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社会资本:自我表达价值观时代的藏族自主创业者

来源 :西北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Sky_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聚焦于目前研究不足的少数民族自主创业者。基于2018年9月-2019年1月期间对居于成都和西宁的15位自主创业者的访谈数据,本文以自我表达价值观作为时代背景(创业者的动机来源),运用社会资本(创业者的创业目标)概念检视藏族年轻人的创业故事,由此揭示他们创业的动机、特点、复杂性、面临的困境以及对未来的期望。研究发现,在自我表达价值观及生存价值观共存的时代,一些藏族年轻人在尝试通过努力创业,将现代经济、市场与藏族社区、传统联结起来,并且希望由此扩大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交流。因此,这些创业者都在尝试把自己的事业打造成一座桥梁,既勾连传统与现代,也跨越族群与地域边界。然而,他们的这种努力取得的成效目前仍不十分令人满意。
其他文献
期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研究的重大议题。这一议题兼具学理性和实践性,意义深远而又充满挑战性。这方面的研究涉及面广,纵横交错,往往因时因地而异,可谓机理玄妙,非有一个多学科学术共同体通力合作、长期跟踪、潜心钻研而不得将其研究透彻。鉴于此,继笔谈一推出之后,本编辑部特邀四位专家学者,从多学科视角聚焦主题,以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期刊
期刊
本文探讨了礼物的两种不同逻辑:法国社会学家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阐述的互惠交换;法国理论家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提出的礼物、牺牲以及无回报或不确定性回报、牺牲或仪式性支出。古代中国的文本也揭示了两种逻辑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而通过在温州农村等地方的田野考察可以在当代中国发现这两种礼物的逻辑。中国北方的商周文化和北美西北海岸的本土文化可能存在着古老的联系,从宴会器皿和其他手工艺品的艺术图案可以看出这一点。在中国现代性的背景下,来源于新教改革的现代西方思想时常被不加批
期刊
有机会就《西北民族研究》与民俗学学科建设问题,与大家分享一点我的看法,不胜荣幸。我先不揣冒昧地代表民俗学学科对《西北民族研究》表达敬意,然后从《西北民族研究》刊发民俗学稿件的情况入手,就该刊物与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的关系,发表一点浅见。
关于"国民"与"民族"等概念如何在清末民初经康有为、章太炎、孙中山等人之文章、言论流传于中国知识分子间,近代史学者们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探讨一个学者们较少触及的议题:在民国肇造之后的二三十年间,早年从事边疆民族考察的学者们如何带着"国民"与"民族"概念,与其自身所有的此两种身分认同,进入边疆人群中进行考察。其目的在于厘清本国"国民"中究竟有多少"民族",并尝试划分各"民族"间的边界。他们深入乡土社会的调查方法,以及因此与本土知识分子的接触,让他们成为"民族"及"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