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干部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q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鹦鹉干部: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
  蜻蜒干部:点水而飞,浮光掠影。
  母鸡干部:生一个蛋,不断地叫,生怕主人、同伴不知道。
  蜘蛛干部:忙忙碌碌,只编织了一张难经风雨的网。
  苍蝇干部:飞来飞去,追腥逐臭。
  老虎干部:屁股摸不得。
  大象干部:屁股推不动。
  寒号鸟干部:平常之时得过且过,非常之时啼饥号寒。
  蚂蚁干部:暴雨将至,为争穴门,大斗不止。
  鱼干部:不能拒绝诱饵,難逃杀身结局。
  【何 平/图】
其他文献
前些日子,因为公事,有缘重走儿时读书求学时的乡村路。那条满载着童年记忆的弯弯小路,依然默默无语地从村庄伸向远方。徘徊在这条黄土路上,遥想远去的一切,不禁浮想联翩……   一个人从呱呱落地、咿呀学语到皓首苍颜、老态龙钟,不知要走多少路。当我们一路走来,是否还曾记得身后渐行渐远的那条小路?   国人喜欢讲“报答”和“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经常挂在很多人的唇边。但实际上,多少人念念不忘、深深
期刊
“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期刊
抓阄可以说是一种公平规则,让每个人都有均等的机会。民间常用抓阄的办法实行利益分配。这个利益的大小可以是不公平的,不均匀的,但抓阄最大的公平是实现人们心理上的公平,让人心里没有怨言,没有疙瘩,因为这个规则是公平的。我亲眼所见我们村兄弟仨分家产,把祖上的一副大门分成了三份,老大分得门框,老二和老三各分得一扇门。不必嘲笑他们,公平不仅是利益上的公平,还有心理上的公平,哪怕一根柴草,也要体现公平。因为社会
期刊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自古以来就是骚客文人向往的盛事。作为一个偶尔涉笔社会、文化的读书人,我曾经非常喜欢旅游广行天下。大凡每到一地,不仅遍览当地名胜古迹,就是市内的每一处旮旯拐角,也尽可能走到,以求获得对当地社会文化、民俗风情的一个完整印象。但近些年出行,却开始有些慵懒乏力和索然无味之感,不想再看了。盖因当今城市,不仅急速扩张以致大而无当,且无一不被钢筋水泥森林覆盖得蔽日遮天,毫无自身个性也。虽
期刊
《杂文月刊》2015年10期(上) 刊载未羊先生的《最风光的狗》,说的是1978年,齐奥塞斯库得到英国人送的一只拉布拉多犬。他深爱这条狗,为它取了个名字叫“考布”,并郑重授予“考布同志”陆军上校军衔。考布上校乘豪华小汽车,住豪华别墅,有保镖,有保健医生,狗食总是先让医生尝过后,才让它吃,采购狗食成了罗马尼亚驻英国大使的重任。真是“最风光的狗”。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由“考布”我想到了“马林”。
期刊
鲥鱼味美,连鱼鳞都得细细地嚼,不然,纯粹是上海人嘲笑的暴殄天物的“洋盘”。   《万历野获编·卷十七》里说,明代有皇帝好这一口,于是,大热天从长江里好不容易觅得新鲜鲥鱼“晋京”,就成了有关官员的头等大事。“晋京”的鲥鱼走水路,即使一帆风顺,也得半月以上,所以其船昼夜兼程,急如星火,每到一站,便“求冰易换”,否则,鱼儿腐烂,谁也担当不起。那个季节,要弄一船让鲥鱼“完璧”如初的冰块,谈何容易!而实际上
期刊
贪污受贿充斥晚清官场。“州县杂款报销,尤不可究诘。有曾任直隶之涞水令者,言涞水每年收牛羊税,计共六百两,报销仅十三两,而藩司署费二十四两,道署二十两,州署十四两,余皆官所自得。又月领驿站费三百两,其由县给发,不过五十两,则每年获数千矣。”如此平常个案,真实地披露了省、道、州、县各级衙门官吏分肥的惯例。下层官吏如此,京官受贿更是普遍,主要形式有三。一是节庆送礼。寒暑变迁有“冰敬”“炭敬”,平日送礼有
期刊
关于读书,是否也有闲来无事多此一举的一面,在我好像是的。同时又觉得,读书与吃饭一样,不厌其精,同时也有求于粗纤维的功效。   不必因苛求精美圈禁自己,实行贪多快进与细嚼慢咽二重唱,并在轻松快乐中享受甘美、感受愉悦是我关于读书的大部主张。   以上是读鲁迅《坟·摩罗诗力说》后,想到并写在书上的话。有朋友说,我对“遇”字情有独钟,我的读书正是随遇而想,随想而“味”,许多书都是在书中之遇后陆续到手的。我
期刊
俗语云:“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其中第二句话居然以讹传讹,被说成“无毒不丈夫”。这“度”与“毒”音近义异,一字之差,意思却大相径庭(也可能是借用“无度不丈夫”的现成俗语而变义成为“无毒不丈夫”,形成与原来意义相反而语音形式相同的俗语)。   既然说“无毒不丈夫”,那么,每个男子汉大丈夫就得先学一套对人狠毒、刻毒、恶毒、苛毒、残毒、阴毒的伎俩,心狠手辣、奸险凶毒,否则就不是大丈夫?果如是,这人
期刊
我较早的一个理想,是当上乡文化站站长。那时候,在农村读书,学校里通过考试出去改变农民身份的学生是百里选一,而我这人自信心一向不咋地,在参加高考之前,从来就没想过读大学的事。那时乡里的文化站长,当然也不是大学生,他是“泥腿子文化人”转正过来的。那年代,靠着半耕半读而最终甩掉“牛粮”吃“马粮”的人,基本上在每个乡里都有,他们多数干的是文化活儿。这诱惑力,对于课余也喜欢舞文弄墨的“农N代”来说,该有多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