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科学化的一个必要条件——与陈承德同志商榷

来源 :哲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tuo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陈承德同志在《科学理性与政治理性》一文中,对科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作了富有启发性的探讨,说明了“政治需要科学——不能限制科学”的理由(陈承德:《科学理性与政治理性》,载《哲学研究》1988年第9期。以下凡引该文,不再注明),这种观点是很有见地的。但是,陈承德同志在他的文章中同时也提出了“政治不等于科学——不能苛求政治”这一多少有些令人失望的观点。关于政治和
其他文献
<正> 熵及熵增原理本来是物理学中用来描述热现象的概念及定律,后来,被推广用来解释、说明其他的许多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因此,熵概念被泛化(见方兆烓:《熵概念的泛化》,载《自然杂志》1989年第2期)。熵概念的泛化,带来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积极的思想,但也引起了不少思想混乱,甚至谬误(其中《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表述的许多观点尤为突出)。基于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有必要对熵及熵增原理进行比较深入的哲学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澄清并纠正在熵概念理解及应用上的有关混乱或谬误。当然我们的分析只是初步的,若有错
<正> 科学思想史是科学史研究的深层发展。一般说来,这种深层发展有两方面的意义:一、它是科学史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们认为,科学史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经验阶段,这也是科学史研究的早期阶段,其特点以收集材料,陈述、描述科学事实为主。2.内史论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科学的内在逻辑矛盾是科学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而
<正> 金岳霖学术基金会今年8、9月举办了1990年“金岳霖学术奖”逻辑学科奖的评选活动。评选范围是1984年10月至1990年6月正式发表的论著(著作或论文),参评论著的作者年龄限论著发表时在45岁以下(含45岁)。共收到著作19部,论文46篇。评委由金岳霖学术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中的逻辑专家担任。经过初评、复评,最
<正> 我国迄今为止一部资料最详、内容最全、起止年代最长的中国逻辑史通史性专著——五卷本《中国逻辑史》(以下简称“五卷本”)已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学术界的一大盛事。“五卷本”的问世,标志着我国中国逻辑史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获得了新的进展。
由改革的实践所提出的文化变革问题,几年来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研究的热潮。各个人文学科几乎都卷入了这一浪潮。虽然角度不同,观点各异,但由于问题的产生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因而人们的思考始终围绕着社会发展与文化变革的关系这样一个基本问题;而这一问题实质上是个历史观问题。因此,从哲学的角度研究文化问题,自然就成为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这也是文化研究继续深入的必然趋势。我们看到,在“文化热”渐趋平静的表象下,越来越多的哲学工作者悄悄地转入了文化研究的阵地。文化研究在向纵深发展。人们期待着由于他们的深沉的思
<正> 希拉里·普特南的数学实在论是他的整个科学实在论思想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是他的科学实在论思想在数学领域的推广和深化。他以明晰的语言独特地揭示了深奥的数学本质及其特性,从而丰富了科学实在论的总体内容。这一点,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正>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民族在其长期的社会的历史实践中的产物。它是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一个伟大的民族,尽管她背着怎样沉重的包袱,以及传统文化具有怎样的顽强势力和保守性,但当传统文化无法适应这一要求时,它就会被迫地或自觉地调整自己文化的内
<正> 客观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着我们的重大哲学问题。以往我国哲学界一直把规律理解成事物发展的一种独一无二,不可更改的必然趋势。这样一来,整个世界便被认为是从一开始就被绝对决定的。这就实际上否定了人的活动的必要性和人的自由的可能性。近年来,有人反对上述机械决定论的观点,认为有些事物是没有规律的,或者说只
<正> 李先焜先生在《哲学研究》上发表两篇论文(《语言、逻辑与语言逻辑》,1986年第8期;《指号学与逻辑学》,1988年第9期),批评“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的观点,论证他自己的“逻辑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符号”的观点。我认为,李先生的观点实际上涉及到“逻辑究竟是什么”这个根本性的逻辑哲学问题,因此应该在更广大的背景中去审视它。
<正> 1.可以说,指称概念已成为当代语言哲学中实在论的新基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指称概念就其表示语词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言蕴涵了一个普遍接受的思想;凡被指称者必存在。塞尔十分恰当地把这个命题称为存在公理。本文将要论证的观点是,存在公理是不能证明的和不必要的,我们应该满足于一种没有存在公理的指称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