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城市家庭从教育竞争中解放出来

来源 :新华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nkc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中教育竞争的不断加剧,家庭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家庭投入不仅包括财力和物力层面,还包括了人力和精力层面的投入。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越来越多的城市家庭从孩子呱呱落地便开始投入到一场漫长的教育竞争甚至是教育军备竞赛中去。这也重塑了新生代的城市家庭角色分工:多数城市家庭既以子女教育为中心而进行角色分工共同作战,又因子女教育而发生内部冲突甚至开战。

1.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城市家庭的教育核心是购买希望


  中国改革开放后,因推行独生子女政策而出现了长达30多年的独生子女时代。在“四二一”(四个老人、一对父母、一个孩子)的倒金字塔式家庭结构的笼罩下,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的重心,被长辈像宠物一样“喂养”。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曾提出了文化资本概念,认为教育是阶层保持优势的隐蔽手段,因此下一代的文化资本累积尤其重要。尤其是在这个阶段的中国城市中,普遍执行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父母们对于“独苗”如何保持实现阶层上升或起码保持阶层优势更是寄予厚望并费尽心思。布迪厄还提出了惯习的概念,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社会制度和结构中不断形塑而成的。因为文化资本的形成需要学习和长时间的投入,并且不能由他人代替,必须由习得者身体力行。因此,对独生子女时代的父母及其子女而言,也形塑出一种集体性的教育惯习。从胎教、早教、幼教、择校、辅导班、兴趣班再到各种游学、夏令营等,独生子女们获得了远超于他们父辈的教育投入。但他们所面对的同辈竞争和父母压力也大大增加,这又使他们感到紧张和焦虑。
  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早期的独生子女们比如80后和90后们已经陆续为人父母,他们自然而然会将已经内化的教育惯习传递给下一代,下一代所背负的教育竞争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学习几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而在这个阶段,教育供给也在发生变化:以公立学校系统为主的教育服务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家长们的需要,一大批提供课外辅导班和艺术兴趣的机构应运而生并不断改造升级。学者林晓珊认为当今城市家庭的孩童教育消费的核心目的是“购买希望”:父母们把对小孩的教育投资看作促进孩子获得成功的手段,通过文化资本的积累获得社会阶层地位的提升,所关系的是家庭未来的希望。而参加各种培训机构所开办的校外辅导班和兴趣班,越来越成为城市家长安排子女课外教育的某种“标配”。加上由于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分布不均衡,家庭在投资孩童教育消费上的竞争不断加剧,有“标配”的又希望追求“高配”。加上商业势力也抓住社会大众心理并培养出新的教育消费观念——辅导班的作用不仅是“补差”,更重要的是“培优”,似乎人人都应该上辅导班。随着教育市场的不断扩大并刺激需求,教育焦虑不断被制造并升格。

2.为教育而共同作战:入学拼爹,开学拼妈


  因为不断升级的教育竞争和大量增加的教育消费,我国城市家庭角色分工也因此不断被重塑并发生变迁。城市家庭以育儿为中心,教育母职化成为普遍现象,不但重塑了家庭成员在子女教育中的角色分工,家庭权力关系也因此而发生变迁。学者柯小菁的研究认为,中国母职角色在20世纪初期经历了一次重构:越来越以西方母职为标准,传统中国孩童养育知识被质疑和改造,而且母亲更多承担了过去父亲所承担的子女教育责任。尤其是在如今城市孩童教育白热化竞争中,城市教育母职化的趋势愈演愈烈:随着教育“起跑线”的前移,母亲对孩子教育的介入也在全线延长,甚至全面接管。近年来,不但有社会流行语形象概括城市教育中的角色分工——“入学拼爹,开学拼妈”,而且不少实证研究也表明“教育拼妈”在城市中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城市女性也多数认同并接纳这种教育母职角色,面对工作与育儿的冲突,要么借助其他力量支持努力达到工作与育儿的平衡,要么调整工作保证育儿优先,当冲突无法调节时甚至选择放弃工作做全职妈妈。学者杨可通过对北京家庭的案例研究,提出了随着中国教育市场的发展和各类辅导班的升温,城市母亲在教育方面的职责陡增并呈现出一种“经纪人化”的新特征。母亲常常会以“教育经纪人”的职业化标准来追求子女在教育市场中的经营业绩,发挥着维护信息网络、了解教育市场产品与目标学校需求、定制个性化学习路线、规划参加各种辅导班和兴趣班的时间等一系列功能,以帮助子女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获得优势。
  因此,在如今的中国城市家庭中,母亲在家庭育儿和教育中越来越处于轴心地位。而且随着“教育经纪人”角色的强化和泛化,家庭越来越成为以子女教育为核心任务的工作场所,家庭中的成人变成“教育合伙人”。一方面,在夫妻角色分工上,母亲作为家庭育儿“总管”操盘孩童发展规划并且担主要的社会性抚育职责,而父亲更多起协助作用。这在华人城市家庭中越来越常见,蓝佩嘉通过对台湾小学学生家庭的案例研究,发现台湾中产阶级家庭的规划栽培任务也往往落在母親身上,父亲多扮演“养家”角色,负责提供经济资本,而母亲则更多需要通过自身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积累来辅助孩子的培养。这导致出现了普遍性的“严母慈父”现象,即使是在电视剧对城市父母角色定位中也更多倾向于塑造“虎妈猫爸”的形象。另一方面,在代际角色分工上,夫妻轴取代亲子轴成为家庭关系的主轴,传统上应由母亲完成的孩童生理性抚育和家庭照料工作多由祖辈分担。现代城市家庭在育儿组织上呈现出“严母慈祖”的新格局:母亲因“教育经纪人”的角色在家庭中占据了更具有权力支配的地位,而祖辈家长在孙辈教育中越来越处于从属地位,传统的父权制文化在城市家庭中走向式微。

3.为教育而内部开战:母亲强势守门,父亲节节败退


  在中国城市教育母职兴起和“拼妈”现象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家庭形成了教育合力但也制造出了新的矛盾。首先是挑战了传统的父亲教育角色,父亲的教养投入常常因此而无所适从。国外的研究者很早就提出了“母亲守门员效应理论”:母亲被视为自私的“花园主”,她们为了保持自身性别角色的独特性,约束、限制、排斥、监督孩子父亲(园艺工)参与到家务劳动和孩子教养的活动中去,从而使父亲教养投入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在不少城市家庭,在育儿阵地上节节败退的父亲正不断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甚至是负面的角色。尤其随着一些博人眼球的流量媒体的推波助澜,“丧偶式育儿”“爸爸去哪儿了”成为深受女性读者热捧的流行词,似乎大量的妈妈们都在控诉孤立无援的育儿生活。而父亲们也似乎一肚子苦水,很多时候这个群体并非对育儿工作不感兴趣甚至不负责任,而是他们在作为“教育经纪人”的妻子的专业标准面前,似乎做什么都是错的。父亲对于孩子的教育影响常常是更具有长远价值的,但在快速化的教育消费时代,这些价值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不受“教育经纪人”的待见。当然也有少数的家庭养育是以父亲为主的,这在部分“男主内女主外”的家庭中尤其明显,但研究者也发现这更多只是父亲代替了“母职”的现象。多数情况下,除了为家庭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和接受诸如接送小孩去辅导班之类的分工外,父亲们在育儿上似乎都显得有些无所适从,很多人也就因此干脆放手不管。   另外,城市家庭中不仅基于性别区分的权力关系发生了变革,基于辈分区分的代际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当西方母职标准遭遇东方儒家传统文化,常常面临更加复杂的场景。中式城市家庭和西方家庭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祖辈出于自觉的义务和延续香火的期待,更多愿意分担孙辈抚育和家庭照料的工作。而年轻的父母出于尽孝的伦理和分担养育压力的现实需要,在家庭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多愿意和老人住在一起共同育儿。中国城市母亲尽管因“教育经纪人”的角色在家庭中占据更多话语权,但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并未因此而完全退场,从而滋生各种角色冲突和家庭矛盾。家庭毕竟不是工作场所,“教育合伙人”之间常常并没有清晰的工作职责和边界。尤其是祖辈家长的育儿经验常常和年轻父母所信奉的科学育儿理念发生冲突,祖辈的家长权威不断受到挑战并又试图做出防卫或反击。尤其是在爷爷奶奶共同参与育儿的家庭,丈夫的角色常常处于一个尴尬的夹缝之中。他很难彻底理解妻子的困境,即使理解也很难给予很积极的回应。一方面是丈夫的育儿角色受到妻子的“守门员”角色排斥,另一方面是丈夫常常要顾及中国式的家庭伦理孝道而试图平衡各方。但这种平衡又常常会因孩子的教育事情而被打破并激发家庭内战,妻子埋怨丈夫不支持甚至控诉之为“妈宝男”,丈夫又感到很憋屈。这种家庭内战常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如日积月累常常也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子女教育问题而离婚的家庭正不断增加。而当变成单亲家庭时,孩童的养育又面临着更加复杂而多变的场面。

4.城市家庭的解放:教育需要耐心,家庭需要耐心


  孩童教育作为一条纽带,串起了城市家庭与学校选择、学区房购买、辅导班消费等之间的关联,并且重构了城市家庭角色分工和制造了新的冲突。然而,多数家庭的教育焦虑与冲突都在于过于放大了教育的功用,教育也因此被赋予了不可承受之重。几乎每个教育阶段都是盯着孩子的将来和家庭的目标,而教育的当下意义被严重忽略了。多数的城市父母,都希望孩子的理想路径是在接受四个“一流”教育——一流幼儿园、一流小学、一流中学、一流大学,然后再换来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于是出现了大量的“直升机式父母”,父母尤其是母亲几乎是如影随形,为孩子进行各种教育安排。但是,无论是英国版还是日本版的纪录片《人生七年》中,都发现即使早期都普遍重视教育投入,但绝大多数的孩子长大后还是都成了普通人。荷兰教育家比斯塔写过一本书,叫《教育的美丽风险》。他认为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急于让教育变得更强、变得更安全、变得可以更精准预测,变得更没有风险。但是这样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因为100%安全无风险的教育,可能再也没有什么教育可言。教育真正美丽的风景,正是受教育者在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的过程中发现和体会到的。好的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真正高质量教育应该是多元化的,不是所有学校都建成一个模子,而应是各有优长,百花齐放,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可选择性。而城市家庭和学生家长也要转变观念,给孩子在教育中有更多发现自我和内心成长的功能,尤其是主动拒绝教育竞争和内卷的低龄化。
  只有在社会对教育取得更多共识的基础上,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边界才会得到更好的厘清。中国城市家庭的種种冲突,在于家庭或主动或被动地过多承载了学校教育的功能。家庭高度重视子女教育投入,甚至开始替代学校成为组织孩子个性化学习方案的轴心。但家庭不是工作场所,要让学校的归学校,家庭的归家庭。尤其是中国式城市母职的兴起,不但异化了教育,也异化了女性的角色,更制造出新的家庭矛盾。加上一些流量媒体的刻意渲染,将之描绘为“缺席的父亲 焦虑的母亲 失控的孩子”的家庭模式,并被越来越多的人对号入座。这样的后果是令父亲与母亲、孩子之间更加割裂,而不是回归家庭并发现父亲角色的价值。因此,城市家庭最重要的是从教育战车的捆绑中解放出来。母亲的“守门员”角色常常会令其想让父亲也参考她的方式来喂养和教育孩子,但事实上孩子对父爱的期待并不是复制母亲。父亲的养育优势常常是需要放在一个长的时间段中才能被发现的,不但教育需要耐心,家庭也需要耐心。研究者也发现作为“守门员”的母亲不应只是“关门”的角色,善于包容性地“开门”并发挥父亲积极性的母亲在育儿方面更容易取得成功并有利于家庭和谐。时代在变化,城市在变化,家庭在变化,教育也在变化,这都需要我们避免随波逐流和情绪化,而要去理性理解和研究当下的中国城市孩童教育与家庭的关系。当前不少教育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这些话题,但关注得还远远不够,也迫切需要研究界有更多的关注和深入研究支持。
  (摘自1月26日《光明日报》。作者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有删节)
其他文献
各基金的定位和风格会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都要证明自己的附加值:既然投资者自己也可以买卖股票债券的,他们为什么要把钱委托给你,并给你支付管理费,甚至还要把业绩的一部分给你?  从易方达消费行业股票基金说起  易方达消费行业股票基金起始于2010年,是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推出的偏重消费行业、偏重成长型大盘公司的股票型基金,每年管理费1.5%、托管费0.25%,也就是说,每年不管发生什么事,也不管
1950年6月,毛主席、党中央在开国不久、百废待兴的艰难时刻,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为解放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决定从建设少数民族工作的干部队伍入手,在北京成立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这是一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决策。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的政务院会议,赋予中央民族学院三项任务:一是为国内各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以及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培养高级和中级的干部;二是研究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6课《珍珠鸟》,是当代作家冯骥才的散文名篇。它描写细腻,情感浓郁,脉络清晰,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启发,还容易激发读者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但细读全文,觉得篇末的点睛之笔——“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并没点准文之“睛”。下面是笔者的具体分析。  《珍珠鸟》可以分为两部分。前5个自然段主要写“我”为珍珠鸟布置了一个舒适而又温暖的巢,“我”尽量不去打扰这对珍珠
自1965年以来,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东深供水工程,彻底终结了香港严重缺水的艰难局面,为香港解决基本民生问题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至2017年12月,工程累计对港供水240亿立方米,相当于搬运了1个半洞庭湖的水,占香港总用水需求的75%。那一道流淌不息的清冽东江水,化身为粤港两地紧密协作、携手同行的情感纽带,诉说着“共饮一江水”的同胞情谊。  老一辈香港人的“制水”记忆  
想象一下,如果在冬春之交,你患上了流感会如何?  这个问题在这个新冠肺炎肆虐的时候让人心生忐忑,但在往年,最大的可能性是:你或许感到有些头痛,于是你卧床休息;体温在升高,你也愈发难受,或许还会出现一些呕吐、腹泻的症状,直到这种難受的程度达到峰值,你缓慢好转。  奥特姆·瑞丁格也是这样想的,她是一个坚强独立的女人,一周去两次健身房,年纪也不算大。因此当她以为自己感冒的时候,并没有引起过多的重视,甚至
上世纪70年后期以来,电子行业和汽车行业一直是日本的两大支柱产业。在平成时代(1989年—2019年),這两个行业有着不同的结果。  总体来讲,直到今天日本的汽车行业也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比起平成元年的1989年,日本的汽车行业地位其实是上升了。但是电子行业在平成时代的后半部分,相对衰落了。  笔者认为日本电子行业的最高峰是从1979年到2007年左右。很多人认为,进入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电子行业
近年来,基因组学的巨大飞跃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检测出生存在人体表面和人体内的许多病毒,并将它们统称为“人类病毒组”。  最近对人类样本的基因组学研究发现,在我们的肠道、肺部、皮肤和血液中存在几十种以前未被识别的病毒。其中,有的可能是某些神秘疾病的根源,但有些可能是无害的。  破译这些新发现的病毒如何影响人类,有助于对它们进行“分类处置”:确定哪些应进行预防和治疗,哪些可以忽略甚至与它们长期共存。  偶
教学参考书在“练习说明”中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一句中的“于”字解释为“被”,这似乎令人有些费解,而更多的老师和同学认为此句中的“于”字应解释为“从”。  教材下面没有注解这个“于”字,各种参考资料的解释也都和教参一样。可教参的“参考译文”是这样翻译此句的:“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译文中并没有出现“于”字的义项“被”字
疫情来势凶猛,会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的长期走势?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相信中国战胜这次疫情后,将更加繁荣昌盛。”“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疫情不会动摇中国长期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给人信心,给人力量。越来越多的人坚信,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
环境描写作为小说的要素之一,在小说创作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正如茅盾所说:“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  近几年高考小说这种体裁考查较频繁,弄清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对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下面通过高考和课本实例对小说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