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地方资源??传承海洋文化

来源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erma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舟山海洋文化作为有着浓厚本土文化气息的一种民俗文化,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性为开展本土化的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资源。我就《海岛渔民画艺术在美术校本课程中开发和实践》课题研究,在“欣赏与评述”、“理论与讲授”、“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和“综合与探索”这五个学习领域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海洋文化 校本课程 开发
  《美术课标》中提出“认识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认识艺术的基础,是他们走向世界的起点,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从他们的周围环境开始,挖掘生活的美,乡土文化的美”。 舟山海洋文化作为有着浓厚本土文化气息的一种民俗文化,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性为开展本土化的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资源。因此,利用我们舟山的地域优势、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积淀浓厚的海洋文化、良好的人文环境及丰富的海洋资源,来从小培养学生的海洋观,萌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就成为我们研究的出发点。
  渔民画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海洋文化之一,其扎根于海岛中,反映和透露出的纯朴、稚拙、梦幻而神秘的情韵,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仅能让人欣赏到精湛的海岛艺术特色,还可以透过绚丽多姿的画面从新的角度了解普陀、了解舟山、了解海洋、了解海洋文化,对创建海洋文化名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美术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中应挖掘渔民画这一地方资源,让学生在一种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并通过美术的学习感受和接受文化的影响,进而参与文化的传承,表达和创造文化。笔者结合《海岛渔民画艺术在美术校本课程中开发和实践》课题实践探究中的感悟谈几点体会。
  一、利用地方资源,体现“欣赏与评述”
  “欣赏与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具体做法:感受—领悟—欣赏。
  舟山渔民画是渔民文化中虽不算浓重却独具美质的一笔,博大精深的海洋文化一直是渔民画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来源。我们海岛的特色在渔民画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一望无际的浩瀚海洋,鳞次栉比的大小渔船,辛勤劳作、面色黝黑的渔民,忙碌织网、晒制鱼货的渔家姑娘,粗茶淡饭、其乐融融的渔家生活,在画面中人物得到了最真实的刻画,环境受到最热烈的渲染。欣赏渔民画能使人饶有兴趣地领略海岛的风物景色,并有助于了解舟山的风俗人情,增加有关地方特色的见识。我们通过欣赏课,通过图片、录像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与评述,加强对舟山民间美术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家乡民间美术的认同感和乡土情怀。舟山独特的海洋历史文化、海洋佛教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景观文化,对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继承传统文化有积极意义。
  在这一学习领域中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可利用讨论、游戏活动等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应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最基本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的能力。
  二、研究地方资源,重视“理论与讲授”
  “理论与讲授”领域虽然不是美术学习活动方式中四个学习领域的范围之内。但在渔民画的校本课程开设中也具重要地位。
  渔民画家们的手法不受学院既定规范的约束,保持着大海般的自由随意和纯情流露,虽显得粗拙幼稚,然而天真肆意、童心未泯、诗意盎然。这是渔民画家用真、善、美的心灵表露的人格品质,是普通渔民把对劳动生产、海边习俗、渔家礼仪的切身体会和感悟的一种美的表现。
  但事实上,渔民画不是舟山渔民的天赋,而是一种人为的艺术。在一幅完整的画面中,除了作品内容是作者的原创外(或许有某些小细节也是辅导者引导的结果),其他的,如大小关系、色彩对比、空间位置等等,都是根据艺术创作规律进行引导的结果,因而,人为的艺术失去了这个最重要的因素,试想如何维持,更别谈其发展、创新了。
  具体做法:讲授—讨论。
  强调理论学习是我们对小学生学习渔民画必不可少的一环。以渔民画课外兴趣活动的成功经验为基础,整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系统化程序化,逐步形成教材体系,从而使渔民画的体系能以延续。
  三、挖掘地方资源,探究“造型与表现”
  “造型与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让学生运用以装饰性、抽象性、夸张变形等手法,融入本土文化资源的鱼、船、古建筑、古民居、戏曲、饮食、传说故事、宗教、礼仪、历史名人等,最终以油画、水墨、剪纸、版画、线描、丙烯画、纸版画等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
  具体做法:模仿—尝试。
  1、模仿线条。线条是描绘和表现物象的最基本的因素,前人用各种直线、曲线、斜线绘制了的渔民画中鱼、船、人、及几何形等纹样。其纹样线条古拙质朴,富有变化。我将这些渔了画分类贴在教室的墙上,让学生观看欣赏,纹样中流畅变化的线条,引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好奇心。课余的时间,学生通过观摩感受画上的纹样,品味纹样线条的美感,模仿前人线条的变化,体验前人用线条表现物象的手法。
  2、尝试色彩。渔民画给人的特点就是感情浓烈、色彩饱满奔放、对比鲜明,除了以深深浅浅的蓝色作为主色调外,在一幅图画中既有烘托气氛的明暗对比,有突出主体、渐变景物的纯度对比,也有刻画情节、大红大绿的色彩对比,独特、直白、狂放的艺术表现手法令人看画后印象深刻。渔民画线条清晰却不似版画的刻板,色彩浓郁也不似油画,它不像水墨画那样雅致清淡,也不像印象派那般抽象迷离,它是实实在在的,是有血有肉的,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模型上的,让学生学习素材库中作品的色彩使用应用到自己的画作中。   尝试的题材有捕渔劳作、海边习俗、渔家生活、节庆场面、海产海鲜等。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作业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造型与表现”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四、发掘地方资源,落实“设计与应用”
  “设计与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
  具体做法:分析—创造。
  1、结合舟山海岛人文自然景观,包括美丽的海岛自然景观——礁石、沙滩、海洋等;特色海岛人文景观——海岛建筑、渔船渔具、传统古迹、新建景观等,制订美术校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家乡的旅游产品》、《家乡的旅游新景点》、《海产品包装设计》等题目,开展设计活动课,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为宣传家乡做贡献的精神。
  2、结合学生实际,通过对当地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的调查,可设计《鱼灯设计》、《海神设计》、《新式渔船设计》等课题,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想,激发对当地民间艺术的热爱,更好地认识当地的风俗习惯,并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在这一学习领域中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因此,在设计校本课程教学内容时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
  五、针对地方资源,深入“综合与探索”
  “综合与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
  具体做法:研究—尝试—探索。
  针对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和热点问题制订美术活动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如随着渔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渔民原来的生活、生产方式和固有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再加上人们对民间风俗的淡忘而导致舟山的海洋文化没被保护甚至被破坏等问题,可设计《开发带来的思考》、《古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为主题的学习内容,安排学生到校外考察、调研分析、然后用渔民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也可延伸开展以家乡为主题的美术活动,进行探索性创作活动。如设计《保护我们的理想家园》、《我心中的六横》、《我爱家乡的民间艺术》等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这一学习领域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跨学科学习活动。
  总而言之,开发地方文化资源,传承本土文化已成为各地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美术教育研究的新课题,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特色之一。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新课程改革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把握《标准》的前提下,对新教材的内容进行重组和再创造,充分挖掘本地区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使学生在本土文化的传承中,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提高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
  (普陀区六横中心小学 浙江舟山)
其他文献
宋代蔡襄《荔枝谱》曰:“若夫厚皮尖刺,肌理黄色,附核而赤,食之有查,食已而淫,虽无酢味,自亦下等矣。”指的是植物果实表面自然的质感与纹理。由此可知,“肌理”普遍代表的都是通过视觉和触觉可以感受到的,物质形态本身带有的平展、起伏、粗糙、光滑、坚硬、柔软、轻盈、沉重、整齐、杂乱等一系列不同的视觉知觉感受。  在中国画创作中的“笔墨”效果是一种肌理,利用不同的材质,泼、洒、刮、印出来的纹理效果也是肌理,
期刊
释文:  吾尝以山水作字,而以字作画。  凡山,其力无不下压,而气则莫不上宣,故《说文》曰:“山,宣也”。吾以此为字之努;笔欲下而气转向上,故能无垂不缩。  凡水,虽黄河从天而下,其流百曲,其势亦莫不准于平,故《说文》曰:“水,准也”,吾以此为字之勒;运笔欲圆,而出笔欲平,故能逆入平出。  ――黄宾虹画论
期刊
三门县健跳镇中心小学创办于一九二八年,原名琴江小学,于1983年更名为健跳镇中小学。学校地处东海之滨、健跳港畔,校园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环境幽雅,景色如画,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 “花园式学校”。学校分南北两个校区,现有36个班级,在校学生1511人,教职工85人。学校以“敬我老师,爱我学生”为治学理念,在“建设墨香校园,打造学校品牌”的发展道路上,不断探索、反复实践,促进了学校办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期刊
摘 要: 写字教学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基础工程。国家教育部曾提出:“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语文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每个公民应有的语文基本素养。”作为一名一年级的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工作。我在教学中试图通过端正学生的姿势为前提,指导学生练好笔画,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结构,引领学生评价欣赏等策略,提高学
期刊
主办单位:中共乐清市委宣传部    乐清市委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承办单位:乐清市博物馆  执行承办:周昌谷艺术馆
期刊
段孝敏 1971年生于潍坊,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何加林工作室助教,北京逸真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家研究山东分院副院长,潍坊青年美协副主席。2006年进修于天津中国美协培训中心山水高研班。2012年9月进修于中国国家画院何加林山水工作室,其山水被评为优秀作品并被中国国家画院收藏。2013年10月被聘为中国国家画院何加林工作室助教。山水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展并获奖。
期刊
谢辰妍 严天炀 沈浩宇
期刊
在近现代的篆刻名家中,赵古泥、陈师曾、乔大壮的印谱我都看到的比较晚,所以我在以前写作《篆刻章法百讲》、《中国篆刻技法全书》(技法部分)等书稿时,几乎没有引用过这三个人的篆刻作品,心里老觉得是一种缺憾吧。  这篇文章本来其实是在写《邓散木印谱》,但是在写作过程中总是要对比赵古泥的。我发现离开了赵古泥,邓散木很难写。于是干脆先写《赵古泥印谱》。  《赵古泥印谱》,常熟博物馆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期刊
摘 要: 美术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文从各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让学生学会创新性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敢于探索,敢于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 创新精神 培养  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方针规定必须遵循的教育方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新修订的美术教学大纲指出:美术课对于培养创新精神
期刊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其价值和作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今年1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其中美术学科包括五大核心素养,这意味着中国的课程进入了-----“核心素养”时期。  一、关于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这一国家层面上新的教育动向。强调知识之间的综合联系,这极大改变了传统教学的面貌,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地从人的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