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折腾的鲥鱼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m1230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鲥鱼味美,连鱼鳞都得细细地嚼,不然,纯粹是上海人嘲笑的暴殄天物的“洋盘”。
   《万历野获编·卷十七》里说,明代有皇帝好这一口,于是,大热天从长江里好不容易觅得新鲜鲥鱼“晋京”,就成了有关官员的头等大事。“晋京”的鲥鱼走水路,即使一帆风顺,也得半月以上,所以其船昼夜兼程,急如星火,每到一站,便“求冰易换”,否则,鱼儿腐烂,谁也担当不起。那个季节,要弄一船让鲥鱼“完璧”如初的冰块,谈何容易!而实际上,底下接受指令的人倒没有几个惊慌失措的,“实不用冰,惟折乾(以钱代替实物)而行”。冰没有,“冰炭银”(如今天的“灰色收入”)可以有,以孝敬钦差——有钱能使鬼推磨,何况活生生的人了,所以,肩负重任的钦差慢慢吞吞,摆足架子,停靠的码头越多,勒索的机会就越多,故而,没有哪个想一下子长上翅膀飞回金銮殿复命的。
   这么一路折腾过来,长官自然将消灾的真金白银顶破了大钱匣,而“其鱼皆臭秽不可向迩(靠近)”,不幸而嗅之者,“几欲呕死”。“其鱼到京,始洗刷进充玉食”。“洗刷”的过程中,烹制的过程中,难道没有敢道破“天机”的御厨吗?估计多半也是得了白花花的好处,缄口不语罢了。朝廷上,好多有见识的官员从别个“忠而获咎”的遭遇中,吸取了反面的教训,也就集体捣糨糊,单只蒙着皇帝一个人。
   鲥鱼以清蒸为美。臭得离奇、鱼刺都突凸的鲥鱼,如何敢上笼“裸蒸”?于是,掌勺的“杂调鸡豕笋俎,以乱其气”,再加上許多调料,哪儿还有丝毫的原味?反正“高贵者最愚蠢”,皇帝的味蕾早已逐渐异化了,筷子一夹:“嗯,鲜得眉毛都要掉下来!”而在一旁侍候兼窥测动向的家伙、“一条龙”服务的负责人,表面上沉稳从容,心下却暗暗庆幸又一次“得手”或歪打正着。
   听喜欢吃臭鱼的人说,这臭鲥鱼鲜得野,鲜得邪恶,鲜得像K粉。不敢苟同。这世界上除了嗜痂成癖的怪物,有些“侈为珍味”的东西,实际上普通人都不堪下箸。有人说,物极必反,保不准这臭得惊人的鲥鱼和徽州的名菜臭鳜鱼差不多?没有比较过。还有人说,这是对统治者的反叛和嘲弄。这“拔高”得有点牵强附会了。既闹得盆满缶盈,又可以赚顶“反封建反权贵的英雄”的桂冠戴戴,左右逢源,自然有更多的人接踵而至,学习、取经。算卦的说:“相互信任轻盈的击缶而歌,后来必有别的吉祥。”怎么看,这都是极不正常的现象,却偏偏有掌声雷动。黠者瞎来来,他们一“吉祥”,老百姓就该遭殃了。
   还是讲那些臭鲥鱼。据说当时有个从宫里派出到南方当“守备”的太监,“夏月忽呼庖人,责以馔无鲜鲥鱼。庖人以每顿必进为言”,太监生气不相信,“我每餐下肚的竟然是鲥鱼?”下令拿来,仔细审查验明“正身”后,才将信将疑地说,“其状颇似,但何以不臭腐耶?”闻听此事,人皆捧腹大笑。
   现实中,这样的“太监”不少。明明是好东西,只因为不“臭腐”,就招来无端的怀疑,十足的“洋盘”,反而混充吃遍天下无敌手的“美食家”。这些没有丧失器官的“太监”却丧失了立场,就只欣赏其“内核”早已软噗噗的东西,而他们还一头扎进去,尽管“几欲呕死”,却闻其“臭腐”即食指大动矣。
   要真正认识鲥鱼,得诚恳地请教行家;想尝一尝鲥鱼之鲜,不妨放下身段,让高明的厨师做一条“清蒸”的,不放喧宾夺主的“花花绿绿”,吃“原汁原味”;如果能不辞辛劳地到产地去,调查研究兼追根溯源,亲历亲为,逮一条鲜蹦活跳丝毫不经折腾的鲥鱼来,肯定其乐无穷。
  【小黑孩/图】
其他文献
谚云:“官不修衙,客不修店。”对“官不修衙”,更多的解读是古代官员观念上不想修,道德上不愿修,恐惧“坏风水”忌讳修等等,其实,还有官制、土地、经费、施工、个人利害计较等重要的制约因素,导致官员没法修,不能修、难以修、修不如不修,于是干脆不修,最终成为一种共识,一种官场习惯。   俗话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秦朝实行郡县制后,除了边远地区的王爷土官,绝大部分地区的地方官都成了流官,任期三年五载不
期刊
蔡襄于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三件事:一是他为范仲淹“越职言事”案作《四贤一不肖》诗以誉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而讥不能伸张正义反而投靠权贵的司谏高纳,这是见证他的凌然正气的;二是至今仍在便民利民的泉州洛阳桥,这是他任地方官时造福一方流传千年的颇具象征意义的政绩;三是以“苏黄米蔡”合称“宋四大家”的他的书法——“苏黄米蔡”之“蔡”是蔡襄还是蔡京虽有不同看法,但史称“襄工于书,为当时第一,仁宗尤爱之,
期刊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兩个孩子政策。”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上的这几句话,寥寥数语,使“二孩”成为了舆论热点。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当然是有两个孩子最好,而且一男孩一女孩最最好,如果是龙凤胎、“一次搞定”,那更是再好不过了。这符合人性。全面放开二孩,让公众感到“喜大普奔”,最根本上说是合乎人性的需求。何况这是压抑了那么多年的人性需求。所以
期刊
拜读许家祥先生《道德的“逆生长”?》(《杂文月刊》2015年第11期上)一文,对其中列举的道德滑坡现象深有同感。许先生着眼点在“逆生长”,主要列举了一些人年龄越大,学历越高,财富越多,职务越高道德素质越低,而大人、高学历者、富人、官员较之普通群众更具示范效应,倘“榜样阶层”道德失范,势必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许先生的论述不尽全面,也未进行更深层次的道德探讨,但其中指出的现象却是真实存在的。今借许
期刊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胆量也是最大的。而且,最硬的骨头,也源于最大的胆量,这有事实作证。  鲁迅有一次夜行路过一坟场,见一坟头处有一白色之物在活动,他毫不畏惧地走了前去,原来是一个穿着白色衣服的盗墓贼。  或谓,鲁迅是学医的,曾经解剖过尸体。但那尸体是死的。况且,在场者也不止鲁迅一人,而這里却是一个活鬼,这还不足以证明鲁迅膽量之大吗?  正是鲁迅有如此之大的胆气,才有鲁迅的骨气!  西方人有言
期刊
前些日子,因为公事,有缘重走儿时读书求学时的乡村路。那条满载着童年记忆的弯弯小路,依然默默无语地从村庄伸向远方。徘徊在这条黄土路上,遥想远去的一切,不禁浮想联翩……   一个人从呱呱落地、咿呀学语到皓首苍颜、老态龙钟,不知要走多少路。当我们一路走来,是否还曾记得身后渐行渐远的那条小路?   国人喜欢讲“报答”和“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经常挂在很多人的唇边。但实际上,多少人念念不忘、深深
期刊
“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期刊
抓阄可以说是一种公平规则,让每个人都有均等的机会。民间常用抓阄的办法实行利益分配。这个利益的大小可以是不公平的,不均匀的,但抓阄最大的公平是实现人们心理上的公平,让人心里没有怨言,没有疙瘩,因为这个规则是公平的。我亲眼所见我们村兄弟仨分家产,把祖上的一副大门分成了三份,老大分得门框,老二和老三各分得一扇门。不必嘲笑他们,公平不仅是利益上的公平,还有心理上的公平,哪怕一根柴草,也要体现公平。因为社会
期刊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自古以来就是骚客文人向往的盛事。作为一个偶尔涉笔社会、文化的读书人,我曾经非常喜欢旅游广行天下。大凡每到一地,不仅遍览当地名胜古迹,就是市内的每一处旮旯拐角,也尽可能走到,以求获得对当地社会文化、民俗风情的一个完整印象。但近些年出行,却开始有些慵懒乏力和索然无味之感,不想再看了。盖因当今城市,不仅急速扩张以致大而无当,且无一不被钢筋水泥森林覆盖得蔽日遮天,毫无自身个性也。虽
期刊
《杂文月刊》2015年10期(上) 刊载未羊先生的《最风光的狗》,说的是1978年,齐奥塞斯库得到英国人送的一只拉布拉多犬。他深爱这条狗,为它取了个名字叫“考布”,并郑重授予“考布同志”陆军上校军衔。考布上校乘豪华小汽车,住豪华别墅,有保镖,有保健医生,狗食总是先让医生尝过后,才让它吃,采购狗食成了罗马尼亚驻英国大使的重任。真是“最风光的狗”。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由“考布”我想到了“马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