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几种关系?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chao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盐城市初级中学郑新薇教师问答:
  教学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能否处理好以下方面,关系到整个教学系统的成效。
  
  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知识与能力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但也不能只重视知识,忽视能力的培养,问题的解决最终靠的是能力,掌握一大堆知识,而不会运用,终究只能纸上谈兵,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无济于事。当今世界知识的来源越来越多样化,知识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获取知识往往比记住知识更重要,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
  要重视知识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在知识的学习中培养能力。如在学习中国地势时,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地势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可设计提问:如果你是一位水利工程专家,要进行水电站的选址工作,中国这么大,你会选择哪一处?请说出你的理由。所需基础知识涉及水能大小的影响因素(与地势落差、河流流量有关)。这是一道能力题,学生需要对所学地理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如果缺乏基础知识,问题无法解决;如果掌握了知识,不会迁移运用,问题也无从解决。当学生知识的迁移运用发生障碍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此时就应该发挥出来,主要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推理等思维活动。如让学生想象一个人从六楼倒了盆水,浇在身上是什么感觉?现在不是从六楼,也不是一盆水,而是有两三千米的落差,一条大河如长江,从天而降,冲到你身上又是什么感觉?这说明水能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让学生能据此推测哪里水能蕴藏量大?水电站又该建在哪里?
  
  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象的认识。事物表象是千变万化的,感性认识由于肤浅的特点,因此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理性知识是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因此具有更广泛的指导性,能够更好地指导科学实践。
  知识一旦上升到理论阶段,似乎就与枯燥单调联系在一起,理论研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初中阶段的教学不是将每一位学生都培养为未来的理论研究者,而是将他们培养成具有理论研究潜质的人。感性认知有助于理性认知的获取。千变万化的表象由于其丰富多彩性,极易引发人们的关注和兴趣,这是人们探究理性知识的前提与动力。因此,理性认知需要借助于感性认知,通过思维加工最终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地理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如在学习西双版纳的传统建筑竹楼时,竹楼奇特的外观深深吸引了学生,这时可让学生猜猜为什么竹楼要架高两米?学生凭借自己的感性认识,有说是为了防野兽虫蛇;有说是为了防洪水;有说上层湿度小,便于通风散热。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大家对各种答案进行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最终对正确答案形成共识。
  在研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科学探究给学生带来的成功体验将激励他们更多地去研究,并养成了一种严谨治学的习惯。不仅仅是治学方面,涉事未深的青少年做事往往喜欢跟着感觉走,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凡事多做些理性的分析与思考,减少盲动性,这一定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精心备课是一堂课成功的重要前提,但不能决定成功。因为课堂不可能完全按照预设进行,有不少临场发挥的成分在里面。特别在上公开课时,教师的情绪受多方面干扰,一旦遇到意外,对教师的心理素质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此时能否灵活处理,便成为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例如,对于一个教学难点,事前精心设计了若干提问,想借此向听课者完整展示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但由于一些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一步就回答准确,设计的精彩之处得不到展示,课堂教学时间因此被缩短,还会给听课者留下弄虚作假的印象。此时是抱怨学生预习太充分,还是抱怨自己考虑不周全?再高明的教师也不可能将课堂方方面面的情况都预测到,体现教师能力的是其临场发挥。怎样临场发挥?不顾学生的回答,将学生生硬地拉回到自己先前预设的引导性提问上来,显示自己提问设计的高明之处?显然不合适,因为学生已经将正确答案回答出来了,还不如顺势利导让其谈谈怎么想出这个答案来的,再让其他同学修正、补充,使答案更加完善,教师总结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这样,学生不但知道了问题的结果,也参与了问题解决的过程,既有生生互动,也有师生互动,还怕这堂课不成功吗?
  一堂课因为其复杂性才显得更加真实,没有任何意外的课堂不能算是一堂好课。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测课堂上所有的细枝末节,当生成与预设发生矛盾时怎么办?“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是不变的指导原则,怎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培养他们自主创新的意识,让学生乐于学习,使他们更加自信,教师就怎么做。
  
  四、教师、教材与学生的关系
  
  1.教师与学生
  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教师应该充分信任学生,认识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师不过在人生经验、知识、教育理论上胜过学生,但在想象力与创造力上可能未必赶上他们。因此,在教学上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经常设置这样的课堂提问:对于这个问题你还有什么认识?这道题你有其它的解法吗?对于这个知识点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记住它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多设计此类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体验发现之美,创造的快乐,使他们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教师课堂上通过关爱的眼神、亲切鼓励的话语对学生所表现出的民主、平等的态度,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人格教育。教师为人处世的方式、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会影响着学生,人格高尚的教师势必培养出高尚的学生。
  2.学生与教材
  教材是考试的依据,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材,但不能因此成为学生的权威和学习的全部。有学生认为只要把书本记熟就是最保险的做法。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因为教材不可能完美无缺,不加批判地全盘吸收,脑子里留下的仅仅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这会限制思维的发展,扼杀创造力。学生要掌握教材的内容、熟悉教材的体系结构,还要在教师的帮助和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构建知识网络,最终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在传播知识、培养能力、激发兴趣、熏陶情感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要让教材的资料、活动等组成要素及其编排能够积极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材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带有编者的主观意识价值倾向;随着知识的更新换代,教科书也会过时;内容趋向于通用、无争议以及无刺激性,不利于批判性分析及评价。因此,教材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教材应当与时俱进,不合理的地方要修改,进行删、补、重组等。如现行的地理教材就改变了旧教材难、烦、偏、旧及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足,更适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3.教师与教材
  教师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据调查,学生能够看懂教材70%~80%的内容,如果在学生自学教材之后,教师再来重复一遍,这就是教教材,显然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给学生留下“这个教师没什么水平”的印象,降低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通过什么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在“新”字上做文章。一是深入挖掘教材,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教材有了比先前更深入的理解,学生有了新的收获自然乐于学习。二是拓展教材,用的原理源于书本,但资料是学生闻所未闻的,而正因为是新资料,能够避免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不加思考、照本宣科地回答书上现成的答案。教师还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及时对过时的数据、资料进行修改;适时补充报刊、网络资料,以完善教材的功效;甚至可以通过研究多个版本的教材,选取每种版本的精华,取长补短地进行教学。总之,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要本着利于学生学习的原则,不断提高分析教材的能力,还要做个有心人,广泛地搜集资料,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
其他文献
题记:1851年首届世博会伦敦万国博览会上,上海商人徐荣村以“荣记湖丝”参展并一举获得金奖;清末维新派先驱思想家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首次提出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主张。    那时一缕缕飘逸的精灵——  从遥远的东方飘啊飘,  飘过了辽阔的欧亚大陆,  飘过了长长的英吉利海峡,  飘到了伦敦街边。  “丝来咯,丝来咯”,  一句句九个声调的叫卖声,  那样的高亢,  那樣的动听。  从此,  英格兰
1.各阶段教学重点与时间安排  “问题研究”的教学结构应为课前、课中和课后。  课前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如在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的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时,有位教师设计了如下课前活动准备:请每位同学收集各自所在市、镇的若干个楼盘的房价房源信息并进行整理,以便分析。(1~2周的课外活动时间)  课中教学重点在于探究方法的引导,如资料的分析方法、形成问题探究基本
“变化中的自然:奇色米河一瞥”是美国9~12年级地理“环境与社会”一章中的一节,依据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14“人类活动怎样改变自然环境”而编写。明尼苏达州罗契斯特城的亚伦多林·世纪高中对此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以下简称“设计”),从多个方面表达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其中蕴含的课程理念尤其是课程资源的选择、组织与课程的实施等对当前地理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变化中的自然:奇色米河一瞥
浙江省苍南县灵溪第二高级中学肖云好教师回答:  有效的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践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要做到教学效益最大化,笔者认为就地理课堂而言必须实施关键性环节的优化策略。  1.情境境域化  知识本是有生命力的,知识产生与知识发现和人的生活、
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客运专线(高速铁路)副总设计师张曙光在科协年会主会场作报告时透露,到2012年,我国将建成“四纵四横”高速铁路专线网,其中,已投入运营的武汉—合肥—南京高速铁路,将从武汉向西延伸到重庆,形成东西走向的沿江大通道。  张曙光介绍,按照我国近期高速铁路规划,到2012年,我国将建成客运专线42条,总里程1.3万千米,其中时速250千米的线路有5 000千米,时速350千米的线路有8
中国地理学会 《地理教育》杂志社  举办第十届“创新杯”全国地理教研论文大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知识经济,实施国家创新战略,包括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教育创新等。推进创新教育是实现教育创新的重要环节。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造人格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和核心。为交流地理教育教
一、两本教材作业系统概况    本文进行比较的两本教材,一本为中国人教版地理实验教科书《必修1》,另一本为美国目前的主流教材之一,由美国最大的教育出版商McGraw-Hill公司出版的高中科学发现者系列之《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本文内容为叙述方便,直接将两本教材简称为“中国教材”、“美国教材”。    1、美国《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教科书作业系统  美国《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中的
炎炎夏日,人们经常感觉到阴雨天时或者下雨前的一段时间非常闷热难受。这就是常说的“桑拿天”,即那种又闷又热,令人浑身汗水外浸的天气。气象学中的规定是温度在32℃以上,最小相对湿度达到80%的天气。不管怎样,天气闷热已经成为了“桑拿天”的标志。  为什么桑拿天会令人闷热难受?首先,“桑拿天”的气温非常高,近地面空气受热之后膨胀上升,造成地表空气稀薄,令人呼吸起来感觉不舒服,人体呼吸次数增加,就产生了心
1.充分挖掘教材,课堂导入生活化  新课程强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生活中找教育,这在教学导入过程中非常关键,如同一出戏的“序幕”,要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帮助学生建立课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人教版必修1“地
一、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的基础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课程标准,依据学习者具体的学习要求与学习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案例:《地理 (湘教版)》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具体的学习要求与学习特点,确定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人类面临的几种主要环境问题及成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提高学生收集、分