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与图画的关系——书籍插画的变化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z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浩瀚纷繁的文字海洋中,有各种让人沉醉的奇葩,其中有一条特别的藤蔓,它不是文字,却与文字紧紧相依,相辅相成。它就是书本插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插图。
  插画与文字总有某种妙不可言的依存关系,似搭档,又似恋人,相互合作,惺惺相惜。它们的合作让书本变得更加迷人,风姿卓越。自古以来插画与文字就亲密无间,可以说书籍插画历史悠久,已经形成大众最经典的阅读习惯。从牙牙学语的童话书到日常报刊,都离不开插画的辉映,插画几乎是与我们最息息相关的美术表现。也因为这种贴近生活,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让我们对插画有种自然亲近感。
  一.中外插画的发展历史
  中国现存古书籍宋代以前已经很少,但是有很多文献表明书与图几乎是同时出现的,在现存的书籍中也可以发现很早以前人们已经有了插图意识,据说《周易》上已经有:河出图,洛出书的说法。可以说自印刷术形成以来,书籍插画就在运用了,我们的祖先已经颇有智慧的运用石板,木板等版画工具在绢帛上印刷最早的书籍插图,例如甘肃敦煌出土的《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图一),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当时的“说法图”,从宋朝到金元时期,书籍插画运用范围已经扩大到医药类书籍,考古历史和地理类书籍,还有文学小说等等。《前尘梦影录》里就有记载:“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①可见在当时插图的重要性。中国的书籍插图自唐代雕版印刷术开始就出现了书本版刻插画,到了宋元时期发展更进一步,明清时期的书籍插画更是空前璀璨,经过了很长时间的高度繁荣期。
  同样书籍插图在国外也早在中世纪以前就已出现,当时主要是在教会宣传小册中,表现形式有版画还有手绘画等等,从对插画最早的考证来看,插画和文学艺术美术史的发展是离不开关系的,都因宗教而更加发扬光大,从而影响民众。插画的大量运用时间大概是十五世纪,而十五世纪的中国也就是明代时期插画也进入了高度繁荣时期。各种插画在当时被大量运用到书籍中,书籍插画在世界范围内有了更加深远的推广和影响。
  二.古今插画的运用及其形式
  从小人书到教科书,再到各种名著书籍,插画已与文字融为一体,书籍插画经过历史的沉淀而愈加成熟,已经成为另一种文学艺术表现形式,我们看到很多插画就会知道它们出自哪个故事,讲述的是什么,比如说红楼梦插画,西厢记插画,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我在书本文献和网络上也找到大量明清小说插画,有古代的白描和木板画插图或者当代的电脑绘图等等。插画与其它的美术作品不同,它或怪诞或抽象,或者说表现形式多变,但它都是依附于文字表达的,现代汉语辞典上有对插画的解释:“指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片(包括影音的文字资料)。用以补充说明文字的内容或增强文字的感染力。”一般来说书本插图主要运用在书本扉页画,卷首附图,或者文中插图等等。
  终上所述,也可见插画与文字的不可分割性,以此来表明主题,插画不同于其它美术作品,它承载了书籍的视觉传达,以印刷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作为文字载体,因此有一定的叙述性,同样也要有娱乐性,很多大师作品也作为插画出现在各类书籍中,同时它们也是杰出的艺术品。比如说伦勃朗和戈雅就曾做过版画类也创作过大量插画,我很喜欢的画家杜米埃的画也曾大量刊登在当时的报刊上。
  插画行业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的,比如明清时期所绘插画,《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西厢记》等,现在还可以找寻到一些,工笔之精细确实让人惊叹。乾隆时期就有出版一本《奇妙全相西厢记》。明清时期不仅仅是小说插图较多,连现在留下来的《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都有大量的图画解释,这些图像以其精确,细致,解释了很多文字无法企及的抽象感受,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的宝贵资料。
  我们现在看到的《唐诗宋词》,里面选取的很多图都还是明朝的木板画,非常难得,当代中国传统木板画已经越来越烧少了,现在有很多出版商家意识到这些,似乎有意识宣传一种传统美术的复兴,但实在是有限,现在我们找到最多的只是一些年画木板,书籍插图的木板因年代久远,已无迹可寻了吧。不过所有事物都是随时间而变迁而消失,当代的插画发展已日渐兴盛,相信能创造另一番插画的新天地。
  随着插画的广泛运用,我们所接触的插画绘制方法也日益多元,从最早期中国的书本木版画,到现在各种材料的运用,它的形式也在日益变化中,从最早的宗教类插画到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再到受到立体主义绘画的影响,从具象到抽象的变化,再到当代插画的风格变迁,插画不仅仅随着书籍报刊的变化而变化,也随社会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三.当代插画的发展之路和趋势
  当代文学发展日益丰富,插画的发展之路也日益广阔。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插画运用,它已经不仅仅作为书籍的载体而出现在民众的视线里,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独立的姿态,而当代传媒的发展也让插画更加大放异彩,在当代社会的影响下,它承载更多的商业价值,插画的商业运用,也更明确清晰的表达直观信息,。
  随着传媒的发展,书籍插画也变的越来越丰富,现在IT的发展使电脑产品越来越性能化,同样绘制插画工具也越来越方便简约。新型的插画拥有了更加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和多元的表现形式,从而有了更加绚丽的视觉效果,这也可以说是插画的一大飞跃。当然当代的插图绘画不仅仅借助电脑,事实上手绘作品依然很受欢迎,比如说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的书就很喜欢运用手绘图作为封面,她和奈良美智的合作给对方带来更多灵感,也为大众呈现了更棒的作品。
  今天的出版条件对插画师的要求开始变的更加范围广泛,不仅要求插画师的美术功力和鉴赏力,更要求对多媒体的掌握程度。顺应时代的需求,更加要求了插画师与时俱进的态度。而现在的书本插画,比之于明清时期的插画,更多了个人情感的表现。
  现代人对插画的定义越来越广泛,辞典中的插画定义已经远远满足不了越来越新兴的各种插画类型,种类繁多,但同时也会有一些鱼目混淆的感觉。笔者时常看插画书籍,一些书籍文字引人入胜,插图却粗略不堪,不仅拉低了书籍档次,也影响了很多读者的阅读感受。
  现在人们对于插画的追求已经不仅止于如此。它所承担的作用已经远远不是突出主题这么简单,更多的是诉诸于艺术效果的追求。而今天的插画行业与商业市场更是息息相关,一些商业元素也带到了插画行业甚至于插画教学中,这次它从书本中走出,走向广告,商品设计甚至是唱片封面,有人质疑说插画会不会丢弃原有的本质,甚至有人写文章言语激烈的抨击现代插画,大力的赞扬古代插画,在我看来,这倒是有些偏激了,插画的历史固然很长,但在电脑技术更迭变化迅速的现代,它们的碰撞和成长都还不算太成熟。用另一种高度来对比它实在是不公平。当然也不能摒弃古人留给我们的技术和智慧,只是在更加国际化的当代,我们需要用更开放的态度来面对插画的这一系列变化。引用一句国画大师石涛的话:“笔墨当随时代。”其实每个时代每个朝代都在有着不同变化更新,其它事物如此,插画也是如此,插画的涉猎广泛,也无形中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审美性。
  插画发展的越来越多元,不仅仅帶动了书籍的发展,也给其它的行业带来了艺术创造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简史插图版 》.作者:林庚北京大学出版社
  [2]《插图艺术为何迅速衰落》 选自《探讨与呼吁》.作者:曹磊
  [3]《插图艺术在当今的发展—浅谈电脑技术的发展对插图设计的影响》作者:杨嘉宏.学术期刊《中国科技博览》2010年第11期
  [4]《明代文学》主编:郭杰  秋芙 吉林文史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亨利·马蒂斯是野兽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那追求简洁与真挚的艺术理念和孜孜不倦的创作精神影响着后世无数的艺术家。本文通过对亨利·马蒂斯代表作的分析来感受其具有独特的绘画技巧、独树一帜的画风。  【关键词】:野兽派;原始格调;装饰性;娱乐性;构图  亨利·马蒂斯是一位具有革新思想的艺术大师,他的宗旨是将色彩尽可能的服务于表现。即使后来野兽派其他成员相继放弃,但只有马蒂斯毅然坚持着野兽派画风。在
期刊
【摘要】:好的音乐作品能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人的心灵,使人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从而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欢快、活泼的乐曲会表现出兴奋与高兴,而低沉、悲哀的乐曲也会出现情绪低落。这说明音乐不但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
期刊
【摘要】:自古以来,人们就通过花鸟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在这次创作中通过隐喻的手法,借用花来表现不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状态,同时桌面上的花表达对已经逝去的美好事物的怀念。用构成的形式把画面分成几个不同大小的块面,以更好的突出画面的层次感与节奏感。通过工笔画《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创作,从而表达我对自然之美的抒情达意。  【关键词】:隐喻;构成;虚实;节奏  一、创作构思  (一)主题选择  人们有感于
期刊
【摘要】:刘自鸣是一位在云南具有重要地位的画家。作为发展云南油画留洋归来的先驱,五十多年来刘自鸣恪守心中对艺术的一片真诚之情,在云南油画发展的道路上默默耕耘,不求名利,追求着自己的艺术理想,视艺术为生命,在五十多年的艺术创作中,刘自鸣开辟了稚拙画风,为云南乃至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稚拙;清新;朴素单纯  一、刘自鸣简介  刘自鸣出生于云南昆明,11岁时她的母亲非常
期刊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wo translation models circling around the key concept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y are the Jerome Model and the Horace Model. They differentiate from e
期刊
【摘要】:兴盛于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高、尖、直的建筑特点营造出的是向上的升天感。法国的圣丹尼斯教堂作为第一座哥特式建筑,它的系统化和秩序化把罗马式建筑得以规整和改变,飞扶垛的巧妙设计使得宽大的玫瑰花窗取代了罗马式厚重的墙壁,建筑不再笨重而十分轻巧。圣丹尼斯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开端,也是建筑形式转变的节点。文章从圣丹尼斯教堂入手,阐述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和意义。  【关键词】:圣丹尼斯;哥特式建筑;建造史
期刊
【摘要】:与以往北京人艺大戏动辄三四十人的浩荡群众演员队伍不同,《窝头会馆》共计十三个人物参演。如何在有数的演员身上塑造丰满的人物性格,编剧刘恒在此方面可谓颇费了些精力。《窝头会馆》人物塑造经验模式的深入探讨,可以在新的话剧创作当中借鉴运用,使好的话剧人物塑造技巧得以传承。  【关键词】:《窝头会馆》;人物塑造;编剧艺术;技巧传承  一、借信仰塑造人物  弥勒佛、耶稣、关公三个精神符号代表了三个主
期刊
【摘要】:从杜尚《泉》的作品能够了解到“什么是艺术”到“什么使某物被称做是艺术”从艺术的本质到艺术品的资格或身份------艺术体制。另外《艺术界》一书中说到某物的艺术品身份是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实现,包括艺术理论环境对艺术史的认识在内的艺术界,即包括他的物理属性以及外在于它的一种普遍的艺术观念,说明构成艺术品的两重意义,外观表层和外观涉及的深层次观念(杜尚)的作品现代艺术品脱离了古典视觉美后艺术之名
期刊
【摘要】:在贝多芬的作品中,钢琴奏鸣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悲怆"钢琴奏鸣曲》(作品NO.13)表达了贝多芬对社会既有现实的不满愤慨,但又对生活充满了追求与激情。很多人把《"悲怆"钢琴奏鸣曲》看成是贝多芬早期作品创作的一个里程碑。《悲怆》第一乐章,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特别是引子所运用的创作技法及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第一乐章  悲怆第一
期刊
西方音乐所应用的传统和声,复调,曲式结构等作曲技巧自十七世纪以来,经过拉莫,福克斯,巴赫,海顿,莫扎特等人的努力探索,总结和创造,制定出一套完整系统的,言之成理的,符合音乐艺术规律的理论和规章。后人根据这些音乐的语法,虽不一定能写出具有独创性的传世之作,但至少可以谱成符合传统规格的所谓‘正确’的乐曲。  这里需要说明,‘独创’是相对,不是绝对的。任何独创都是离不开传统。独创是指在传统的基础上,从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