力关系。基于此,可以构建“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的新型城镇化分析框架。(见图1)
  “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的新型城镇化分析框架,映射出自然地理、经济发展和人文社会条件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其中,自然地理条件是先赋性条件,构成城镇化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和人文社会条件是后致性条件,前者促进物质空间和财富的生产,构成城镇化发展的“硬环境”,即经济发展环境,体现发展城镇生产力和优化生产关系的硬實力;后者促进社会政治、人文地理等结构的优化,构成城镇化发展的“软环境”,即文化和社会发展环境,体现促进城镇上层建筑与其经济基础相适应的软实力。这三个条件相互影响、相互贯通,自然地理条件为经济发展和人文社会条件的发展提供物质资源和地理空间,经济发展条件为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条件的发展提供经济动力和物质保障,人文社会条件为自然地理和经济发展条件的发展提供社会文化支撑,三者共同构成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只有正确把握这些条件,才能做到合理布局,有利于更好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2“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2.1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改革开放等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发展成效,尤其体现在公共服务职能的推广和完善之中。在对具体的公共图书管理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积极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作用,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需求,重点把握公共图书管理结构的改革,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所以,重点把握公共图书馆的宣传与推广,对阅读促进作用进行明确是由为关键且重要的。  关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信息化时代悄然来临。信息化依靠互联网为载体,具有多方面的优势,是时代大势。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是满足师生获取课外知识的重要服务性场所,它需要做到藏书丰富、查询方便、层次分明等。在当前大数据时代下,实现图书馆的数字化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创新中最重要的任务,本文就高校图书馆如何融入大数据环境下的知识供应链,笔者作出以下阐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摘 要: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受到多国重视。就我们国家而言,小学就设立了英语课程,开始英语的学习。在英语学习中,词汇一直以来都是英语学习的重点,同样也是难点。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该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深入探究了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关提高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词汇教学]  一、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环节中的重要
摘 要:在当今时代的背景下,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将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法律关系,可以相互切断,但亦可相互连接。中国法律和司法制度的基本精神,使民法和商法在迅速发展变化的市场经济中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应该积极促进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工作,充分发展和发挥民法和商法的共同法律功能。本文深入地讨论民法和商法的联系,阐明共同的法律关系,并把握两者法律角色性质的特点。  关键词:民法;商法;商
摘 要:“烙饼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这是一节经典的策略优化问题。这节课贴近生活实际,操作性强,主要让学生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感悟优化思想。其教学目标是:①通过对烙饼问题的探究,掌握烙饼问题的最优方案,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培养统筹优化的思想。②经历探究过程,体会化归、转化等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学会用填表、对比等方法分析问题。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多媒体网络教学以资源的海量化、形式的多样化、活动的交互性等优势,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与人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依据《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理念,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努力将新课程与网络教学融合在一起,进行了一些有
[摘 要: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少数民族教育管理也更为重要。由于文化与生活方式的不同,少数民族教育存在其特殊与独特性,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创新教育管理方式对于培养优秀民族人才,促进民族团结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学校与学生而言,从学校的教育方式、学生的学习接纳能力、生活学习实践等多个方面都是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研究的创新出发点。创新性研究教育管理,有效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
正当全中国人民满怀憧憬,期待“2020”这个有特殊寓意的新年的时候,一场全国人民的战役在武汉打响了。李文亮医生以付出生命的代价为我们疫情抗争吹响了口号、“递号人”艾芬医生的专访一天之内成为30多个版本、芳芳日记向我们真实呈现了疫情笼罩中武汉人民朴实的日常生活。全国人民携手和疫情奋力抗争的这段时间里,无论是党中央领导干部,还是基层民众,无论是抗战一线的白衣天使,还是寒风中前行的外卖小哥,从中涌现了无
[摘 要:学科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中必备的素养和能力,科学的历史观有利于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学中的一大重要任务。历史教师可以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模式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形成科学的历史观。  关键词: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新大纲课程目标提出我国历史学科课程建设要将提高广大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作为
李本深,山西省文水县武良村人,国家一级作家,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校文学系第一期,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暨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他的作品盈千累万,很多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和电影,小说《丰碑》被选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课本。他不仅是一个天才,而且是一个全才,诗词、绘画、书法都堪称一流。  我与李本深同村,但并不认识。只是隐隐约约记得他在1968年参军入伍时,胸前戴着大红花,村里敲锣打鼓欢送他,还是一个小屁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