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蔡芸芝身上看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来源 :考试·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db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次次被蔡芸芝老师的行为所感动。普普通通的事,普普通通的人,却显得那样的可亲可敬。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从她身上可以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
  蔡老师教学生读诗、跳舞,领学生看蜜蜂、吃蜂蜜,还写信帮学生排难解忧,体现了她一颗博大的爱心,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儿童的正确引导。
  笔者认为,蔡老师的教学行为首先表现了她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请看,在假日里,蔡老师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让“我们”观察蜜蜂,认识蜂王。这简直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综合实践课程”,蔡老师注重开发课程资源,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多方面提高学生能力,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蔡老师让童年的魏巍“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那种甜蜜,不仅长久回味于口中,更是长久回味于心中。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陈敬朴教授认为,现代社会的科学教育,不仅有智育价值,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造力;而且有德育价值,要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科学道德,养成健全的人格;还有美育价值,要培养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对科学美的追求。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科学方法的训练、科学精神的养育,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这一点上,毫不夸张地说,蔡老师做得是出色的(不管蔡老师当时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她让学生接触书本以外的种种事物,培养了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了科学的种子,更加美化了学生的心灵。蔡老师既会教学生读诗,也会教学生跳舞,更可贵的是她能够善于用好“大自然”这一课本,这恐怕会让我们今天很多老师汗颜。
  其次,蔡老师的教学行为表现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魏巍深情地回忆了蔡老师教给他们的诗:“那里是非洲,那里是欧洲!我美丽亲爱的故乡,却在脑后……”这首诗出自周太玄的《过印度洋》,抒发了作者远离故乡时对美丽祖国的思念之情以及拯救危难祖国的热切希望,曾得到朱自清的赞赏,一度被谱成歌曲传唱。笔者认为,蔡老师将这首洋溢着爱国情思的诗歌教给学生,目的就在于教育她的学生有一颗爱国之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把对学生的爱国教育与学生的现实世界分割开来,架空说教,挫伤了多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有一位领导说得好,爱国主义首先是一个有没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问题,而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思想基础是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要让学生从小就知道我们祖国的历史、文化、国情、民情,以爱国爱民、忧国忧民、为国为民为本分。
  蔡老师用歌唱的音调教给学生爱国主义诗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让学生为祖国歌唱,为祖国忧伤,不能不算是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蔡老师的教学行为培养了学生的良好道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如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我们盼望诚实守纪、谦虚礼貌、乐于助人、团结友爱……一系列美德在受教育者身上体现,这些美德规范的落实不能靠抽象的灌输,而要把道德作为一种人生智慧、人生需要传授给学生。
  蔡老师的做法就很巧妙。“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这一笑,体现了蔡老师的温柔慈爱;这一笑,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这一笑,令作家魏巍陶醉一辈子。
  现在,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能大度容忍学生过错的教师有几人?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能有多少?
  当“我”受到一些同学的欺负时,蔡老师毫不犹豫地批评了“我”的那些同学,还写信劝慰“我”,排除了同学之间的小纠纷,使“我”深深地感受到蔡老师是一个“慈爱”“公平”“伟大”的人。蔡老师正因为有着“慈爱”之心,才会“公平”对待孩子,孩子们才能感到蔡老师的“伟大”。蔡老师用一颗爱心诠释了教育,试想,她培养的孩子怎么会没有爱心呢?她所教的学生怎么会不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团结友爱呢?她没有喋喋不休去说教,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什么是“礼貌”什么是“友爱”。
  蔡老师的爱最终获得了回报,孩子们舍不得离开她,夜间休息时会梦见她,并会时时记起她。今天,我们这些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有多少人能与蔡老师相比,你教过的学生曾给过你几句真诚的问候?你的学生是否也会从心中发出“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老师呢”?
  也许,蔡老师只是不自觉地实践着科学的教育思想,无意识地引领学生走进道德的殿堂,但她给我们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经验,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责任编辑:李建军)
其他文献
教学行动研究是教师对自己的课堂中的教学现象进行考察和研究,并从中获取知识、改进教学质量的一种探索活动。我把学生初中三年的英语学习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中小衔接期”,此阶段主要是七年级上半学期;第二阶段为“积累期”,此阶段从七年级下半学期到九年级上半学期,时间最长。在这个阶段同学们进行英语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也称为“知识输入期”;最后一个学期,即九年级下半学期,我称之为“知识升华期”,教师指导
期刊
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包含思维方面的导入和知识方面的导入。课堂教学中的导入就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前,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和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所谓“导入”,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良好学习状态的意思。所以导入一开始就要以最快的速度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吸引的课堂上来。“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一堂英语课,“良
期刊
钱海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写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作文一直就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作文课形式比较单一,无非就是“讲”和“评”,学生就在老师的作文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之下,机械的循环往复的运转,而学生的写作能力却没有得到多大的提升,学生的写作热情也此过程中逐渐消弱。在现时的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存在的问题是只注意“讲”的过程,而忽视了“评”的过程,殊不
期刊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是宋朝大学问家朱熹讲的一番话,他强调了语文学习中朗读的重要性。然而近几年来,初中语文教学陷入了基础知识的“沼泽地”而不能自拔,教读一篇课文一般都是提问、讨论、回答,学生朗读的机会被挤掉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被“挤掉了”。  在教臧克家的《有的人》一文之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反复朗读的预习内容。课上,我想检查一下预习
期刊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赞可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学习者问不出,不屑问,不敢问,是追求学问的绊脚石。“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中应有问,以“问”引学,学定有长进;教中应有“问”,以问启教,教必有成效;治学中更有“问”,无问将一事无成!陶行知先生阐述了学与问的辩证关系,是我们治学的法宝。  但是,在实际
期刊
教育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的民生事业,人们的教育需求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的制约。当社会经济属于商品短缺时期,人们对教育的期望是"有学上",国家致力于义务教育的普及。当社会经济及商品生产告别短缺而追求质量与效益时,人们开始追求优质的教学,由"有学上"转为要求"上好学",普遍期望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一所优质的学校。政府致力于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全国各城市,小学推进免试就近入学后,施教区范围内房价逐年飙升,
期刊
自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在一次中外中小学校长论坛上提出了“绿色教育”这一理念后,“绿色教育”便成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指引着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发现。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愉快地学习状态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程标准地指引下,我们更愿意看到学生在一个平等、开放、轻松的环境中发挥自
期刊
电学综合题既是初中物理重点,也是初中物理难点.对于这类问题如果我们能找准源头、理顺解法、积极拓展,那么我们在中考中就能够游刃有余,化难为简.  一、 简约、准确的源头分析是解决电学综合题的基础  初中电学知识面广、知识点杂、题型变化多、计算公式多.这是造成我们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但如果能够对知识点源头进行有效的分析、整合,就能为我们指引出一条捷径,大大减轻同学们的学习负担.初中电学知识可以归纳为以
期刊
每到单元小结和期中期末复习阶段,试卷讲评课就成了一种常态课,而且也是此阶段比较重要的课型。通过试卷讲评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一阶段所学的知识,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学习中的得与失,从而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完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下阶段的学习夯实基础。与此同时,在对试卷的分析和讲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能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
期刊
前两年有数学菲尔兹奖得主到南京参观,随行的中国青年报记者将一道小学奥数习题递给他,请他作出解答,这位数学大师看了许久,尴尬地笑了笑说:“对不起,答不出来。”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项,菲尔兹奖是国际数学大奖,评选条件比诺贝尔奖更为苛刻,然而,这种天才的数学家居然不能顺利地解答中国小学奥数的试题,这说明什么,又能引起我们一些什么样的思考呢?无独有偶,中国当代最有造诣的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当有中学生慕名找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