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与思考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节完整与良好语言是作品的精髓。而细节来源于对生活进行认真观察与思考,二者缺一不可。只有观察而不认真思考,生活就不会在作品中闪光;只有思考而不认真观察,细节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大文豪鲁迅先生曾说:“若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所以,每位语文老师都得着力于指导学生观察,使其掌握一些观察方法,从而写出内容丰富的作文。
  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老师都会对学生说“要留心观察”。到底什么是“留心观察”呢?那就是既要仔细观察,更要认真思考。
  2010年下学期,我因病告别了朝夕相处的学生,离开了心爱的语文课堂。可是二十多年的语文情结,让我割不下对语文教学的依恋难舍。前不久,我又能够再见昔日的学生,感慨良多。我确定了以这次“再相聚”作为写作指导的内容,并就这堂课谈谈自己的一点肤浅认识。
  
  一、观察是写作的准备
  (一)提醒学生带着目的观察
  观察,就必须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有目的、有辨析地去感知认识事物、现象,以获得所需要的生活材料,积累写作素材。
  没有明确的目的地看,算不上观察。学生一般在描写人物外貌时,总是习惯用“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蛋”这些司空见惯的词儿,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都是漫无目的地观察所惹的“祸”。
  写作观察是指笔者为了写作这一特定目的,调动五官去感受生活和事物的特征,去获得写作的材料,去开发和丰富写作的新信息的一种前写作行为。
  比如我们组织学生参观旅游,大家走同样的路线,所看的、听的、玩的都差不多,但是学生的收获各不相同。有的人欣赏了那里的山水美、人文美,而有些人除了觉得身体疲乏辛苦外,脑子里却只有一片空白。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带着目的有意识地去观察人或事物。
  在《郭老师回来啦》这堂课中,我就让孩子们观察眼前的郭老师的仪表跟以前有什么不同,你从中明白了什么。目的非常明确:既要看清眼前的郭老师的外貌、穿着打扮,又要回忆以往的郭老师的着装。学生自然而然地观察老师的发型、服饰等,跟以前的郭老师比,有很多的变化,也就有了很多的语言积累。如“郭老师以前常穿平跟鞋,白色的运动服,显得很朴素;瘦削的脸上没有什么血色,显得又黄又黑。整个人都显得十分疲惫虚弱。”又如“今天郭老师穿着一双高跟鞋,鲜红的毛领呢上衣,再配上卷卷的染了一点红棕色的头发,显得很时尚、雅致;脸上有了一些红润,泛着亮光,而且以前那常常紧皱的眉头已舒展开了,可见老师已经康复了。”
  (二)授予学生观察的方法
  教师应紧密结合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教给学生写作观察的方法,并进行相关的训练。
  1.观其形,识其神
  用眼睛观看事物,其内容包括人物的形象、服饰、姿态、表情、举止等;动物的外形、毛色、习性、动作等;景物的形状、姿态、色彩……并由所看到的去联想、回忆。这样,描写的人、物、景,可给人以形象生动的色彩美、动态美和静态美。
  如欣赏四年级的《燕子》开头:“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让学生懂得作者是靠眼睛的仔细观察才能把燕子写得栩栩如生。再相机训练学生运用此法写小猫、小狗等动物的外形。
  2.听其声,辨其意
  世间声音多种多样,生动逼真的描写,可使读者精神为之一振,耳目一新。
  在《郭老师回来啦》的习作指导课上,我要求学生注意老师今天与以往说话的声音、语调是否不一样,还想想老师刚走进来时,教室里能听到些什么声音,同学们说了些什么,这些声音、话语表明了什么。这么一启发,学生集中精力捕捉耳闻的各种信息,便从另一个方面获取了素材,写作内容自然丰满了不少。
  如教学六年极《空山鸟语》,引导学生体会到作者是在大自然中长期用心地听,才能把鸟儿们各有千秋的声音描绘得惟妙惟肖。这就是“傍山知鸟音”。老师可训练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练写《夏夜的田野》或《热闹的菜市场》等。
  作者以眼见和耳听所获得的信息再输送到读者的大脑,可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描写可以把读者领入一个可视可听的境界,达到声形并茂的效果。
  如学习《蝙蝠和雷达》:“晴朗的夜空里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原来是一红一绿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分明是一架飞机在夜航。”训练学生运用视听法描写《节日的焰火》《热闹的生日》等。
  3.闻其味,知其韵
  就是把鼻子闻到的气味加以描写,亦可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置身其中之感。如王安石的《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教学这一首诗时,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凭嗅觉闻其味,从“香”中辨别出墙角的白花是梅而不是雪,知其“梅逊雪花三分白,雪输梅花一段香”的神韵。可见,“闻其味”有时竟能使文章别具一格,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也可调动味觉来获取信息。在《我爱故乡的杨梅》中,我让吃过杨梅的学生介绍一下当时的感觉。说的与听的都被馋得垂涎三尺。之后,趁热打铁地让学生写《家乡的橘子》《盛夏吃西瓜》等。
  用感觉器官观察的方法还有很多,再如“触其表,明其里”等等,无须一一列举。
  4.选角度,抓特征
  选好观察点也是绝不可小视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足以说明必须变换观察的角度,才能获得全方位的多元化的形象。这些角度指的是不同的方位、背景、处境、时间、季节、时令、气候等。还得学会找准观察物的特征,即找准此人非彼人、此物非彼物的所在处,使之“真相大白”。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由易到难,由单一到多种观察方法相结合地进行训练。让学生各写班里同学熟悉的一个人、一种动物、一种水果或一处景物,不把名称写出来,让大家猜猜,如你认识他(她)吗?你吃过这种水果吗?让你免费去景区观赏?……再请大家评评。大家意趣盎然地写,又美美地享受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谁会错失这样的良机?
  
  二、写作的灵感来自思考
  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七岁时因患病又耳聋又眼盲,可是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作家、教育家。她既看不到又听不到,为什么能创作出那么多的佳作呢?凭的就是她善于思考。
  细看我们有些作文课堂,有些学生竖起耳朵睁大眼睛,看了老师半天,还是咬着笔头,一个字也写不出。老师又怎么能去批评学生、埋怨学生不仔细观察呢?他没有“灵感”。
   美国科学家发明大王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而百分之一的灵感往往更重要。”
  什么是“灵感”?我认为“灵感”就是心灵的感悟,它是用眼睛看过用耳朵听过后经过认真思考,有所“感”和“悟”,才有了“灵感”。
  前面说到的“观其形、听其声、闻其味”是观察,是写作的“源”与“本”;而“识其神、辨其意、知其韵”是思考,是灵感的“水”与“木”。
  我在设计《郭老师回来啦》这堂课时,一开始,我就让孩子们说说师生重逢的场面和心情。孩子们与好久不见的老师突然重逢一定特别高兴。可是他们不出我所料,跟以往的四年级学生一样,大都是说:“我非常高兴。”“我高兴得像喝了蜜一样。”“我高兴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此时老师就应该审时度势地去激活孩子们的灵感,去帮助孩子们怎样用词语、用句子充分表达内心的感情。我采用了改换角色的方法:郭老师今天见到同学们也特别高兴,简直无法用语言表达,请同学们帮忙吧。接着让学生选择最合适的词语填空。这样我采用了以老师说自己的高兴之情来引导激发学生说。老师与学生的心灵有了感应,学生平静的心湖里投下一颗石子,激起了一圈圈涟漪。孩子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语言一下子变得丰富生动了。如“我今天见到郭老师,高兴得就像得了世界冠军一样。”“我今天见到郭老师,高兴得好像见到了久别的老朋友似的。”“我今天见到郭老师的高兴劲儿,不亚于比赛得了大奖。”……老师一旦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就会有了倾吐的欲望,正如一句广告词——“沟通从心开始”。
  后面让学生回忆自己与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我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回忆起老师关心自己、教育自己、帮助自己的所有事,但是那样平铺直叙,让人看了趣味索然,毫无意义。
  对写作而言,重要的不是进入大脑的是什么,而是进入大脑后的那些东西在你的心湖上激起怎样的“浪花”。
  所以我决定从激起学生心灵湖泊上的“浪花”下手,重点指导学生从这些点点滴滴中去感悟。如吕乐同学想起了接受老师的重任,担任同学们的小老师,每天清晨带同学读书一事。老师接着启发她:这个办法好吗?哪里好?她迫不及待地说:“老师这样做让我告别了到校迟的现象,养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也培养了我的责任心,增强了我的自信心。”老师进一步启发:老师的这个计策妙不妙?用个词语来形容。学生想到了“锦囊妙计”。然后老师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句型训练:郭老师,您对我们的教育,没有简单的批评责备,只有良苦用心的锦囊妙计!
  在后面的学生娓娓道来的反映老师爱的点点滴滴中,老师重在启发他们的心灵感悟,学生越说越精辟。如:郭老师,您给我们的没有高高在上,只有平易近人;没有居高临下,只有和蔼可亲;郭老师,您不仅是我们的老师,更像是我们的朋友(妈妈、伙伴);郭老师,您的幽默是我们学习的兴奋剂,您的教导是我们成长的方向,您的课堂是我们快乐的天堂……可见老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不仅能让孩子们心灵湖泊上漾起涟漪,甚至能掀起千层浪。
  写作需要的是留心生活,深层思考,也就使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有了情趣就有了作文。要让学生联系生活,教师先要留心生活,如抓节日进行写作训练:妇女节,要求学生必须给奶奶或妈妈洗一次头;父亲节、母亲节,要求学生必须给父母洗洗脚;劳动节要求学生与父母交换角色,那天的家庭作业必须由父母做,而孩子负责做家务、检查作业……孩子们在生活中感受到亲情的宝贵,感受到付出的艰辛和快乐;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我必须组织学生去广场放风筝,一路上,念着《村居》,唱着《春天在哪里》好不快乐;愚人节时我总能变着戏法愚弄学生,给学生意想不到的快乐,让学生享受生活,享受作文。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宁市宜阳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所谓正衬,又叫陪衬,它是同类事物或相类似事物的并举映衬。如以空旷衬孤寂,以萧瑟衬悲凉,以繁华衬繁荣,以新绿衬生机,以勇衬勇,以美衬美等。总之,要么以喜的气氛烘托喜的心情,要么以悲的气氛烘托悲的心情。所谓反衬,就是运用矛盾的一个方面去映衬另一方面。如以敌衬我,以动衬静,以丑衬美,以恶衬善,以乐衬悲,以月小衬山高,这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技巧。写人描景,正反映衬,烘云托月,是诗人的惯用笔法,掌握这
摘要:本文首先列举了两则小学“正面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案例,针对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结合有效性理论,对两个案例进行了几点剖析阐述:①激发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先锋;②有效讲解,提高效率;③预设课堂中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效处理;④练习手段多样化,延续学生的练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指标;激发兴趣;有效讲解;预设课堂  案例背景:  某地进行体育教师赛
数学是一种语言,“以前,人们认为数学只是自然科学的语言和工具,现在数学已成了所有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的工具和语言”。不过,这种语言与日常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也是社会和政治运动的产物,而数学语言则是慎重的、有意的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同样,数学的学习也不能离开阅读,这便是数学阅读之由来。  一、调查与分析  小学生对数学题阅读不够细致,造
摘 要:思维能力是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灵活性、创造性等品质的综合体现。语言和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语言,能诱导幼儿学习的内驱力,唤起注意,启发思考。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该如何把握教学语言,在教学实践中本文作者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语言教育;创新思维;教学语言  一、教师准确精
摘要:教师要在英语课上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个性特征,备课时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适时的指导,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英语教学;小组合作;教学方式、    在我国,大多数高中的班级人数都偏多,少则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可是英语教学需要多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小班教学是英语课的理想模式。因此,英语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就
摘 要:当前社会,小学生责任意识比较欠缺。培养小学生高度的责任感,成为德育的重要内容,亦是为培养学生成为人格健全的发展型人才奠基。教育中应以榜样激励,培养责任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班级的事情抢着做,培养荣誉感;以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浸润责任素养,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展露能力,把握自己的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责任意识;教育  “培养学生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有了责任感,才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学校对后勤保障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总务处已远远不能适应学校后勤工作的需要。办公电脑、校园网、大量多媒体设备进入校园,如何维护?各种模式的教学改革,电子教案、教学案、讲学稿等大量文印任务牵扯了教务处大量的人力物力;实验室和图书馆一般情况下归属于教学部门管理,但实验器材的配备和图书的征订都由总务处负责,往往衔接不上,影响教
拿到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的诗篇》后,我是如获至宝的,真正开始读这本书后,果然被李吉林老师“诗化的教育,创意的人生”所深深折服,她历经26年,在“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三部曲里,写下了一首首清新隽永的小诗,如满架蔷薇,留下一院馨香。“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李老师基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情境教学也是浸润在中华文化的文脉之中的。惊喜地发现,她提出的“形真、情切、意远”等情境教学的特点,不仅适应于小学
摘要:该文结合物理新课程教学实践,在分析“优秀生”与“后进生”学习差异的认知因素及人格因素的基础上,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提出了后进生教育的几种有效策略,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  关键词:物理教育;课程标准;后进生;转化    “面向全体学生”是《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新理念之一。如何实施个性化教育,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是物理新课程教学摆在我们一线中学物理教师面前的新
摘?要:对于教育,我们的先辈给我们提出了许许多多的教育理念和原则。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在对教育的各种试验都逐渐走向常规的时候,更需要我们去反思和探索,也许,从国学经典的阅读和理解中更能体现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读国学;用经典;指导教育实践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首次从理论上对教育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认为是中国和世界的第一部教育专著。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